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別了,武器》談海明威的反戰思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錢睿含
摘 要: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用自己切實的感受書寫了反戰小說《永別了,武器》。他痛斥罪惡的戰爭留給人們心理無法愈合的傷口,武器摧毀了人們的理想和傳統的價值觀念。小說通過戰爭與愛情的悲劇交織,將戰后美國年輕人動亂與迷茫的精神世界抒寫的淋漓盡致,表達了海明威強烈的反戰思想。
關鍵詞:迷惘的一代;戰爭與武器;反戰思想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2-0385-01
一戰后的美國是一個充滿動亂和危機的時代,是一個精神文明處于“荒原”狀態的年代,多數人在嚴峻的現實中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感到迷惘與空虛。一批身經大戰的歐美青年作家走上了文壇,在作品中“用絕對真誠的口吻為戰后一代人說話”。海明威就是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親自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戰后深深的迷惘和反思,深知戰爭的殘酷與非人道,他的文學生涯是和戰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創作上十分強調現實性和真實性,作品的素材大多取自個人經歷和切身感受,因此他也是20世紀描寫戰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队绖e了,武器》便是一戰后反戰小說的經典著作,是海明威一部帶有濃郁自傳色彩的作品。海明威通過對小說主人公性格變化的描寫,揭示了整整一代人,包括他本人,在大戰后對西方傳統價值觀和思想體系的徹底幻滅;譴責了戰爭的罪惡和兇殘;并撕下了戰爭鼓吹者虛偽的面具,反映了一代青年的迷惘情緒,表現出作者強烈的反戰思想。
《永別了,武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意大利戰場為背景,以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為主線,通過戰爭與愛情的悲劇交織,為讀者吟唱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愛情悲歌。作品總體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別戰爭,第二部分是告別愛情。亨利原是在意大利學習建筑的美國大學生,戰爭爆發后,他懷著英雄主義的幻想,憑著一時的狂熱當了美國志愿軍。當時的他滿懷一腔熱血為了民主而戰,對戰爭絲毫不了解,他只是盲目的從軍,從未真正思考戰爭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參加戰爭,成為戰爭英雄也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懊糟币言谶@時為小說的發展做下了鋪墊。在經歷一次次的戰場生死考驗后,他目睹了戰場的尸橫遍野,深深地認識到了所謂的“拯救世界民主”實乃一句騙人的口號。他厭惡戰爭的悲慘和殘酷,改變了對戰爭的看法,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在戰爭中實現生命的意義。他深陷到迷惘中: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該讓人如何選擇?這時,愛情像一盞明燈,為亨利的漆黑之旅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亨利在迷茫的戰爭歲月中找到了生活的支撐點,他與凱瑟琳的愛情讓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于是他告別戰爭,開始了他的尋愛之旅。亨利與凱瑟琳的愛情使戰爭暫時隱退,為作品勾勒了柔和的色彩。亨利憎恨戰爭,希望在愛情中找到和平和幸福,但愛情又在戰爭中以悲劇而終結。凱瑟琳的難產死亡,為這段催人淚下的悲情戀歌畫上了句點,孤獨可憐的亨利站在醫院里悲痛欲絕地告別了自己的愛情。戰爭的兇殘血腥已使亨利遍體鱗傷,而已經得到的愛情和幸福也瞬息即逝,這些重重地敲打著亨利的心靈。罪惡的戰爭毀滅了愛人的幸福,這種人生如夢的悲觀絕望讓人陷入無限的悲哀與無奈之中。主人公的愛情一步一步被戰爭毀滅,告別愛情后,亨利再一次陷入到迷惘與空虛中。
故事以亨利在黑夜中冒著大雨孤零零地走回旅館為結尾,全文至此嘎然而止。如此簡煉自然、隱秘含蓄的結尾恰恰完美體現了海明威獨特的“冰山”風格:“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在創作中經受了巨大的感情折磨,但他越是激情澎湃,在作品中就越是冷靜,讓讀者從客觀平易的字里行間去發掘潛在水面之下“八分之七”的情感洪流。文章結尾的對話中流動著主人公復雜的思想意識:絕望與迷惘。在告別了武器,又告別了愛情的懷抱后,亨利將何去何從?小說將“迷惘”同戰爭對一代人的摧殘緊密融合,在一種虛無與幻滅的氣氛中結束,體現了戰后多數人的苦悶失落和孤獨空虛的精神世界。
作品對人物的悲劇命運也表達了強烈的反戰情緒。首先男主人公亨利逃離了戰場,又與情場永別,殘酷的戰爭粉碎了他的一切幻想和美夢。本以為愛情可以彌補他的空虛和苦悶,可最后命運的殘酷安排,讓他痛心、無奈與絕望。其次是女主人公凱瑟琳的悲劇人生,她是海明威筆下杰出的女性,她美麗善良,溫柔中不乏勇敢,可最終卻悲痛死去。還有亨利的朋友雷納蒂由一個充滿激情且工作樂此不疲的軍醫最終成為周圍疾病和污穢的犧牲品。全文把戰爭和愛情彼此交織,以愛情代表生與創造,以戰爭代表死與毀滅。悲劇性的結局明確且強烈地表達了厭戰和反戰的主題:罪惡的戰爭給人們的心靈造成無法愈合的創傷,它不僅剝奪了原本屬于人們的幸福,還摧毀了人們的理想和傳統的價值觀念,只留下精神上的一片廢墟,所以一定要將戰爭堅決取締。
《永別了,武器》不僅揭露了戰爭的殘酷,表達了反戰傾向,而且也暗示了人生的悲劇和人類的徒勞,訴說了“迷惘的一代”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悲觀絕望的情緒。小說將迷惘同反戰緊密交織在一起,迷惘中透露著反戰思想,為讀者展現了一戰后一代青年的思想世界,表達了人們渴望和平的真實愿望。作為一位語言藝術大師,他簡約有力的文體在文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明威把自身富有傳奇色彩的悲劇人生故事和別樣的生命體驗融入到他的悲劇藝術寫作之中,用自己獨特的創作視角為讀者展現了他深邃絕美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海明威(著),孫致禮,周曄(譯).永別了,武器[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2]常耀信.精編美國文學教程(中文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評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陳麗.迷惘的一代[J].外國文學,2005(6).
[5]王曉雁.“迷惘的一代”的心聲――淺析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6).
[6]尹燕.戰爭帶來的迷茫---評海明威《永別了武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38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