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德勝的墨中人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項德勝在現代徽墨制作中獨樹一幟,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現了書法、繪畫之作,傳承平雕、浮雕、半圓雕乃至立體雕刻等諸種工藝,開啟了現代仿古墨、工藝墨的藝術天地。
墨,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按照順序“筆”排在首位,但只有筆墨相配,才能讓筆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正是那一抹黑色,成就了中國書畫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獨特風格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徽州歙縣,自古以來以“墨都”享譽中外。據史料記載,南唐李廷取當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質量上乘,受到后主李煜的賞識,賜其國姓,提拔李廷為墨務官。此后若干年來,徽墨一直被官府及文人雅士所青睞,并選為貢品而獨寵。
徽墨作為墨中的佼佼者,有著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項德勝,則正是徽墨制作技藝傳承人。他在現代徽墨制作中獨樹一幟,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現了書法、繪畫之作,傳承平雕、浮雕、半圓雕乃至立體雕刻等諸種工藝,開啟了現代仿古墨、工藝墨的藝術天地。
一份工作開啟一扇墨香之門
1963年出生的項德勝,如今被諸多光環所籠罩著,他不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還是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也是一些知名學府的客座教授……
但談及項德勝與徽墨的結緣,還得從他父親項觀樹說起。
20世紀40年代,項觀樹到胡開文墨廠里當學徒,開始學習制墨,并在出師后留廠工作,直至1979年退休。
與當時的很多工人子弟一樣,當時16歲的項德勝順理成章地頂替了父親的工作,到徽墨廠報到上班。
“那時候,我根本沒想過什么發展,什么事業,可以說什么都沒想,那就是一份工作。對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有一份穩定工作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表椀聞倩貞?,“所以我小小年紀就能進廠,很開心,沒想過以后的生活,更沒想到會和徽墨打一輩子交道?!?
雖然父親的老本行就是制墨,但是項德勝卻只在兒時看過父親在車間忙碌,里面的門道他懵懵懂懂,對墨也沒有太多的感情。
到了工廠之后,項德勝被分到制墨車間。錘墨是制墨中最基礎,也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一道工序。父親把他委托給老同事汪德基練基本功,在汪師傅的嚴格要求之下,項德勝每天掄著七八斤重的錘子對著墨餅敲來砸去,手都起泡了,第二天就開始紅腫,連東西都抓不起來,10個手指縫里都沾滿了黑墨屑。
“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啊?忙完再怎么打肥皂,手都是黑的!”項德勝告訴記者,“制墨車間被稱為是世界上最黑的工坊,可以說,這是一個又累又臟的活兒,以后都有可能找不到媳婦兒?!?
這樣枯燥而單調的日子僅僅過了一個月,項德勝就有了新的想法,他不想一輩子都做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想要學一門真正的手藝。他的想法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在父親的鼓勵下,他一邊咬牙繼續堅持,一邊開始動了換工種的信念,想到墨模雕刻車間里當學徒。
可墨模雕刻車間的老師傅性格古怪,不愿收徒,不肯對外傳授看家本領。項德勝沒轍,只好采取“迂回戰術”。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廠里制墨,趕在中午之前做完自己當天的本職任務,剩下的時間就到墨模雕刻車間轉悠,跟同事聊天,看他們做活,把一點一滴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回去再依葫蘆畫瓢。
一天,墨模雕刻的一位年輕同事送給項德勝一副開路刀,他自己又打了幾把刀。“雕墨模的工具是買不到的,都得自己打造?!表椀聞俚貌坏綆煾档闹更c,只能自己“瞎琢磨”,依葫蘆畫瓢打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套工具,也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項德勝自幼喜歡畫畫,并有了一些基礎,正是依托著一心想進墨模雕刻車間的勁頭和扎實的美術基礎,沒過多久,他就設計出一款“金雞獨立”。
而這款“金雞獨立”也改變了未來他的人生軌跡。項德勝“小打小鬧”自己設計、自己做出來的錠墨無意中被廠領導看到,“這樣的天才,居然還在錘墨,簡直是豈有此理!”廠長當場把他調到墨模雕刻車間,“小項這樣的人才,10個都不算多!”
不忘初心 熬出墨香
項德勝調入墨模雕刻車間的事情轟動全廠,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崗位,居然被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得到了。但項德勝的求知之路并不像大家看到的那樣風光和一帆風順。
對于項德勝進入墨模雕刻車間,那位老師傅不置可否,但仍不愿收項德勝為徒,不僅如此,還對項德勝的創新設計提出諸多質疑。
對于這一切,項德勝是坦然接受的,他認為,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自己的技術確有欠缺,否則不會被看出來瑕疵。唯有精雕細琢,勤學苦練,精進技藝,才能讓別人無可挑剔。
這個想法一旦產生,項德勝將別人的質疑與不認可化作前進的動力。他憑著良好的美術基礎,一邊對墨模雕刻不斷研究創新,一邊努力打好基礎,渴望學到更多的東西。
項德勝每天第一個來到廠里,最后一個回去。業余時間不看電影、不逛街,一心一意鉆研墨模,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還虛心和同事們展開業務討論,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請大家提意見。制作過程中,他會嘗試按照同事們的意見雕墨,遇到問題再去請教。
漸漸地,項德勝越做越好,越做越多,設計的徽墨圖案和造型也越來越豐富。關系相熟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他的水平高、做得好,不時從他那拿幾個墨模出去,自己再描金。年復一年,項德勝的能力穩步提高,已經超過了一些老師傅。
在墨模雕刻車間5年后,自學成才的項德勝接任車間主任。新官上任,項德勝卻依舊正直樸實,兢兢業業,為廠里設計出多款新式墨模;還舉賢不避親,收了親弟弟項勝利等人為徒,如今,其弟弟項勝利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992年,在旁人的震驚中,年富力強的項德勝選擇了辭職,在自家附近租下一間不足8平方米的小屋當作坊,“下?!绷恕!拔也幌朐趶S里待一輩子,而且當時我已經發現,使用圓珠筆和鋼筆的人越來越多,徽墨的銷路早晚成問題,如果不作出改變,不創新,今后效益肯定越來越差?!?
另一方面,墨給人的印象稍顯單一,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于今者,實屬珍貴。
雖然當時墨廠的銷量一路走低,但項德勝認為,墨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丟,老祖宗留下的技藝不能丟,墨所承載的文化不能丟。在日趨嚴峻的形勢面前,唯有改革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繼續發揚光大。“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的地球墨就是歙縣墨店的珍品。這樣一個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東西怎么能被圓珠筆所替代?不能丟!”
面對時代的發展,徽墨想要更好地傳承下去,就一定要創新。“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把徽墨雕出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圖案、造型和色彩來,把它做成工藝品,而非單純的書寫用具。這樣,墨的書寫屬性雖然在不斷地被替代,但它的藝術屬性會被不斷放大并延續下去?!?
項德勝的小作坊正是懷著這樣的使命,悄無聲息地開業了。在小作坊里,他把愛人、弟弟、外甥都發動起來,一起制墨,一起做實驗,一起探討。從小作坊到租下兩棟樓房,到2007年在歙縣縣城選了一塊占地10畝的廠房新建“紫墨軒”,項德勝一步一個腳印,創制出千余件新式墨模,其作品連續7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我是一個手藝人,我沒有那么多的大道理,只是想著做好自己的事情,因為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絕對不能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一定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表椀聞偃缡钦f。
古老手藝的傳承之痛
墨的發明是我國先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漳俏覈颇妓囍械囊欢淦孑?,因產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早在明代,就有“一兩黃金一兩墨”的說法。歷史最為悠久的松煙墨,是徽墨品類之一。
徽墨是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顏料。經點煙、和料、壓磨、晾干、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舔筆不膠、經久不褪、馨香濃郁、防蛀等特點。其正面鐫繪名家的書畫圖案,美觀典雅,是書畫藝術的珍品。尤其是超頂墨能分出濃淡層次,落紙如漆。
項德勝一直堅持古法制墨,既用松煙制墨,也用油煙制墨。宋代以前,人們基本上都是取松燒煙來制墨。但久而久之,松樹越來越少,考慮到墨的需求量和消耗量,人們開始尋找新的制墨煙料。于是,油煙制墨法出現了。
蘇東坡曾在《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中提到:“書窗拾輕煤,佛帳掃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闭f的就是燒桐油、掃燈煙的制墨方法。在一間不通風的屋子里,點燃一碗碗桐油里的燈芯繩,在上面覆上一只碗,每隔40分鐘就去把凝在碗內的燈煙掃下來,留作煙料。之后再將細絹篩好的墨煙和牛膠混合攪拌,加入麝香、金箔、冰片、珍珠粉等配料,揉壓成團。用鐵錘錘煉擊打墨團上萬次,方能放入木模,壓制成一塊塊形狀規整的墨錠。
一塊一兩重的墨錠,最短也要半年的時間才能晾干,期間還要時常翻面,防止墨塊變形。最后就只剩下最講究細心的挫邊和描金的工序了。
那么現代墨汁品類繁多,機械化工藝制作簡單,價格也低廉,真的還需要如此繁復的古老工序嗎?
提到這里,項德勝不無痛惜地說:“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很多東西都是幾千年來錘煉出的精華,制墨也是。是的,墨汁是可以替代古法墨,但化學的東西真的能替代這些古老工藝嗎?什么是‘紙壽千年’?紙真的可以放1000年嗎?當然不能,紙之所以可以‘壽千年’是因為墨中所加的冰片是防蟲的?;漳屑尤氡⒎鞘且驗樗寐?,而是因為可以防蟲。那么什么是‘入木三分’?那是因為墨中的麝香穿透力很強……沒錯,墨中加入這些名貴材料不是為了讓墨變成奢侈品,而是老祖宗長期試驗的結果,放這些東西僅僅是因為可以讓書畫作品保存得更久。但是現在的墨汁配料中,用化學的東西替代冰片的味道、麝香的味道,雖然價格下來了,但這些書畫作品能保存多久?如果我們現在的書畫作品保存不下來,那么在中國未來的書畫歷史上,我們這個時代是斷代的,我擔心我們會成為書畫歷史上的罪人。”
現在,讓項德勝憂心的不僅僅是古法制墨市場的日漸凋零,還有傳承人的日益減少,“人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傳承人太難找了。我沒有辦法,動員我兒子在跟著我做,希望他將來能接過我身上的擔子?!?
項德勝介紹,目前,從事徽墨制作的老匠人不足百人,在徽州已有1000多年制作歷史的徽墨也從傳統的消耗品逐漸變為“藝術品”。
“事實上,一塊好的徽墨是制墨師、畫家和雕刻家共同努力的結果?,F在會雕刻墨模的匠人屈指可數,許多老手藝找不到傳承人,最后就會被遺忘?!?
“古法制墨傳承最大的困難還是市場的衰落和混亂?!表椀聞僬f,現在的徽墨市場越來越小,即使是書畫家,絕大多數用的是墨汁。再加上街頭售賣的幾十元的假冒制品,嚴重影響了徽墨的品質和認可度?!斑@也不能怪消費者,他們會看性價比,沒有想到為什么那么多優秀的書畫作品能流傳下來,更沒有想到如果書畫作品不能保存,會發生作品斷代的問題。而我們這些傳承人,不僅要將這門手藝傳下去,更應該告訴他們為什么要傳下去和傳下去的必要性。這就是我和兒子將來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在項德勝的鼓勵下,兒子項頌從美術院校畢業后拾起父親的手藝,學做徽墨,他正利用自己的美術功底,將現代的藝術元素融入到徽墨中,在創新中傳承非遺文化。
目前,安徽省黃山市(原名徽州)有徽墨生產企業和手工作坊近20家,擁有傳統知識產權專利產品18項。該地出產的徽墨出口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項德勝一方面在古法制墨的道路上努力堅守,一方面在多個高等院校擔任客座教授。“我給孩子講的更多的是書本上看不到的東西,是傳統工藝之所以存在了幾千年的原因,希望能讓那些逐漸在被人們所遺忘的文明被孩子們所知道和了解。我想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精髓,看到中國傳統工藝的力量,希望他們在未來能讓徽墨再次大放異彩。”
我們看墨,只看得到文人磨墨揮毫時的瀟灑肆意和文雅翩然,卻少有人能看到背后墨工灑汗錘墨的艱辛與刻模上漆的費心。
萬錘終成一方墨,它以漆黑之身書寫千年文化落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4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