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其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綜合歸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構建設想,為更好地促進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而努力。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3日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經過系統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學習之后,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及其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規劃、地籍管理與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利用關系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合格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對提高一線土地資源管理及其相關業務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目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專業建設的前提,雖然各高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都將其確定為創新應用型人才,然而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應用能力水平才行,制定者也說不清楚。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在具體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活動中,重理論輕實踐是普遍現象。對學生的考核多為閉卷考試,僅注重書本上理論知識的掌握,缺乏實踐和應用分析能力的考核,一是學校為規范教學考核標準,要求教師閱卷必須細化給出每一個給分點,教師為避免相應麻煩,在考試中就減少了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二是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大多數學生選擇考研,在畢業實習環節都用來復習考研,為學生前途考慮,學校也不過多干預,畢業實踐流于形式。培養理念創新的缺乏和脫離市場需求的培養方式,導致培養出的學生不具備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工作的能力,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標準和需求,就業也困難重重。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一是地方院校由于受人才、資金、設備和信息等資源的限制,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大多是參考其他重點院校的課程設置,結合現有教師的教育背景進行安排,一方面缺乏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是一些專業能力培養必需的課程由于教師資源的缺乏無法開課,或者由專業相近的老師將就上,造成課程結構體系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二是課程重復內容太多,比如,土地權利在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學、地籍管理、土地法學中均有涉及。如何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避免過多重復內容,是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重點。三是教材更新速度太慢,有些國家級規劃教材甚至十年未更新,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政策也隨之進行調整,因此教材內容老舊,無法跟上時代發展也是突出問題之一。四是具體教學內容上實踐教學缺乏,理論課時偏多,實踐課時偏少,學生實際操作與實踐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就是能夠將其應用于實踐。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雖然實踐教學已得到大家的廣泛重視,但由于經費、管理、考核等實際問題,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是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缺乏實踐教學資源,很多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沒有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部分課程的實習多為老師的私人關系,去公司或者工程項目所在地進行實習,部分公司愿意與學校簽訂協議為學生實習提供長期的教學基地,但出于責任劃分等考慮,學校不愿意與私人公司簽訂協議,實踐地點的不斷更換也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二是實踐教學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完善,原來地質地貌、自然地理課程的實習地點很多變成了旅游景區收取門票,門票無法報銷,只能更換實踐地點。其次,出于學生安全考慮,學校要求實踐教學不能在外住宿,只能就近選擇教學地點,無法達到實踐教學的效果。
   (四)教師資源配備不足。為促進學科發展,很多地方院校都在開展人才搶奪大戰,特別是緊缺方向和新開方向專業教師不足,現有教師學科背景、科研方向雷同,在新開課程的教學上較為吃力。教師隊伍的年輕化、高學歷化,在為專業人才培養帶來新知識、新理念的同時,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從書本到書本,缺乏相應的從業經歷或實踐,在實際操作和實踐教學經驗上較為欠缺。
   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體系的構建。首先,在課程結構設置上,打破固有教材內容,由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師組成課程組進行課堂教學,既可避免課程內容的多次重復,也可將當前的研究進展和熱點、焦點問題傳達給學生,鼓勵、引導學生參與思考、討論或者就某問題去調研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能力。其次,在教材選用上,鼓勵教師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和地方特色,編制適宜的教材,尤其是實踐教材,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再次,在課時分配上,適當提高實踐教學學時,充分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實現學以致用。最后,在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上,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比重,在主觀題的評卷過程中,給予教師適當的空間。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首先,創新創業課程是實踐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盡管各學校都開設有創新創業課程,但多流于形式,學生也多選擇寫篇論文敷衍。由于大多數學校的創新創業課程開設在大四的第一學期,和考研時間沖突,因此建議將創新創業課程提前一學期,讓學生真正去完成創新創業課程的任務,增加實踐經驗,對其考取碩士研究生百利而無一害。其次,實踐教學在硬件建設上有待進一步加強,強化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很多實驗內容需要有專業的軟件進行操作,學校應加強實驗室建設的資金投入,及時更新機房主流軟件。最后,完善關于實踐教學管理和監督,在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上,應加強校企合作,明確雙方責任義務,為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與實踐能夠便利。    (三)學生科研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大學生培養目標不僅要掌握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科研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學生就業或者升學深造都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碩士生導師都越來越看重學生的科研實踐經歷。近年來,關于大學生科研技能的全國性賽事越來越多,一方面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學生的科研綜合素質。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科研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鼓勵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平臺,不僅能為就業單位培養崗位所需的專業人才,學生通過實踐參與,提高了動手能力,學校教學質量也進一步提高。其次,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一方面鼓勵學生就自己的科研實踐或某個現實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討論會、交流會,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相關教師參與其中,為學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多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內開展講座,將學科的前沿問題和發展趨勢進行有效傳輸,引導、幫助教師和學生及時抓住熱點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同時,提高學生科研項目的參與率與資助率,盡管學校開展的有學生科研項目制定,但由于項目數量少以及沒有資金資助,很多項目立項后,學生真正去開展實踐研究的很少,最后交篇研究報告草草了事。因此,學校應加大學生科研項目資助的投入,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在提高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積極性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通過實踐去思考、探索研究某個問題,教師也可就自己科研項目的某個方向,為學生提供選題,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最后,加強教師科研隊伍建設,在強化自身優勢方向的基礎上,及時補充相關專業方向的教師;鼓勵教師在積極參與縱向課題研究的同時,多參與實踐性的橫向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實踐經歷,也可為教學提供更為豐富全面的實踐教學內容。
   總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學校、教師、企業、政府等各部門的共同配合努力才能夠實現,在培養過程中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提高學校的培養質量,充分發揮專業人才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郭曉勛,劉釗赫.試論高校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以貿易經濟專業為例[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6.30(4).
  [2]陽玉香,莫旋,陳東升.地方院校經管類專業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2).
  [3]孟閃.實踐教學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中的實施[J].科技與創新,2014(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14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