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資本批判角度看技術與勞動力關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資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潤,在當前,技術成為其獲利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技術在創造巨大生產力的同時,呈現出深刻的矛盾,表現為生產相對過剩,以及排擠工人職位等。這些矛盾歸根結底都是資本自身的矛盾,因此只有改變資本的本性才能徹底根除矛盾,即用新的生產關系取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關鍵詞:技術;資本;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4日
   一、技術異化的歷程
   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出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钡硪环矫妫Y本的無限積累卻“顯露出衰退的征象,這種衰退遠遠超過羅馬帝國末期那一切載諸史冊的可怕情景。”在資本追求無限復合增長的當下,技術創新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起初,技術創新只是發生在企業內部,為了追求利潤,提高生產效率,企業之間展開激烈競爭,紛紛投入新技術的探索之中。隨著分工的不斷細化,技術創新在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展開,一個企業的創新必須建立在另一個企業的技術革新之上。
   除了資本追求技術創新之外,國家機器也是推動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例如,為了滿足戰爭的需求,國家必須在軍備武器方面不斷創新。在行政體制方面,為了更方便地統治國家,各種社會治理規范、經濟管理等手段的技術也需要不斷革新。
   技術的不斷革新在資本的溫床中改變了性質,其本身深深刻上了資本的烙印,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例如,在蒸汽機的研發生產過程中,首先考慮到的是蒸汽機生產商的利潤,而不是運用蒸汽機進行生產的各行各業的利潤。很快,由于大量的技術需求,技術創新成為了一種新的產業,該產業單純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追求資本的無限增長,整個社會沉迷于技術創新。然而,技術在不斷創新的同時,開始逐漸地向全社會各行業銷售自己。同時,國家為了追求生產力的發展,通過特殊政策鼓勵支持技術產業,強迫所有企業采用新技術成果,這就注定了小企業需要付出高昂的技術成本,造成競爭劣勢。又如,軍工企業的不斷技術創新,無休止地耗費公款和社會資源。
   二、技術不斷革新的必要性
   為了提高贏利能力,加速資本積累,技術需要在各方面發揮作用。
   第一,建立高效的分工和組織形式。市場存在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適當的調控和指令能夠有效彌補市場缺陷,因此需要建立能夠有效發號指令的組織和分工形式,這就需要技術作為指導,泰勒制就是典范。
   第二,加快資本流通和資本增值,技術的運用是關鍵。在生產方面,技術能夠加快商品生產速度,曾經生產一件家具需要一周,新技術使其一天之內生產出來。在產品流通過程中,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弱化了空間和時間的阻礙,為資本流通節省了大量時間。
   第三,金融業的發展要求技術不斷革新。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金融行業呈指數型發展,成為資本增值的中堅力量。而金融業的發展對新技術提出了強烈的需求,包括設備和程序的不斷創新和企業組織形式的創新等。
   第四,資本發展過程中數據庫的建立至關重要,因此需要技術為其提供便捷的生產、傳播、保存、運用的手段。例如,獲取及時市場信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保存各種經濟數據(經濟增長數據、股票交易信息、就業率等),這些數據將成為國家和企業決策的基礎。
   第五,資本要加強對勞動者的剝削,以賺取更高的利潤。這就要求新技術尋求更有效的控制工作和勞動的方式,這是資本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增值方式。技術通過侵占勞動者的職位控制其工資水平,企業組織形式的革新越來越限制工人的自主權利。這都是資本通過控制勞動者而謀求增值的手段。
   三、技術、工作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
   (一)馬克思關于相對過剩人口的理論。馬克思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分別對資本的構成進行探究。首先,物質形式表現為資本的技術構成,即生產資料的數量同操縱這批生產資料的勞動力數量之間的比值。其次,價值形式表現為資本的價值構成,即生產資料的價值與勞動力的價值之間的比值,也稱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間的比值,其中,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的技術構成變化的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為了賺取剩余價值,資本家會不斷發展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單個工人所操縱的生產資料數量有所增加,此時資本的技術構成將會提高,這也是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本的技術構成的提高表現在價值形式上,就是不變資本的相對增加和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因此,無論社會總資本如何增加,可變資本總是相對減少,即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而另一方面,勞動力的絕對供給卻在不斷增加,因此形成了相對過剩人口,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趨勢,同時,它也成為資本積累的必要條件。
   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資本隨時調節其生產,在經濟危機期間,生產過剩,資本需要拋出大量失業人口以緩解危機,當生產恢復時,資本又需要吸收勞動力,這批過剩人口又為其提供了庫存。此外,失業工人的存在更有利于資本積累,資本家可以通過雇傭和解雇工人來調節工人工資,加強對勞動者的剝削。因此,在馬克思看來,資本追逐技術進步,使生產力得到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新的職位,但同時帶來了相對過剩人口,引發了更大的失業問題。
   (二)大衛·哈維關于技術與人的可棄性之間關系的闡述。在生產過程中,資本通過對勞動的控制,以保證自身的增值能力,不僅包括對勞動者生產過程的直接控制,還包括對勞動者心理認知的引導。技術創新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資本家認為只有對生產工具和生產組織形式的創新,才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保證贏利能力的提高,而這樣的技術是建立在對勞動者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于美國和西歐的旨在提高生產效率的管理制度——泰勒主義,這個管理制度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將科學技術運用于管理活動之中,通過研究生產過程和生產環境,制定出科學的標準,包括規章制度和工作量等,嚴格按要求選拔工人,并按生產需要有針對性的對工人展開培訓,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工資上采用差別計件制。在這樣的管理制度下,勞動者成為自動化的機器人,沒有充分的自主權利,為得到工酬,只得按部就班地服從要求。    通過技術革新,生產力不斷得到提高,大批機器自動化取代了人力勞動,工人因此很可能失去生存資料的來源,他們不再奢望更高的薪酬。除此之外,資本家還極力探尋和生產成本低廉的商品,使勞動者有能力支付這類便宜商品,以盡可能地接受自己的低薪。對于社會救濟等低收入勞動者保障措施,資本家則堅決反對,認為這是養懶人的政策。
   資本在革新技術以無限榨取勞動者的過程中,產生了矛盾。價值和利潤歸根結底來源于工人的社會勞動,因此技術對于人類勞動的取代則意味著價值和利潤的終結,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同時,機器人取代了人力勞動,這些職業的消失,造成了數以百萬計勞動者失業,但是資本卻無力解決這些失業人口的問題。與此相伴隨,技術的飛躍帶來了生產成指數上漲,但卻缺乏與商品增長相適應的需求的增長。
   (三)尤瓦爾·赫拉利關于“無用階級”的表述。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描述了在未來信息時代人類將由人工智能所控制,數據和算法將取代社會勞動。計算機有比人類更加精準和快速的工作能力,無論是圍棋還是球賽,算法都將戰勝人類,甚至是內含人的獨特情感的音樂領域,計算機也終將超越貝多芬。因此,對于大多數工作來說,99%的人類能力都是多余的,這批人類將成為多余的“無用階級”。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使用使人類征服了世界,戰勝了瘟疫、饑荒、戰爭等世界問題,在未來,他們將逐漸失去控制,升級成能夠改變自己生物基因的“智神”。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化為“智神”。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加劇社會不平等,只有少數精英階層有能力重組自己的基因序列,永久地戰勝疾病和死亡。而絕對大多數的中產階級以及窮人只能落后于人而終將被歷史淘汰。在《人類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尖銳地指出,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為了資本擴張,推動了全球化,征服了世界。然而,在人工智能進化成“智神”的描繪中,他提到了技術為資本主義服務的性質,卻不再探究生物技術能夠不斷發展的資本根源何處。
   (四)馬丁·福特關于技術擠壓工人勞動的表述。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技術、工作與經濟的未來》中從消費支出的角度探尋了技術、工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巨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將會影響消費和支出,大多數中產階級和窮人占有少量財富,少數最富有的人集中了社會的大部分財富,而這些人根本不能把他們的收入都花光,所以僅憑這少數人無法消費掉社會供給。但很快就出現了悖論,即收入差距加大和消費支出增長同步進行。馬丁·福特講到,在近十年的美國消費支出增長中,95%的中產階級和窮人貢獻了主要力量,而他們的消費大多來源于債務,這就為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于是,有人將希望寄托在了技術的應用上,認為技術的運用將降低商品價格。理論上,新技術的運用將提高生產效率,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首先,由于需求乏力、消費不足,企業不會任由機器去無止境生產,它們要做的是限制生產,因此生產率應是下降。然而2008年經濟衰退期間,企業大量裁員,面對失業,未被解雇的勞動者更加努力,結果是生產率居然上升了。所以,生產率這一衡量標準已經不能再準確預測經濟發展趨勢。
   隨著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購買力也集中于這些人手里,目前來看,美國總體消費還是繼續增長的。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增長趨勢必然會受到阻礙。當今,新技術已經超越對中產階級的就業影響而逐漸上移,掌握著社會絕大多數財產的有錢人也開始面臨就業壓力。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將繼續在服務業搶占領地,壓低工人薪資。最終越來越多的失業者將難以維持生活需求,只得靠借貸維生,而貸款將意味著新的危機。
   對此,馬丁·福特提出了策略,建立基本收入制度,同時將激勵政策整合在其中,并對低收入階層予以補貼。為了吸收就業,國家要大力投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但追根溯源,這些方法都只能暫緩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積累背景下技術擠壓勞動者生存空間的問題。
   四、結語
   可見,資本在追逐無止境的復合增長的過程中,存在著自身固有的矛盾,這些矛盾將不斷深化并引發危機。而資本家所做的只能是尋找緩和矛盾和危機的暫時的方式,并不能徹底根除,一次次經濟危機就是很好的證明。而要根除矛盾,唯一辦法就是另辟天地,以新的生產關系取而代之,資本家不再追求利潤,放棄資本擴張,轉而為工人提供充足的使用價值。那時,技術只是單純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一種手段,使每個勞動者都能平等的享受到技術所帶來的福利。即創造一個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聯合體,沒有階級差別,共同享有社會財富。
  主要參考文獻:
  [1](英)大衛·哈維.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王俊.新工業革命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技術創新悖論[J].求實,2015(9).
  [4]張曉紅,李兆友.機器:資本主義生產的技術形態[J].科學經濟社會,2013.3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146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