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關系四重門(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魏慶
經濟決定意識,廠家與經銷商的利益出發點不同,注定了二者不是冤家不聚頭――誰離開誰都不好受,在一起時又因為利益不同、眼界不同、動機不同而斗智斗勇,沖突在所難免。
廠商關系,實際上挺復雜。
二者不是單純貿易關系,廠家退化為加工車間,單純依靠經銷商做市場大多做不起來;更不是魚水關系,那種貌似單純可愛的關系,只是逢場作戲。
二者的關系不是靜態關系,在不同市場、品牌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市場介入階段,廠商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糾結,廠商關系也就因此隨之改變。
對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問題采用不同的原則,才能找到雙方共同利益的契合點。
一重門:經銷商是廠家細化市場的入場券
1.經銷商為什么只能是“入場券”?
“市場競爭要求我們在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為他們服務”,“你離消費者越近,就離競爭越遠”。不管廠商合作模式如何變化,不管人員工資是誰發,未來,做終端的人一定越來越多,市場維護一定越來越細。這就意味著經銷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小型化和專業化。
小型化:只有經銷商區域小,才能真正做到精耕細作維護市場。
專業化:廠家會在一個區域開幾個渠道經銷商,比如專做餐飲的、專做超市的、專做流通的、專做團購的……
這種趨勢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經銷商的區域還會進一步縮小,甚至縮小到一個縣城乃至一個鄉鎮的一個特定渠道。
經銷商成了廠家不斷做細市場的一張“入場券”!
就像一張電影票,進門之前有用,進門之后往往就會被“撕票”――被撕成小塊,甚至扔掉。
廠家必須依靠經銷商的力量才能低成本啟動新市場(用電影票進場),隨著產品在當地市場的成長,廠家會逐漸加大在當地的人力投入和市場主控權,也可能會密集分銷增設經銷商(把一張大票撕成小塊),在部分區域有可能直營(把電影票扔掉)。
過河拆橋?
好像是!
但是,回顧一下中國30多年的營銷史,哪個廠家不是靠過河拆橋發展起來的?這是市場游戲規則。青蛙要活蛇要飽,秦香蓮和皇姑都有理,只有陳世美不是人!難為經銷商成了過河就拆的橋。難怪有經銷商抱怨:“品牌是廠家的,市場是終端的,我們經銷商只是個‘拉皮條’的。經銷商之間的傾軋我們其實不怕,最怕的是廠家變卦,說不讓我們賣,我們就沒有利潤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忙,朝不保夕?!?
2.經銷商如何面對“入場券”的命運?
選擇一:先知先覺,順勢而為,打造自己在小區域和某個專業渠道精耕細作的核心競爭力。無數事實案例證明,經銷商在自己的小區域里精耕細作獲得的利益,絕對會比跑馬圈地粗放經營管理大市場更多。
選擇二:結構決定功能,未來經銷商能代理更大區域的唯一原因,不是你的銷量大,而是你有足夠的團隊和能力,把市場做細致。首先,應未雨綢繆做好架構保障,加人加車開設分公司辦事處,甚至爭取與廠家組建“聯銷體”,使自己可以精耕細作更大的區域、更多的渠道。其次,要對內管理挖潛、對外爭取更好的產品組合,以消化費用成本,給自己爭取更大的地盤和生存空間。
選擇三:開辟新機會。前向發展,自建終端做賣場;后線發展,自己OEM甚至成為生產廠家,或者進入新行業。
3.廠家如何面對經銷商這張“入場券”?
廠家的通路布局要有戰略意圖,要“根據未來規劃現在,而不是根據現在規劃未來”。
比如,不要盲目簽訂大客戶獨家總經銷協議,以免給將來通路細化設障礙;超市合同乙方如果是經銷商的名字,將來一旦換戶,手續復雜而且成本很高,最好早日啟動賣場體系的三方協議(甲方超市、乙方廠家,丙方經銷商――經銷商成了授權服務商,將來換戶成本不高);在經銷商下面開設分銷商,并把分銷商納入廠家拜訪管理體系之中,為將來的分銷變經銷做好準備;拓寬產品線,通過產品區隔構建新的經銷商通路……
總之,廠家在與經銷商合作時,要規劃好一件事――未來,我的業績倍增要如何在通路細化上得以體現?
4.廠家業務員如何對待經銷商這張“入場券”?
業務員管理經銷商,隨時準備“撕票”。
大家別誤會,我這里講的“撕票”不是黑社會的那個“撕票”,而是指提前做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更換經銷商的準備。
具體動作是什么?
第一,作為業務人員,新市場開發選擇經銷商要慎重,要尋找真正可以幫助企業迅速開拓市場的人(不要動不動就換經銷商)。
第二,在后期市場管理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市場一線,輔導經銷商進行終端銷售,同時把經銷商和當地重點客戶的分銷網絡掌握在手中。
如果經銷商敢給你拍桌子說:“你不讓老子做,老子讓你杭州進不來”――這說明你對經銷商的出貨網絡真的是一無所知。
如果你可以向經銷商講:“你別蹦,你再蹦信不信我把你換了,一個月之內扶持一戶起來,比你銷量還大”。――這說明經銷商的下線網絡全在你手里,而且你跟他的大客戶有很好的客情。
二重門:經銷商是廠家在當地的銷售經理
1.為什么經銷商又是“銷售經理”?
廠家會幫經銷商做促銷嗎?
當然會!
那么,幫經銷商做促銷的目的是什么?為了促升銷量?
錯!
可口可樂全國兩萬多名員工,其銷量主要還是依靠經銷商、批發商完成,你們公司才幾個人?
銷量靠誰完成,當然是靠經銷商的人、車、貨、錢、網絡、客情。
經銷商的網絡和客情是廠家人員根本比不了的。廠家在業務上也許更專業,但廠家人員和終端接觸的界面有限。就算一周拜訪一次,也只是拿個訂單,不送貨、不賒銷,搞個促銷陳列活動獎品還是經銷商給送過去的。經銷商和終端是十幾年送貨送出來的客情、是同宗同族沾親帶故的客情、是逢年過節禮尚往來一起喝大酒的客情、是多年換破損解決問題的客情、是賒銷賣貨資金支持的客情。
沒有經銷商的資金承擔賬款壓力,廠家無法廣泛覆蓋商超、餐飲等月結貨款的大終端。沒有經銷商的低配送成本和產品線分攤配送費用,廠家無法廣泛輻射中小終端和四五級市場。更重要的是,沒有經銷商的網絡和客情,廠家的鋪市和銷售立刻就會大大減速。
那么,廠家幫經銷商做促銷是什么目的?
說白了是為了讓經銷商“更高興”。廠家下去幫經銷商做促銷,有時候根本就是為了做給經銷商看――經銷商對新產品沒信心,廠家一做促銷,經銷商一看,噢,這個新產品一做促銷能賣呀?而且利潤還這么高!等廠家走了,他就會大張旗鼓地發動自己的隊伍去銷售。廠家幫經銷商做促銷,經銷商會感覺到廠家對自己很重視,一高興,賣得就更起勁。其實就是這么個道理。
廠家尋找經銷商,主要是為了利用后者成熟的網絡把產品迅速鋪出去。把經銷商的網絡納入廠家的銷售網絡之中,在當地真正的銷售工作是由經銷商的人、車、物、錢、網絡等資源實現的,經銷商才是當地真正的銷售經理,廠家的區域經理實際上是個經理“助理”,或者叫做“專管區域經理”。
2.經銷商如何當好“當地區域經理”?
首先,提高自己的配送核心競爭力。注意,這不是買幾輛車那么簡單,而是要做到為人之所不能:
別人送不到的(比如村級網絡、距離遠的小店)我能送。這需要經銷商的車輛硬件配置,更需要經銷商的理念――為了打造自己的配送網絡,必須承受前期的虧損成本――經銷商開拓網絡不要斤斤計較送這一趟貨能否賺錢(拜訪新區域、新網點前期可能銷量不佳會賠錢);經過一個階段的重復拜訪,銷量穩定之后就能真正擴大網絡,開始賺錢。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送這一單貨一定賺錢,何必一定要你來做。
別人送不了(比如押款周期長,手續復雜的大賣場)的我能送。這需要你具備超市壓款的資金能力,超市兌賬結款的服務能力,酒店的應收賬款管理能力,學校送貨的供貨商準入資格等等。同樣,前期也要交學費。
別人送不起(距離遠、要貨量小、運費成本高的網點)的我能送。這需要經銷商內部挖潛,減少倉庫里的丟失、破損、斷貨等倉儲成本;減少司機躲懶、賣老品不賣新品等人員管理成本;減少倉庫位置不合理配送線路不合理,以及司機套費用等運輸成本;還要科學搭配產品線,攤薄自己的整個配送儲運成本。
其次,提高自己的自銷能力。僅僅做配送商很容易成為“傀儡”,太危險!堅決不要退化為一個“廠家拿單我送貨”的配送司機,經銷商必須走出門去,主動拜訪終端網點、補品項、維護終端表現,最好實現人車分離(司機和業務兩支隊伍分開),只有當經銷商自銷比例越來越大時,你這個區域經理才有價值。
3.廠家如何用好經銷商這個區域經理?
廠家需要增加人手,進一步加強市場管理能力。注意,我說的是市場管理能力,不是直接的市場操作。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廠家精耕市場模式”并不可取。經銷商運作當地市場的低成本優勢是廠家無法取代的,廠家手伸得太長最終會適得其反。
廠家要發揮優勢,強化管理職能和品牌推廣能力(比如新品開拓、新渠道開拓、終端旗艦形象打造、品牌推廣活動、價格管理等等)。經銷商要發揮熟悉網絡、運作成本低的優勢,完成終端配送周期性服務、產品鋪貨、終端形象維護、網點開拓,同時協助廠家的品牌推廣活動。
雙方優勢整合取長補短才可能避免廠商錯位,“主勞臣逸”的陷阱。
落實到動作:廠家的終端銷售人員不能只考核銷量,這樣廠家人員只會成為純粹終端的賣貨郎,職能和經銷商的人員重復,結果互相抵消,廠家上十個人經銷商撤十個人。廠家人員必須導入過程考核(比如:新開網點獎勵、生動化專案獎勵、促銷執行專案獎勵、終端客訴處罰等等)。
[案例]
康師傅、可口可樂等國際企業前些年過分強調廠家掌控終端,組建上萬人的輔銷隊伍,結果不但人力成本上升,更可怕的是,搞得主勞臣逸:一個月內經銷商賣了1000箱貨,800箱都是廠家業務員給他賣的,經銷商則退化成送貨工。目前這些企業都已經開始調整,廠家的終端團隊和經銷商團隊進行分工,啟動經銷商的自銷能力。
4.廠家業務人員如何做好“區域經理助理”?
業務人員拜訪經銷商,要不要身先士卒做實事?當然要!但是注意,你的目的是做給經銷商看,用實際行動鼓勵經銷商、引導經銷商、發動經銷商。而不是替代他的工作內容。怎么做;“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擒賊先擒王:
經銷商能不能發動起來,有個人很關鍵――老板(也可能是老板娘、甚至老板的娘)。
怎么發動老板呢?
講利潤故事!
死命幫經銷商賣一款高價產品,天天給他算利潤,請問這樣做有用嗎?絕對有用!經銷商只要看到你能幫他賺錢,能讓他拿來做標桿教育其他員工,絕對對你刮目相看。
注意!特別注意!晚上回來跟經銷商匯報利潤,明確你幫他賺了多少錢,這點很關鍵!
做業務不但要帶一雙腿,還要帶上一張嘴。千萬不能做好事不留名。
“擒賊先擒王”,就是要讓老板知道,我幫你賺了錢,天天給他“念經”:“我幫你賺了多少、我給你賺錢了”、“我幫你賺了多少、我給你賺錢了”、“我幫你賺了多少”催眠他!他慢慢就銘記“你幫我賺錢了”。
先“死命地幫經銷商賣一款高價、高利潤的新產品”,“天天講解利潤故事”,贏得經銷商老板的好感。然后借船出海,發動他的人賣貨,最后的結果肯定是經銷商以此案例和數據為題材,發動他的人賣新品。
這才是廠家業務員應該做的事情,你的作用不是親力親為幫區域經理(經銷商)賣貨,而是通過說服、溝通、培訓去引導,做給他看、講給他聽、讓他建立信心。然后你走了,他瘋了!拼命發揮他的各種資源(經銷商的人、車、物、錢、網絡)去銷售公司產品,這才是成功。
記住,貨是靠經銷商的團隊賣的,經銷商才是銷售經理!
?。?)射人先射馬:
賣貨的人是誰?不是經銷商老板!經銷商老板其實不是賣貨的,他們大多數已經“坐臺不出臺”――在家里當老板凡事聽下面匯報,找個所謂的操盤手,自己當甩手掌柜了。
真正賣貨的,是經銷商下面的業務員。在擒賊先擒王獲得老板支持之后,還得發動他的員工!
怎么發動他的員工呢?細節很復雜,方向有四個:
小恩小惠:經銷商的員工都是苦出身,別的廠家業務員來了都以領導自居,不搭理他們。你要殷勤一點,請吃個飯、送個小禮物、講個笑話、一起送送貨。記?。涸绞巧矸荼拔⒌娜?,越在乎別人對他的尊重。
狐假虎威:新品鋪貨期間,經銷商找我要費用,我會回答“可以,但是”,“但是”背后跟的就是我想要的支持,比如經銷商加人加車鋪新品、經銷商新品進貨、經銷商對人員進行新品專項考核……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條件很有效:“我要求咱倆簽協議,您書面承諾,新品上市時您當老板的親自上車跟我一起下去鋪三天貨!”
這個條件大多出乎經銷商預料,而他們也很容易接受,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要求。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如上文所言,老板們已經很久都“坐臺不出臺了”。這次鋪新品,廠家經理拉著經銷商老板一起上車鋪貨,好處有三:其一,借船出海,經銷商老板出面,很多終端都給面子,鋪貨更容易;其二,示范效應,當著經銷商老板的面,廠家經理使出渾身本事鋪貨,經銷商老板看到的是這個貨雖然新上市,但是只要認真賣還是能賣,回去就會給他的司機和業務員提要求下硬指標;其三,狐假虎威,經銷商的司機和業務員會大吃一驚:“這老家伙這么多年都在家呆著不下來,這回上新品竟然親自上陣鋪貨了”,司機業務員們看到老板對這個產品如此重視,他們自然會重視。
培訓:經銷商的員工接受的培訓少,他們面對陌生店不知道怎么破冰、上新品不懂怎么推銷、更缺乏生動化/產品知識/標準拜訪步驟/商務談判等專業知識。廠家業務員主動去給他們培訓,絕對有好處。老師最容易贏得尊重,如果你能講課講得讓他們下次見了你半開玩笑叫你“哎呦!某老師來了”,你的影響力自然會加大。
介入經銷商的人員考核:經銷商老板大多賣貨挺厲害,管人不行。廠家業務員要瞅機會一次又一次地幫他做人員考核、人員管理的小改善,讓他一次又一次嘗到甜頭。直到最后他說:“兄弟,我看這方面你挺擅長,干脆這事情你來替我辦?!碑斈隳苋娼槿虢涗N商人員考核的時候,你才是真正掌控了經銷商。經銷商的員工看到這個廠家業務員來了,跟老板商量商量就能把我們的考核修改了,他就開始怕你三分!
?。ㄎ赐甏m。詳細內容請見即將出版的《經銷商管理動作分解培訓升級版》)
編 輯 胡 茜
E-mai;:mengdanhu@gmail.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69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