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生物作為一門實驗探究和知識理論并重的學科,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占據著相當的大的分值比重,同時其學習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生物探究實驗以及課堂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高效初中生物教學的進行。但在實際的生物教學過程中,受到學生逆反心理以及教學方式等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得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積極性并不高,甚至于出現了學生主體地位受限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初中生物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對此,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主體參與;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8-0087-02
  0 引言
  初中是學生思維模式和自主學習意識確立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性格并不穩定,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無法在生物課堂學習過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狀況。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講解,創新生物課堂教學方式以及構建互動教學關系,改變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學生主體地位受限、生物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以及學生學習興趣欠缺的狀況,為今后更加深層次生物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1 初中生物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的意義
  1.1 初中生物教學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課改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比重不夠合理。生物作為一門實驗操作與理論知識并重的學科,需要將生物實驗教學與理論知識的學習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從而 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升。然而在實際的生物教學中,卻存在著生物課堂教學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教師過于注重生物知識的講解以及對學生生物習題的訓練,忽視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
 ?。?)生物教學方式缺少創新,課堂教學氛圍顯得枯燥乏味。生物理論知識以及概念性知識的提出、主要歷史人物以及背景介紹、生物知識的詳解以及例題訓練構成為初中生物教學的主流方式,千篇一律的生物課堂教學模式使得課堂學習氛圍十分沉悶枯燥,嚴重影響了良好師生互動教學關系的構建以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有所欠缺,主體參與度較低。初中階段學生的叛逆心理較為嚴重,對于知識的學習有著天然的抵觸情緒,面對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和晦澀難懂的生物學科,更加缺少自主學習積極性,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參與度較低,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培養。
  1.2 初中生物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意義
  首先,初中生物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生本思想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已逐漸深入開來,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保證學生健康健全人格的發展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其次,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生物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被動消極學習狀況,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最后,有利于構建和諧互動的師生教學關系,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主體受限的狀況,在互動教學氛圍中進行生物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升。
  2 初中生物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的途徑和方法
  2.1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課堂導入環節作為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印象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說良好的課堂教學開端是成功教學的一半,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打造高效的課堂導入環節,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的吸引到課堂上來。生物作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初次接觸的學科,本身知識體系過于龐大復雜,學生難免會感到陌生和抗拒,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生物知識,消除學生的緊張感。
  教學案例:在《生物和生物圈》的章節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教材中的重點知識自制了PPT課件以及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教學視頻,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自然生物圈的央視記錄片,從宇宙中宏觀放大地球再到地球上的海洋、陸地以及極圈的片段,然后播放動植物以及各類微生物構成的生物循環系統作為課堂導入環節的開端,緩解學生緊張的壓力并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生物知識的學習上來,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2 采用微課進行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微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是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發展趨勢,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絕對支配的地位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受到限制的狀況,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遺傳和基因”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將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的同花傳粉和異花傳粉進行比較的實驗以及豌豆高莖和矮莖的雜交試驗結果錄入教學視頻中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觀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存在的問題和疑惑提出,由教師進行詳細解答,實現了師生主體地位的互換,加深學生對豌豆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對豌豆性狀的影響的相關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2.3 采用分組分層次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教學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重點培養學習成績高的少數學生,這是為了教育的公平,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使其養成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自主能力,是我們的共同教學目標。知易行難,在現實教學中,總會存在著教師的教學資源偏向學習成績偏好的學生,降低了全體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迷失了學習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創立不同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方案,將學生進行分層式教育,對于生物知識基礎深厚,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和基礎知識較差,思維反應慢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和學習任務,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生物教學的全過程當中,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培養其自信心的養成。   教學案例:在學習《觀察動物細胞的結構》章節知識的時候,可以觀察口腔上皮細胞組織,對細胞的提取,制作細胞的臨時裝片和觀察細胞,記錄過程等進行分工合作,小組內每個人都有參與生物學習的機會,加深對細胞結構的理解印象以及使用顯微鏡的注意細節。讓每位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2.4 合理運用課堂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
  我們不能夠固定學生的思維,而必須要合理的引導他們主動積極的思考,讓學生不能夠被束縛在教材之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敢于質疑,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能夠持續的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進入到學習的良性循環中來。比如說光合作用這部分知識,我們引導學生提問,植物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產生氧氣,那么植物需要消耗氧氣嗎?此時很多學生會思考,植物也要進行能量活動,那么能量是如何形成的呢?能量是呼吸作用產生的,因此植物也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會釋放出二氧化碳,那為什么還說植物可以制造出氧氣呢?原來植物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呼吸作用所需要消耗的氧氣,因此我們才說植物能夠制造氧氣。這樣反復的提問,不但解決了問題,還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逐漸成長,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2.5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師生角色的互換
  在課堂中我們讓學生扮演“老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我們每節課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采取這樣的方法不但能夠讓學生從思想情感上提升自己的責任感,因為進行講課的是學生本人,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另外,課堂中的問題設置我們可以交給學生,在講臺上講課的是學生,討論問題的也是學生,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孩子們在這樣充滿歡樂和趣味的氛圍中也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這樣就能夠有效地促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中扮演教師角色,也能夠有效鼓勵其他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嘗試上臺當老師的感覺,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學科,主要闡述了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起源和進化等內容,其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探究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作用,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認知水平制定教學計劃和方案,創新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生物學習中去,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劉娜.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32):321-322.
  [2]賴均青.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6(04):60+64.
  [3]王麗娜.初中生物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法的運用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5(30):158-159.
  [4]佟強.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J].學周刊,2015(03):46.
  [5]任建利.新課改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9):1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76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