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動力與障礙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是高校培養人才改革的必然趨勢。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動力,企業方面有獲取廉價勞動力、獲取優秀人才、獲取高校教師智力、提升社會聲譽等,學校方面有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提高師資水平和提高學校競爭力;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障礙,學校方面有溝通協調成本高、學校重科研傾向,企業方面有成本障礙和利益分配障礙。這要求,政府提供支撐條件與保障,創新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模式,完善高校及師資評價制度。
關鍵詞: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動力;障礙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33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校企協同育人工作。《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明確指出,要建立高校與企業、行業、科研機構、社區等合作育人機制,全面提升高等學校教學水平?!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開展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試點,加強產教融合實訓環境、平臺和載體建設。因此,探索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動力與障礙,對于提升高度學校教學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動力分析
1.1 企業協同培養人才的動力來源
企業與學校協同培養人才,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這是企業協同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動力。
1.1.1 獲取廉價勞動力
企業協同高校培養人才過程中,一般都會有學生到企業實習現象。既然是培養方案中的實習,是為了學生能力的提高,那么讓學生們參加企業的一些生產或管理活動,就一般不需要向學生付費。如果付費的話,那肯定也低于市場工資水平。特別是對于大學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大部分并無社會工作經驗,但是對其經過簡單的培訓,還是能勝任一些工作能力和技能要求較低的崗位的。這就相當于給企業提供了廉價的高素質勞動力。例如,對于勞動密集型的酒店或旅游企業來說,其對員工的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通過培訓上崗之后,可以解決企業勞動力不足的難題,同時還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
1.1.2 獲取優質人才
企業獲取和培養高素質高能力人才,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并且會有一定的風險。就外部招聘而言,雖然獲取人才的范圍大、可選擇性強,但是招聘成本大,耗費時間長,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招聘來的人才也不一定都能夠勝任工作崗位。就內部招聘而言,雖然招聘人才的成本低,成功率高,但是始終可供選擇的范圍有限,特別是在企業擴張時期需要人才多,內部招聘根本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而通過校企協同培養人才,一方面,企業提高了學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在協同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考察并選擇優秀學生,還可以利用與學校較好的關系,讓學校老師推薦優秀的人才。這樣,企業可選擇的優秀學生數量增加,而且招聘到優秀學生的成功率提高。這對那些規模大、國內外業務增長快的大型企業而言,通過校企合作來培養并獲取企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1.1.3 獲取高校教師智力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激烈、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的生產經營會遇到各方面的問題需要決策,比如企業戰略選擇、組織架構改革、技術性難題攻克等。由于企業能力有限,無法全部獨自解決發展中出現的難題,就需要外界智力的支持。高校作為社會智力資源集中地,匯集了大量的高級經營管理、技術等方面的人才。當前各大高校師資水平普遍提高,具有博士學位或教授職稱的教師比例不斷提高,即使普通學校畢業的博士畢業后并不能輕易地進入普通本科院校任教。因此,高校教師完全可以作為企業的外部智力庫而存在。而通過校企協同培養人力,加深了企業與學校的聯系,更有利于企業利用學校的高級人才。作為有工資收入的高校教師,其為企業服務所收取的費用不高。而且,由于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教師對企業的了解程度更高,交易成本更小,更有利于為企業提高服務質量。
1.1.4 彰顯企業社會責任感
企業協同培養人才可以彰顯企業的社會責任,從而可以提高企業聲譽。企業企業聲譽作為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可以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良好的影響。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向社會宣傳:一是掛牌。企業可掛上與某高校協同培養人才基地的牌子。二是加強對外宣傳。企業在其對外宣傳資料中,可以宣傳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基地的相關信息。
1.1.5 長遠影響潛在利益相關者
企業的發展需要社會的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如優秀的客戶關系、合作關系和政府關系等。大學作為未來社會棟梁的存在之地,加強與學校的聯系,可以在大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而大學生畢業之后,將成為各行各業的人才。這些人才可以存在政府部門、關聯企業、社會服務部門,甚至可以作為消費者而存在。憑借對該企業的信任,他們未來可以為企業的生產經營企業提供良好的幫助。因此,從長遠來看,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是可以通過提高企業在學生的形象,最終達到未來協助企業發展的目標。這對那些有長遠發展戰略的企業,是相當重要的。
1.2 高校協同培養人才的動力來源
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師資能力及學校競爭力的角度出發,高校也有與企業協同培養人才的動力,即利用企業的資源和條件來促進學生就業、提升師資水平、提高學校競爭力。
1.2.1 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培養人才是學校的首要目標,但是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普及的階段,必須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吸引企業協同培養人才,可以利用企業的資源和條件,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這是因為,企業有實踐經驗,有相應的實踐條件,從而可以讓學生接觸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可以彌補僅在學校培養人才,學生實踐能力差的缺點。同時,企業也可以根據自己及社會需求的了解,協助學校修改學生的培養大綱和培養方案,甚至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甚至一線員工都可以為學生上課,從而最終有利于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1.2.2 提升師資水平
教師既要從事教學也要從事科研。教師通過與企業的接觸,可以更多地接觸到實踐中的經驗,可以為教學提供更生動的案例,可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從而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而理論來自于實踐,教師接觸實踐多,有可能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并與原來的書本理論相結合,從而更有可能促進理論水平的提高。
1.2.3 提高學校競爭力
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高校也面臨著生源、師資、排名、資源獲取方面的競爭。如果通過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學生及教師的能力提高,就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聲譽和美譽,有利于學校在全國排名的提升,有利于國家及社會資源的獲取,從而最終提升學校競爭力??梢?,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從長遠來看是利于提升學校競爭力的,但是短期內效果不一定明顯。
2 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障礙因素
2.1 企業方面的障礙因素
2.1.1 成本障礙
企業協同學校培養學生,自然要有一定的財力、物力及人力投入,這些成本必須回收,才能滿足企業逐利的目標。成本主要有:(1)企業有可能要投入專門的資源為學生培養創造條件。如果是專用性資產,這意味著這些資產是企業的成本,且不能直接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而有所回報。(2)企業還要有人力方面的投入,要投入人員與高校溝通協調。(3)因商業機密而產生的成本。長期協同學校培養人才,有可能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為保障商業機密不被泄露,企業要加大對學生的培訓及加強管理,這也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4)安全成本。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校企雙方都要承擔學生的安全責任,當然還涉及學生自身的責任問題。因此,安全責任如何界定和分擔,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而要簽訂一份完備的安全合同,這在實踐也要企業投入成本。
2.1.2 利益分配障礙
校企協同培養人培養優質人才是雙方的共同目標,利益分配障礙主要指企業能否獲取到優秀學生的障礙,即企業獲取到的優質人才的數量不確定。對于一般性的人才,學校和社會都有充分的供給,但是對于特殊的高技能人才則不然,是各個用人單位爭搶的對象。即使企業與高校協同培養了企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該人才也不一定非到該企業任職不可,因為還有其它福利待遇、發展空間更好的企業可以選擇。也就是說,企業的投入存在外溢或外部性現象,這對協同培養人才的企業來說是不利的。
2.2 高校協同培養人才的障礙
2.2.1 溝通協調成本高昂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的第一主體,因此校企協同培養一般是高校主動聯系企業而發起的。高校需要對協同企業進行篩選和溝通交流,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對企業的選擇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企業實力、戰略、合作條件、合作意愿等。如果高校重視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在培養學生中的作用的話,高校就要配備專門的人員甚至成立專門的部門來處理校企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2.2.2 學校和老師評價過于重視科研
當前對學校和老師的評價重視科研,而對教學方面重視不夠。對雙一流學校和學科的評價標準,首要的是科研指標,包括高級別成果如論文著作的數量、檔次,成果獲獎檔次和數量,高級別科研項目的檔次、經費額、項目數等。雖然對高校的評價標準有培養質量的評價,如對畢業生及其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評價,但是這些評價的主觀性較強,而且影響學生畢業后發展的因素很多,所以總體來看在對高校培養質量的評價還沒有形成一套科學評價體系的前提下,學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將不可避免。
既然學校重視科研,自然會引導教師重視科研,特別是在教師們普遍關注的職稱評定及科研獎勵中體現的更為明顯。就職稱評定而言,一般學校的職稱評定都會規定科研標準和教學標準,比較而言,教學標準較易達到,科研標準達到標準較難。如某高校教授職稱的評定標準是:“在本學科有一定的知名度,本學科某方向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主導或直接指導完成具有較大學術、技術意義的研究項目,取得重大成果或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高水平著作,或對學科發展、專業建設、社會進步或國民經濟建設有較大的貢獻?!薄>涂蒲歇剟疃?,一般的項目都會有經費支持,而且學校會規定論文著作及科研項目的配套和獎勵,這會導致從事科研的教師收入高于僅從事教學的教師的收入,或者說從事科研的邊際收入要大于從事教學的邊際收入。這自然會導致教師的精力更愿意投向科研而不是教學,這也阻礙教師參與到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工作中去。
3 完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對策及建議
3.1 政府要提供支撐條件與保障
首先,政府要建立專門的機構來促進校企之間的合作。對于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相關政府部門應有登記,處理校企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與糾紛,并根據公開公平的原則來處理。其次,對協同培養人才的企業資金補貼。如前所述,企業可能存在收益小于投入的情況,因此有必要政府設立專門的資金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從而既降低企業的成本,同時更多企業協同培養人才更有利于人才質量和數量的提升,達到提高其收益的目的。
3.2 創新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模式
一是校企就近合作。就每一家高校而言,其可以選擇合作的企業可能很多,但是選擇學校附近的企業更容易提高合作效果。其原因在于:(1)合作成本低。校企之間的距離近,雙方之間的了解相對更容易,交易成本更低。企業要維持好的形象和聲譽,自然要加大對協同培養人才的投入力度,而高校的教師在為企業進行服務過程中,也會更方便地往來于校企之間,也會更負責任地為之服務。(2)有利于企業留住優秀人才。有些企業與學校并不位于中心城市,很多學生畢業后可能就會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而校企協同培養人才,雙方距離近的話,有利于學生多去該企業,從而更熟悉企業,也更有利于企業留住人才。二是訂單式培養人才。校企協同培養人才,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更要側重于某些學生。企業從留住人才的角度出發,可以對學生進行早期素質測評,并對于那些具有培養潛力的學生簽訂畢業后的聘用合同。合同中可以規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如企業對學生提供學費的資助,加大對其培養,學生則要在畢業后為該企業工作服務若干年限。
3.3 完善高校及師資評價制度
一是完善對學校的評價制度。加大對學生培養質量、學校服務社會在評價學校名次中的比重,同時改善評價方法,科學評價。如當前對畢業生培養質量的評價,只是簡單地找部分用人單位和學生,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價,其主觀性較大。建議建立計量模型,引入控制變量,收集長期的時間序列數據,在控制變量不變的前提下,考察學生的培養質量。同時,引入全方位的評價主體,包括畢業生、在校生、家長、工作單位、工作相關單位等。二是完善對教師的評價制度。要提高教學在收入分配、職稱評定中的比重,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偏向,特別是對培養人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要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對于協同企業培養人才的教師,要給予課時減免等一定的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孟國忠,王正.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動力機制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12).
[2]牟蕾,李輝,劉西林.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5,(1).
[3]王勇慧,白波.高校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4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