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波蘭尼經濟整合模式和虛擬商品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波蘭尼將經濟整合模式分為:市場交換、互惠、再分配。前資本主義時期市場交換并不占據社會主導的分配方式,經濟資源的分配都是“嵌入”到整個社會之中的,而到了資本主義時代,市場邏輯統治著一切,經濟的發展逐漸容納社會,經濟逐漸“脫嵌”社會,從而產生了虛擬商品。波蘭尼極力證明市場烏托邦主義的迷信是錯誤的。而虛擬商品的出現進一步否認了完全自律性市場的存在。波蘭尼同時提出現代社會由一種雙向運動支配:市場的不斷擴張趨勢和與之而來的反向運動,從而為闡釋我國經濟生活的規律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關鍵詞:波蘭尼;經濟整合模式;虛擬商品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9.020
  
  西方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反對國家干預,主張回復古典自由主義。在古典自由主義思想中,私有財產權和自由放任的市場是其中的核心觀點。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至少從最近的金融危機及其后果來看,卡爾·波蘭尼極力反對市場烏托邦的作品逐漸引起了不同社會科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波蘭尼極力證明市場烏托邦主義的迷信是錯誤的。因此,從波蘭尼的經濟整合模式出發分析波蘭尼是如何論證完全放任的市場是烏托邦可以為我們當前經濟生活提供有利的借鑒意義。
  1 經濟整合模式
  在考察市場烏托邦之前,先要明確經濟整合模式。而經濟整合模式意指社會資源以何種方式分配和利用。波蘭尼在《巨變:當代人類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起源》一文中總結指出經濟整合模式概括為:市場交換、再分配、互惠。
  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整合模式具體為家計、互惠、再分配等模式。在前資本主義時代,市場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占據社會主導的分配方式,社會的主要分配方式主要是家計、互惠、再分配等。波蘭尼指出家計經濟和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一致,不存在交換,自己生產以供自己需求,自給自足,基本不存在剩余產品?;セ萁洕且援數氐奈幕曀诪榛A,建立在信任和合作之間的平衡交換,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并非人們有意設計和供給的一系列規則,而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由價值觀、倫理規范、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元素綜合而成。再分配經濟遵循集中制模式,勞務和服務流入流出一個中心點。中國之前實行的計劃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可歸結為再分配經濟。
  資本主義產生之后出現了市場交換為主要模式的經濟整合模式。市場,作為商品交換的空間,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出現。市場經濟是以交換為主要經濟模式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經濟體系,市場經濟占據主導模式是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后,這時期,資源之間的經濟整合出現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通過價格機制來調整生產和經營模式。市場交換原則決定著人們的交往活動,人們的生產和消費取決于市場邏輯,其他任何道德倫理在這一時期不在起決定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各個經營主體是自負盈虧的狀態,導致各個經營主體為自己的私人利益去競爭去拼搏,整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環境處于無政府的狀態。隨著市場交換原則的逐漸擴大,各種事物都會納入到市場中去,其中也就包括:土地、勞動力、貨幣這些本不是為了交換而產生的商品即虛擬商品的出現。
  波蘭尼并不反對市場化,他提到,“對市場社會的真正批評不在于它是建立在經濟的基礎上的——就某種意義而言,所有的社會都必須建立在其上——而是在于它的經濟進一步建立在自利的基礎上”。波蘭尼并未完全否定市場的作用和意義,相反,他首先肯定了市場的積極作用,市場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經濟基礎和生活需求,緊接著否認市場是解決任何問題的關鍵,從而否定了自亞當·斯密以來認為自由市場是人與人自然而然溝通的橋梁以及每個人自私自利的本性的觀點。相反,波蘭尼認為完全自律的市場是不自然的,是一個純粹的烏托邦。而虛擬商品的出現則進一步證明了這一觀點。
  2 虛擬商品
  波蘭尼在《巨變:當代人類政治和經濟的起源》中指出土地、勞動力、貨幣這些不是為了交換而產生的商品即虛擬商品的出現,進一步證明了完全自律的市場是一種烏托邦。用波蘭尼的話說,“勞動力和土地如同人類自身一樣,是每一個社會的組成元素,也是社會存在的自然基礎。將它們納入市場機制意味著將社會本身的實質交由市場法則擺布”,這就進一步論證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嵌入”市場之中,一切生產活動聽從市場規則,社會喪失了社會性轉而出現市場性。前資本主義時代,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社會制度所限制,經濟資源的分配都是“嵌入”到整個社會之中的,經濟的發展或產品的分配不會對社會生活有太大的抵制,而到了資本主義時代,市場邏輯統治著一切,經濟的發展逐漸容納社會,社會的規則要為市場交換服務,經濟逐漸“脫嵌”社會,從而產生了虛擬商品,即不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產品也要被納入市場經濟之中生產,同時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土地商品化。土地,作為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能因為投資利益大就加快生產這種產品,同時不可能因為投資利益小就縮減這種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統治階級精英、土地精英、土地市場的利益受損者之間的三方關系,在長期的發展狀態下,窮人即土地市場的利益受損者會排除在這種關系之外,土地向著最有利可圖的經營模式方向發展,土地的開發不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比如大量開發土地資源對周圍水質、土壤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和損毀。土地的徹底商品化是會對社會生活造成嚴重的破壞的同時也會受到來自社會保護運動的束縛和抵制。
  勞動力商品化。勞動力是人勞動的能力,存在于人的身體之中。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也就是維持人勞動能力所需的生產與再生產。在資本主義時代之前將人的勞動能力視為商品是匪夷所思的,然而在資本主義時代,勞動力商品化是一個逐漸的趨勢。同樣不能因為投資利益就擴大或縮小勞動力的產生,因為勞動力的擴大和縮小意味著擴大和停止生命力,這是無法辦到的。將勞動力完全作為市場屬性是違背道德評判的。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馬克思關于勞動力商品化的研究指出,普遍而徹底的勞動力商品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確立的前提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包括兩個條件:第一,勞動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喪失了維持生存的一切物質條件,除勞動力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但是隨著現實實踐的發展,列寧指出勞動力商品化伴隨著半無產階級化產生的,即并不需要徹底的無產階級惡化。因此,可以這樣解釋馬克思“雙重自由”,它是無產階級化的前提條件而非勞動力商品化的前提。馬克思所提到的勞動力價值和一個徹底的無產階級化的世界相關聯,而波蘭尼認為徹底的勞動力商品化是不存在的,會受到來自社會保護運動的抵制和束縛,比如《工人法》對工人權利的保護等等以此來限制徹底的勞動力商品化。
  貨幣商品化。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交換的媒介,而貨幣商品化意味著通過貨幣來創造利潤即利息。當貨幣有所需求時貸款給需求者從而獲得相應的利息作為回報,從而產生了一系列金融機構。在這種環境里,創造的利息意味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以便能夠償還過去貸款的利息,會產生投機取巧等危害社會生活的事情發生。貨幣逐漸變為資本,最終會引發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所以,經濟危機之后社會的自我恢復機制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手段都是在讓經濟生活逐漸“嵌入”社會之中,社會的自我保護運動逐漸興起用以調整經濟產生的問題。
  土地、勞動力、貨幣等虛擬商品不可能完全受市場的支配,需要來自國家或者政府的干預活動才能逐步達到平衡。波蘭尼在《巨變: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的起源》一書中同時指出,現代社會由一種雙向運動支配:市場的不斷擴張趨勢和與之而來的反向運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加快資本周轉,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市場觸角的不斷擴張,以此來滿足獲得利潤的心態,而社會會對此種情況會相應做出反應來保護受損階層的利益,即會出現社會反向保護運動,從而促進社會的積極發展。因此,完全不受控制的市場是一種烏托邦,是不可能存在的。正如波蘭尼指出:“完全自我調節的市場理念是徹頭徹尾的烏托邦。除非消滅社會中的人和自然物質,否則這樣一種制度不能存在于任何時期 ;它會摧毀人類并將其環境變成一片荒野?!?
  參考文獻
  [1]卡爾·波蘭尼著.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M].黃樹民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丁雁南,Chris Kesteloot,Maarten Loopmans.中國土地市場的未來——再議波蘭尼的虛擬商品概念[J].城市地理研究(第一卷),2017.
  [3]孟捷,李怡樂.改革以來勞動力商品化和雇傭關系的發展——波蘭尼和馬克思的視角[J].開放時代,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609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