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吳娜 劉秀梅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中小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的逐年提升,在對于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在中小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加劇了中小企業運營中的財務風險,在未來可能會嚴重阻礙其發展壯大。文章試論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7.162
1 中小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現狀
1.1 缺乏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
中小企業中大多存在一種“集權”的現狀,在某一個項目進行決策時,所有的資金流向與運用都是由本企業的領導決定,很少有或者說根本沒有吸取其他企業的工作人員的意見參考,決策的結果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是有失公允的,不能把資金的作用最大化。這樣一來,決策的過程日趨簡單化,不能從整體出發,決策的結果常常會存在很大漏洞,缺少大局意識,可能會在細微之處出現偏差,進而會影響整個工程項目的進展,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陷入了財務危機。與此同時,由于中小企業的資金規模限制,在投資的過程中,通常只注意眼前是否具有盈利效果,而不能作出長遠的規劃,日積月累下來,逐漸喪失了和其他企業之間的競爭優勢,促使企業不得不面臨財務的風險危機,結果導致企業遭受重創,嚴重的結果可能導致破產或者倒閉。[1]
1.2 資金結構的不合理性
中小企業的資金結構的不合理性有兩方面的主要表現,一方面是企業的融資渠道單一,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的依靠銀行貸款,來解決企業自身的日常資金周轉和開銷,但是單一的依靠銀行貸款必然使企業承受高額的貸款利息,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規模限制,盈利能力有限,如果盈利的金額難以支付銀行的貸款及利息,很容易造成企業的資金壓力,使企業陷入財務的危機;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自身的規模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其融資的金額,有些中小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進行擴張經營的規模,希望借此增加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忽視了企業自身規模帶來的限制,其融資的規模遠遠超過了自身的償債能力,這一原因是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
1.3 內部的機制尚未完善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經營的規模有限,導致大多數企業為家族企業,領導和內部的員工之間存在著一些裙帶關系,這種情況下往往就造成了員工文化素質的參差不齊,職業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關于財務管理方面,很難達到專業性,因此財務費用登記表的造假和企業資金的私自挪用問題比比皆是,企業內部的監督審查部門只是名存實亡,[2]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會給企業財務帶來一定的損失。另外,有一部分的中小企業雖然建立了完善的內部監察部門,但是由于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較差,財務風險的管理意識薄弱,一旦發生財務的風險危機,不能再第一時間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是始終在制約中小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因素。
2 財務風險的防范策略
2.1 樹立大局意識,決策水平專業化
要想從根本上預防中小企業運營中的財務風險,就必須使企業的領導層和員工層從根本上建立財務風險的預防意識。首先,中小企業的決策應該更趨向專業化,打破由原來的單一的領導層的決策方式。應建立完善由領導層、員工層一同組成的決策機制,明確市場的信息動態、整合優化數據資料、建立健全項目模型、評判可行性原則,只有保證決策的專業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決策的水平,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原則。對于管理層來說,更應該加強對于國家宏觀政策的關注,更多的了解國家財稅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策略。與此同時,應當積極鼓勵員工表達自身的想法,不斷地發展完善決策中存在的漏洞問題;對于某些被采納意見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發員工為企業的效力意識,增強員工的集體榮譽感,增加企業的凝聚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對于企業領導層的要求:樹立大局意識,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進行企業的長遠規劃,制定適應企業的發展策略,長久的發展才能長期的盈利,從而達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策略。[3]
2.2 優化企業資金結構,優化資金周轉策略
中小企業想要規避運營上的財務風險,最重要的策略手段為優化企業的資金結構。目前,中小企業的資金周轉運營大多依靠銀行的貸款支持,外部的條件制約較多,容易形成赤字經營,從而造成財務風險。為了合理有效地規避這一類風險,中小企業急需尋找新的融資渠道,如融資租賃、盈余公積等多種形式來進行融資,這類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單一的銀行貸款給企業造成的嚴重債務危機。這就要求企業要實現合理化的負債經營,從實際問題出發,對于企業自身的過渡負債問題,及時了解資金來往明細,以及未收回的資金的使用情況和成本的計算問題。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進行融資負債,并在前期做好預期的風險預估和利潤的測評,采取上述的財務管理方式,不但能使企業的資金的使用達到最大化的價值,還能使中小企業的財務資金的完整性、安全性、利益最大化原則得到一定的保證。就目前現狀來說,現在國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應及時抓住這一機遇,減少負債經營。此外,從中小企業自身方面來說,應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進行融資的比例,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
2.3 完善內部監督,優化風險預警機制
在中小企業中,應建立健全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引進專業化的財務管理人才,完善科學的財務風險管理體制,通過企業的內部財務數據的分析,找出企業中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進而制訂一系列的風險防范措施,力求將企業有可能遭受的財務損失最小化。首先,在中小企業內部一定要開展關于財務風險防范的相關培訓,將財務風險的危機意識植入每個公司員工的意識深處,從根本上提高企業員工的業務素養和能力,打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其次,中小企業的內部監督機制應發揮實際的作用,防止權力的濫用滋生,特別是針對領導層的“以權謀私”,應當進行嚴厲的禁止和責罰,維持企業的和諧運營。[4]監督管理部門的同時也承擔著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在企業內部打造權責合一的有效運營局面,是企業得以良好發展的堅實后盾。
2.4 建立并完善外部風險管理機制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外部風險也不容樂觀。這其中包括外部的審查機構。首先,宏觀大環境的變化是人為不能控制的,中小企業還應該及時預測分析大環境的變化,采取科學的方法及時預測、防范,降低可能發生的財務危機損失最小化。其次,完善內部的控制機構,全面的展開銷售的收款控制制度,貨幣資金以及采購資金的控制。最后,在內部還應該建立健全內部的牽制制度,確保不同的崗位之間的彼此分離,并且可以進行相互的制約。內部的權責一定要分明,例如和會計負責人有關的人員不能從事出納的工作,以避免同一財務人員管理所有的財務工作,可以促使財務決策的更加分明,有利于避免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
3 結 論
綜上所述,在經濟市場的競爭情況日益加劇的前提下,財務風險是中小企業在發展和擴大規模中難以避免的風險。面對這樣的不可控風險,想要科學有效地避免財務漏洞,就必須從根本上提高決策的水平、優化資金產業結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完善企業的風險預警機制和科學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用來保證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能夠平穩的運營,減少因財務風險而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損失,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湘江.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策略[J].經濟導刊,2010(8):42-43.
[2]閻夢茹.淺談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防范財務風險[J].新商務周刊,2017(20):73-74.
[3]陳君.論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防范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3(6):148-149.
[4]鄭浩.淺論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策略[J].環球市場,2016(13):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009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