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社區治理中的參與主體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文章通過對具有較大特殊性的某高校社區的參與主體關系進行剖析,發現各參與主體間存在的問題,包括對社區居民的宣傳疏忽,高校對物業工作不負責,社區居委會與社區業委會之間的職責錯位,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等問題。對該社區提出的建議主要針對不同參與主體分別提出對策建議。主要由對社區居民,對社區居委會,對高校,對基層政府這四個參與主體分別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區治理;主體關系;矛盾;對策建議
   一、引論
   (一)治理理論對社區管理的影響
   從新中國成立到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都是在進行社區的管理。隨著當代治理理論的提出,因其符合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發展理念,在西方社會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討論,治理理論或觀念不同于傳統的政府統治與管理的功能定位,它主張權力的多中心性并強調不同社會主體包括政府之間的合作與互動。相應地,社區治理便是在社區公共生活(主要包括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提供)中,對社區治理參與者行為能夠產生控制或約束的權力來源是多元的,而唯獨來自于國家或政府,并要求政府與社之間實現良好的協調與合作。
   (二)“中國特色”治理理論
   在我國,作為制度層面的社區治理顯然有異于理念層面,無論是站在政府的角度還是從社區成員的態度來看,由政府對社區公共事務進行單向管理以及政府包攬大部分社區公共服務的傳統模式,依然有著巨大的運行空間與合理性基礎。然而,盡管治理理念很難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中獲得廣泛的認可與實踐,但其中的合作共治與協商回應等原則實際上契合了我國社會轉型的內在要求。并且,現行的社區治理結構中同樣留有巨大的制度改進空間(也即由社區成員、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和政府部門四類基本主體所構成的社區治理結構),目前并不是一個嚴密的、難以調整的封閉性結構。政府權力、社會權力和成員權利三者之間仍然可能通過新的博弈活動達到治理的多中心化,或者至少可以使政府權力、社會權力和成員權利三者實現一種更為合理的均衡配置狀態。換言之,社區治理在我國并非一個單純的移植性概念,而是有著一定的現實可能性與未來的可期待性。
   (三)社區情況簡介
   社區建設于20世紀90年代,有別于其他傳統社區。社區是屬于比較少見的高校社區。該社區在2005年前原本屬于一座鐵路高校,2005年時由于該校合并給本市另一座高校,該社區同時也并給這座高校,成為該高校的一部分。社區的主要參與主體有社區居民,高校牽頭成立的物業公司,社區居委會和基層政府。
   二、社區參與主體間關系的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對居民的宣傳不夠
   這些現象的產生終究來說還是社區的居民自治組織的宣傳不到位。社區自治組織在平時的工作中沒有讓社區居民了解到自己是社區真正的主人,社區是自己幸福生活的主要載體。社區治理的成功與否以及自身生活的幸福與否與社區居民是否積極參與到社區事務中有著密切聯系,良好的社區居民參與度是社區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對社區物業工作不負責
   該社區的物業公司工作人員主要由高校指派那些退居二線的教師或者后勤人員擔任。這些工作人員往往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物業管理培訓,只是把原有的工作方法帶入現在的工作。物業工作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對社區事務和基本情況有著較好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做好物業工作。物業工作是一項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作,高校隨意指派工作人員從根本上來說,沒有意識到物業工作的專業性程度高,需要有經驗,有知識,有水平的專業管理人才,而不是隨意指派人選就能勝任的。
   (三)居委會與物業間職責錯位
   社區居委會原本是居民自治組織,現在卻承擔了較多原本由物業承擔的職能。原本應當由居委會進行的物業監督工作卻由高校主管。應當由專業化的市場所提供的社區公用事業卻由高校承擔。種種都體現了該社區治理中各主體間職責的混亂,其原因在于由于社區的特殊性導致各主體的定位模糊,在傳統社區分工明確的主體職責到了該社區變得復雜,處于強勢方的高校介入了原本不該屬于其職能范圍的事物,屬于自身職能范圍的事物卻忽略不管,但社區事務不可能停擺,只能由其他參與主體,但這些參與進來的主體由于能力有限,導致處理社區事務存在一定的問題。
   (四)基層政府對高校工作的法規空白
   筆者發現這類問題的相關法律規定或者相關案例相當少,基層政府也沒有相應的工作方案。由于現有體制和相關法律和政策的空白,高校雖有解決問題和甩開包袱的意愿但不知道具體該如何操作。最后,由于管理職能的分散以及高校本身對外的封閉性,這些問題往往很難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
   三、社區治理中主體關系的對策建議
   理想的社區治理主體間的關系的核心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這其中的關鍵是政府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國家的權力要逐步回歸社會。社區中的各個參與主體各司其職。社區黨組織主要起到政治導向,文化導向和利益協同的功能。政府主要起到維護秩序和公共安全以及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的作用。居委會主要起到組織領導社區居民開展社區自治活動,發揮監督作用。
   (一)以社區業主視角
   1. 培養居民的主人翁意識
   政府應該在社區內加大民主宣傳,讓居民認識到自己是社區的主人而非逆來順受的被領導者。為了達到培養社區居民現代公民精神的目的,政府應該建立起宣傳教育的長效機制,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課堂, 都應該向公民灌輸“ 社會主人” 的意識。
   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法律政策的宣傳普及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程序和流程的認識, 從而提升公民參與的能力。定期舉行社區工作公開制度,向社區居民代表述職,使得社區居民充分了解社區工作的內容,目標及方法。減少社區居民的誤解,提升社區居民的支持度。    2. 重組當前的業委會
   雖說社區居民對業委會是存在一定了解的,也清楚業委會應當發揮的作用,當由于自身社區主人翁意識不強,導致業委會名存實亡,無法發揮作用,監督物業工作。因此,社區居民應當重視并發揮業委會的作用,通過在換屆選舉時選出新的居民代表應傾向于選聘有專業技能背景的業主當選委員, 從而保證與物業管理公司的博弈時更有利,切實發揮出業委會職能監督社區工作。
   3. 建立反搭便車機制
   針對集體行動的困境,奧爾森提出了“ 選擇性激勵” 的解決方案。在社區治理中對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應該給予和社區內的準公共物品相區別的單獨獎勵。如對那些積極的業委會骨干成員優先安排車位等。不能單純地依賴于居民的積極心態而應該從物質上加以支持和鼓勵。
   (二)社區的高校(物業)視角
   1. 明確自身責任
   高校應當明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終究是要被解決的。作為高校本身應糾正對這個實際存在的問題抱有的僥幸和敷衍心理。越早解決問題,不僅有利于社區居民,也同時有利于高校本身。拖沓到最后高校的負擔也會越來越重。
   2. 積極協同各方
   高校應積極與政府協同,解決好這一問題。這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由于范圍小,時間跨度長,中途社區的管理方和所有方又幾經轉變,使得問題比較復雜。在行政體制上,幾乎很難找到相應的模板和政策法規,僅憑高校自身力量很難推動轉變。因此,高校因積極同管轄地政府和相關主管單位協同,從政策和法規上找到依據,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推動轉變。
   3. 引入市場機制
   高校在社區過渡階段,在一定范圍內逐步將社區內的公用事業交給市場。針對社區內現有的水電和物業服務都有高校提供,但無法滿足居民需求的情況。高校首先應當轉變自身觀念,明確這種由高校提供公用事業的模式已經被歷史所淘汰。這種模式具有很多的弊端,長此以往,社區居民對高校的不信任感會增加,很難開展進一步的工作。高校理應放開這方面的服務,在充分研究評估,征得社區居民同意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的公用事業單位進駐,為社區居民提供專業可信賴的服務。
   4. 提升服務質量
   高校應提高現有條件下的服務質量。促力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高校任需把各項工作做好,提升社區居民的信任度,保證推動轉變工作的順利進行。針對物業服務,高校應考慮到物業服務的特殊性和社區居民的迫切需要,改變當前物業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逐步向市場化的物業服務靠攏。對于物業工作人員不夠專業的問題,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從內部挖潛,尋找具有專業素養的人員指導物業工作。針對水電供應方面的問題,雖說在短期內無法快速引入市場力量,但在現有模式下,盡可能的公開水電供應工作的流程,邀請社區居民監督工作情況,是水電供應工作透明化,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三)社區的居委會視角
   1. 轉變工作方式
   社區居委會應明確自身所處環境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由于居委會身處高校的這一特殊背景,自身工作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居委會要正視這一方面,轉變傳統工作方式,探索出一套適合高校社區的工作方法,從而更好的為社區居民服務。
   居民委員會應該擺脫原來的舊形象,對自身的職責重新定位。只有將自身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并認真履行職責,才可以保證發揮其基本作用。
   2. 加強各主體間溝通
   通過海報等形式對業主進行相關法規制度進行宣傳, 使居民了解居民委員會的職責。同時, 業主委員會還可以通過在社區舉辦文藝活動在豐富居民社區文化生活的同時拉近和居民們的距離、培養組織和居民的感情。
   3. 加強對物業工作監督
   居委會應加強監督當前物業的工作。針對居委會對物業工作的不規范卻無能為力的情況,居委會應明確自身具有監督和指導物業工作的職責,自身肩負著居民們的期望,這需要居委會不懼困難,對物業公司不規范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指正。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可適當運用社會資源或者向上級單位反映的方法進行糾正。
   (四)社區的基層政府視角
   1. 加強對問題的重視
   政府要重視這一特殊情況的存在。政府的工作主要是著眼大局,但同樣不能忽視局部特殊性問題的存在。這些特殊問題同樣關乎社會民生,同樣關乎社會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解決好這些特殊情況,更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2. 積極聯手高校
   政府要聯手高校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高校是這些問題存在的主體,但政府能對解決這一問題起導向作用。政府應與高校聯手,幫助高校從政策和法規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幫助高校在推動轉變的過程中找到方向和切入點。
   3. 推動社區公用事業市場化
   政府應積極推動社區公用事業市場化。在高校推動社區公用事業市場化的過程中,由于高校本身的能力所限,這方面的工作很難進行。政府應發揮自身作用,主動介入這方面工作,為社區居民和高校尋找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
   四、結語
   社區治理是構建新時代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在治理實踐中,對傳統社區的探討是比較全面以及充分的。但那些有著特殊性的社區卻往往成為被忽視的對象,正如本文所研究的社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著管理混亂的局面,各主體間的指責不明確,導致社區治理長期處于一種較為單一的模式之下,社區治理水平不高。對這些具有特殊背景社區的治理模式進行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所有社區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創建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區的積極聯動。不論是那些傳統型的社區還是具有特殊性的社區,都應該形成一套完善的治理模式,從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形成助力。
   參考文獻:
   [1]李漢卿.協同治理理論探析[J].社會科學,2014(01).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3]張康之.我們為什么要建設服務型政府[J].行政論壇,2012(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226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