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宛霞的治“家”之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 毅
如今的“華彩”,已經在北京開辦了五家分校,擁有了數百人的教師團隊和上萬名的生源,培訓范圍橫跨音樂、舞蹈、美術、文化等各個方面。
在侯宛霞的管理風格中,“家”的觀念貫徹始終。和她的小家一樣:對家人的照顧盡量溫柔體貼,要讓家具的擺設井井有條……,在學校里,她同樣會讓教師和學生感到溫馨而有尊嚴,讓企業按照制度有條不紊地發展……
“我是把企業當作‘家’來做的,作為一‘家’之主,我要把它做得欣欣向榮?!边@是北京華彩文化藝術培訓學校的侯宛霞校長在談起自己的企業治理之道時,說的最動情的一句話。“家”對于一位女性意味著什么?把企業當作“家”來看待的管理之道又有著怎樣的意義?這些對于侯宛霞來講,她一手締造的華彩學校的成功,就是一種最好的闡釋。
成“家”
伴隨著美妙的樂曲,華彩學校的五周年慶典文藝演出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臺下的家長和臺上的小演員們一樣興奮而激動。在演出現場的一張張喜悅的臉龐中,有一張清秀端莊而略顯疲憊的臉,始終洋溢著驕傲的喜悅,她就是“華彩”的一“家”之長――侯宛霞。
也許您會想,從千千萬萬一手拉扯孩子一手操持家務的普通女性中脫穎而出,一手托起千萬孩子學習藝術的希望,一手打理著不斷成長壯大的企業――能夠做到這些的女性,將是怎樣的一個女強人呢?您的所想所見,也許并不是真正的侯宛霞。對于工作中表現出的干練甚至潑辣,她顯現出了蜀地女子的柔美和直爽:“這都是為了事業而不得不這樣,其實我完全是因為非常熱愛孩子,非常執著于教育才創辦這個學校?!?
的確,從小學習音樂的侯宛霞18歲就考上了北京的中國音樂學院。能夠考到北京的音樂學府,在當時是很不容易了。要知道,那一年中國音樂學院在整個四川省就招了兩名學生。
1994年,音樂學院畢業的侯宛霞被分配到了首都師范大學做一名音樂教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從作為一名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第一次走上講臺,一直到身為一校之長,她始終堅守著“教師”這個自我定位,親自輔導學生學習。
隨著一年年時光的飛逝,侯宛霞在首都師范大學也已經擔任了6年的音樂教師了。在這6年之中,她愈發地感覺到了公立學校體制的束縛。尤其對于她這種進行藝術教育的老師來講,公立學校在人事上、行政上的諸多干擾和約束,越來越影響她在音樂教育上的自由發揮。再加上1999年她也懷上了孩子,所以在2000年她決定出來自己辦學,讓自己在音樂教育上的理想成為現實。另外,心里總裝著別人的侯宛霞,除了想給自己找一個單獨授琴的地方以外,也想給同行們提供這樣一個場所,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做些事情。
但理想歸理想,想憑一己之力辦起一家私立學校畢竟不是件容易事。首先就面臨資金、教師、生源等多方面的挑戰。由于侯宛霞在首都師范大學供職期間,自己一直兼著外教帶著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在家里進行鋼琴等方面的輔導,因此生活上綽綽有余。再加上自己辭職后到當時北京著名的姜杰鋼琴城兼過教師,所以不但收入豐厚,同時也對姜杰當時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了研究和吸收。于是,寄予了侯宛霞無限希望的華彩學校終于在2002年誕生在北京世紀城小區內的一個約200平米的套間內。
持“家”
創業艱難,持家又有持家的難處。而學校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招生。辦學校必須有學生,否則侯宛霞再巧,也難為無米之炊。在世紀城的套間內上的第一節課,講臺下面只有幾個學生,這樣的情況多少有點打擊人。但侯宛霞絲毫沒有氣餒,并且冷靜地分析了原因:最主要的是學校在校址選擇上沒有經驗。世紀城小區是北京的一個大型住宅社區,本該不愁生源。但“華彩”的校址選在了社區內部,就被淹沒在了樓群里,無法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招生的局面沒能很快打開。在后來的發展中,侯宛霞吸取了這次的教訓,提出了“把學校建在大型社區周邊”的理念,也就是把校址選在出入大型社區的交通要道上,但不進入社區。這樣一來,就有效地解決了“華彩”的生源和宣傳的問題。用侯宛霞自己的話說,這也是“華彩”重要的一條成功之道。
盡管校址位置不佳,但在侯宛霞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世紀城分校的招生也逐漸打開了局面。但之后又冒出了新的麻煩:隨著學生人數的逐漸增多,那間200平米的教室已經不堪重負了。侯宛霞只好又費盡心思地在金源時代商務中心的寫字樓租了間大教室,這便是“華彩”的第二家分校。說起找教室的艱難,侯宛霞不禁感慨:“我這個人就是個做教育的,經商方面的技巧我都不太懂,沒有什么商業頭腦。我這樣辛苦就是因為喜歡孩子。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對他一生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就想盡我所能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的確,如果從侯宛霞當時的家境來看,如果她只是為了賺錢,那她完全可以不用吃這份苦而過得不比任何人差。但正是由于她這個很純粹的出發點,使她具有了別的創業者不具備的動力。
然而,盡管像侯宛霞這樣一個不為賺錢,只為教育的創業者值得人們尊敬。但創業畢竟不是請客吃飯,也許每一位讀者都想知道:這樣一位一心為孩子、為教育的女性,是如何在創業時期解決后繼資金問題的呢?這可能就要歸功于“華彩”所從事的教育產業了。教育產業特殊的一點是,只要在解決生源等問題的初期能熬過來,之后就會持續穩定地增長。與其他行業比起來,它的優勢是不會出現較大的波動。于是,在熬過第一年的虧損之后,有了固定生源,“華彩”就一直實現盈利。
治“家”
站在明亮而潔凈的辦公室窗前,侯宛霞望著對面的一棟棟公寓若有所思。她所在的這所梅市口分校,目前是華彩文化藝術培訓學校的第四家分校兼總部。如今的“華彩”,已經在北京開辦了五家分校,擁有了數百人的教師團隊和上萬名的生源,培訓范圍橫跨音樂、舞蹈、美術、文化等各個方面,在規模和實力上都有了顯著的發展。與如今的硬件設施和教師團隊相比,當年世紀城的那間200平米的套間,已經頗有些惠普車庫的味道了。
“家”大了,就不但要持“家”,還要有規矩地治“家”。而治“家”的首要問題就是教師團隊的管理問題。侯宛霞曾經說過:“‘華彩’這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我的團隊?!蹦敲矗钔鹣际窃鯓庸芾硭倪@支團隊的呢?她的法寶主要有:教師考評機制、專業培訓機制與專職教師團隊建設。而這三點又是相互聯系成一體的。
“華彩”在發展的初期的確吸收了一些姜杰鋼琴城的管理經驗,但在一個關鍵點上,侯宛霞有自己高明的創新,那就是她建立了一支“華彩”自己的專職教師團隊?!敖茕撉俪堑慕處熕讲诲e,但他們全部是兼職的,上完課就走了,跟這個學校沒什么關系。這就很難培養出可靠的教師團隊?!焙钔鹣荚诒容^兩個學校教師團隊特點時說,“而我們的專職教師一部分是要坐班的,我借鑒公立學校好的管理方法來管理的。因為我在一開始就不是想掙錢,而是想辦教育。所以沒有急著盈利,而是把錢都用在了建立教師團隊上了。如果當初沒有這么做,那現在的發展就會很困難。”
也正是依靠這樣一支強有力的團隊,侯宛霞得以成功地建立一套企業運行機制。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各就其位:藝術總監、分校主管、普通教師,從上到下如臂使肘、如肘使腕、如腕使手、如手使指,環環相扣,有條不紊。正如她所說:“‘華彩’現在如果沒有我侯宛霞,照樣可以按制度運轉而絲毫不亂。”
那么,這樣一支專職教師團隊又是怎樣進行選拔和考評的呢?“華彩”的教師主要來源是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這幾所學校,也有部分海外留學回來的。侯宛霞對他們進行招聘考評時,首先要看他們的專業素質。因為在音樂領域,并不是一個幼兒教師就可以教幼兒園的孩子,在“華彩”都是很高學歷的老師去教。因為孩子的水平是一點點地在提高,所以需要老師有足夠的水平。一個教師要有能力為一個孩子從4歲到20歲進行連續性地輔導。例如侯宛霞的學生就已經帶了10年,現在還一直在教。
而侯宛霞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老師必須熱愛教育行業。她認為,如果一個教師連教育行業都不熱愛的話,只把這看作一個掙錢的渠道,那他的責任心是值得懷疑的。所有的新教師,“華彩”都要安排試講,由學校的藝術總監和分校校長以及各方面的主管來評審。評審完畢后會給一段授課的機會,然后聽家長的反饋信息。等到教師們趨于穩定后,就要請來一些專業的教授進行專業培訓。從團隊建設、教師考評到培訓機制,三者是緊密相連的。侯宛霞不無自豪地說:“從整個北京的這一行業來看,‘華彩’在這一點上是做得最好的。”
侯宛霞認為,企業發展進程一般會經過三個階段,即:人性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和企業文化管理。而“華彩”目前正處于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發展的過程。
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上,侯宛霞方向明確:“‘華彩’在這10年內就是做品牌?!痹趺醋銎放疲克v得也很形象:“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塊塊地落起來。我做事情也是一樣,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經濟社會發展再快,人們再追求物質利益,也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從一點一滴做起,也是掙不到錢的。我如果沒有在世紀城時期的步步為營,也不會有今天?!?
另外,“華彩”的品牌力量還體現在對內的效應上。凡是走進“華彩”大門的老師和學生,侯宛霞都會讓他們覺得很溫馨:“‘華彩’的管理方法很人性化,對教師的尊重是第一位的。大家很平等,除了工作中的分工,平時沒有嚴格的上下級關系。學校為老師提供非常自由的授課平臺,讓他們自由發揮。”“我到現在還在教鋼琴課,別人說你現在還教課啊,我就是喜歡這個行業。我的心態也從來沒什么改變,我就是一個教師再加一個管理者的工作?!?
愛“家”
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行的“華彩”學校五周年慶典文藝演出結束后,細心的工作人員會注意到這樣一段對話:
“演出結束了你的爸爸媽媽怎么還沒來接你?。磕阌兴麄兊氖謾C嗎?”
“他們沒有手機?!?
“……,那你家的大概位置在哪里?老師送你回去?!?
“香山下面。"
對話的雙方是侯宛霞和一位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孩子。演出結束后,所有演職人員正準備為演出的圓滿成功而慶祝,而侯宛霞卻注意到有三位孩子還沒有家長來接:“對于參加演出的200個學生,‘華彩’是要在安全上有絕對的保證的。我們那天所有的工作步驟安排得井井有條,負責學生安全的兩個老師已經將其中的兩個孩子送到了金源分校。雖然我們還有司機在場,但我覺得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就讓準備慶祝的人等一下,自己先開車把他們送到了分校,然后等著他們父母來接?!钡蟮扔业龋⒆拥募议L始終沒有來,在侯宛霞的詢問之下,才有了上文的一段對話?;貞浧甬敃r的情景,侯宛霞非常激動地說:“她說他的父母沒有手機的時候,我當時真的是沒有想到。因為到‘華彩’這樣的學校來進行課外培訓的孩子,家里大都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我沒想到我們的學生中還有這種家庭情況的,當時心里非常的難過?!边@位學生當時是在“華彩”的一所分校學習舞蹈的,當侯宛霞得知她的家庭情況后,就讓分校那邊免了這位學生的學費。
事后,侯宛霞感慨地說:“我真希望自己的學校做大以后,能有更好的經濟基礎,讓更多這種特別想學,但家庭的確很困難的學生都享受到‘華彩’的教育。”的確,侯宛霞對“家”的這種愛,使她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事業中。就說這場五周年的慶典演出,侯宛霞對它的評價是:“凝聚了‘華彩’人最大的心血?!鼻也徽f演出中的很多舞蹈都是在全國獲過金獎的作品,單單是本場演出從燈光、音響到服裝全部都由“華彩”自己負責。80多套服裝全部自己籌備,而一套服裝就要300元的費用。整場演出的全部費用粗略算也要10萬元,純粹是匯報性質的付出,沒有任何盈利。很多學生家長看完后非常激動,說在別的學校從來沒有見過。其實,這種奉獻性質的活動,在“華彩”每天都能看到,五周年的匯報演出只是這種愛“家”精神的集中展現。
侯宛霞本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美”的教育。她常說:“有的孩子可能不喜歡鋼琴,但沒有孩子不喜歡音樂。4歲到12歲是孩子接受藝術的黃金年齡段,即使孩子沒有天賦,學習也是必要的,在這一點上應當有教無類。如果學校都要選有天賦的學生,那沒有的怎么辦?”她本人帶的一個學生,從5歲開始到家里上課,一直到進入“華彩”,跟著她學習了7年。侯宛霞對這個孩子的評價是:“沒有天賦,但她有種耐得住枯燥的驚人毅力,使得音樂得以一點一滴地對她進行影響和滲透?!?年的學習改變了這個孩子,在她考上北京八中后,孩子的母親打來電話感謝,言辭間感慨良多。
2007年,侯宛霞考取了加拿大皇家大學就讀工商管理碩士。對于盡善盡美的追求,使她不斷地要求自己各方面水平的迅速提升:“胸懷要寬廣,目標要遠大,但我想我的氣質還是藝術家,經營上也只能一步步學出來。如果‘家’都支持不下去,還談什么教育孩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85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