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貯藏及保鮮技術賈利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前,陜北榆林馬鈴薯種植面積已超過300萬畝,鮮薯總產量接近300萬噸,折糧總產量近50萬噸,已成為全省第一、全國第二的馬鈴薯生產大市。馬鈴薯在陜北已成為飯桌上的主食,近年來隨著榆林市寒冷天氣的變化,馬鈴薯貯藏保存技術十分重要。馬鈴薯薯塊是活的有機體,會進行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在貯藏期間,病害還會感染塊莖或者在薯塊中傳播,這些都會造成薯塊失重以及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豐富的礦質元素損失。通過分析適合該區的馬鈴薯防腐保鮮技術的不斷發展,以確保馬鈴薯營養價值。
關鍵詞:馬鈴薯; 營養;保鮮;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9.12.067
陜北冬季氣候比較寒冷,馬鈴薯含水量大、運輸和長期貯藏十分困難,為做好馬鈴薯貯藏越冬措施,幾乎每家每戶都修建了馬鈴薯貯藏地窖,實施反季節銷售,以增加馬鈴薯的產值。馬鈴薯的塊莖已成該區主食,馬鈴薯的塊莖含有大量淀粉民、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更具有健脾和胃,抗衰老、益氣調中等功效。
1 貯藏特性
馬鈴薯富含淀粉、糖和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在貯藏期間淀粉與糖能夠相互轉化。當溫度降至0℃時,淀粉水解活性增高,薯塊內單糖積累,薯塊變甜,食用品質不佳,加工品褐變。當溫度高于30℃或低于0℃時,薯心容易變黑。因此,馬鈴薯在冬季貯藏期間對溫度、濕度和空氣有嚴格的要求。
2 收獲技術與貯藏條件
2.1 收獲技術
馬鈴薯成熟后的癥狀:變現為植株莖葉由綠色并逐漸退成黃色,最后莖葉失水變為褐色,這時莖葉已失去水分和養分,停止向塊莖輸送營養,塊莖表面形成較厚的木栓層,塊莖停止生長發育,即可收獲。對于下濕地塊,應提前割除秧苗,便于土壤水分蒸發,以免馬鈴薯帶病傳播。收獲時,應注意馬鈴薯塊莖不受人為砍傷及機械損傷,避免塊莖在太陽下曝曬,以免引起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龍葵堿含量增加,降低食用和種用品質。
2.2 貯藏條件
馬鈴薯貯藏保鮮的溫度應穩定字3℃~5℃,但用于加工的馬鈴薯食材,應貯藏于10℃~13℃之內為宜,在此范圍的馬鈴薯呼吸微弱,塊莖不發芽,營養成分損失減少。馬鈴薯貯藏窖的濕度應保持在80%~90%,濕度高于適宜范圍,薯塊容易腐爛,濕度過于低失水量增大,薯塊變軟、縮水,失去營養品質。光照能使馬鈴薯塊變綠,發芽,形成龍葵素,對人體和牲畜有害,容易引起中毒。所以,修建馬鈴薯窖應保持窖內黑暗無光、便于通風和換氣,以調節窖內溫度和濕度,減輕病害。
3 貯藏方法
3.1創造馬鈴薯貯藏窖的環境和材料
隨著馬鈴薯窖的修建和改造結構經驗的積累,逐步利用強制通風、換氣工具,加強馬鈴薯窖自然通風和換氣調節溫度和濕度。可以人為使用改造保濕材料,將薯窖下沉式地窖改為半地下式。
3.2 地下窖貯藏的條件與分類
包括冬季和夏季地下窖貯藏兩種。冬天貯藏窖應選在地勢高、排水好、避風向陽處。陜北冬季寒冷挖深2m以上,寬80~100cm的地下窖。薯塊的堆放厚度以40~50cm為宜。薯塊入窖初期,一般不封土,暫用草苫或玉米秸等覆蓋,以利薯塊進入后熟期和休眠期,同時,可避免薯塊因溫度高、濕度大而腐爛。以后隨著天氣變冷再逐漸蓋土。覆土厚度可達到30~35cm,使窖項呈拱圓形。
3.2.1井窖 應修建在土質堅硬厚實的地方。可選擇地理位置較高,通風良好、氣候干燥、排水通暢,管理方便的地點挖窖。窖洞深2.5m,寬6m ,長30m以上,地上窖頂留40cm的通風換氣口,窖內不適宜貯藏環境時,可人為從窖內向外用風機通風換氣,以保持窖內適宜馬鈴薯貯藏的溫度、濕度和空氣。
3.2.2窯洞窖 適宜該區南部山區或土丘的地方修建,挖窖底寬1.5~2m,高2.5~3m,長15m以上,頂部成弓形。窖門為0.8m,門高1.6m,窖底留有地溝,窖頂端留通風孔,窖門內側安裝通風機,窖內通過管道通風換氣,由里向外送風。
4 管理技術
入窖初期馬鈴薯處于呼吸旺盛期,塊莖出現高溫高濕現象,這時應打開窖門和通氣孔,利用自然通風和強制通風換氣,來調節窖內適宜貯藏環境。當外界溫度較低時,應注意調節通風口大小角度。
入窖中期馬鈴薯已進入越冬時間段,這期間應以防凍保溫為主。當氣溫降低-8℃時,應關閉窖門和通風口,在窖頂部覆蓋棉氈或柴草,增加保溫防寒措施。當外界陽光充足的時候,適當打開通風孔進行通風換氣。
入窖貯藏后期馬鈴薯進入防熱時期,隨著天氣轉暖,外界溫度上升,馬鈴薯塊莖容易發芽,這個時期管理主要以降溫換氣為主。中午氣溫高的時候,避免打開窖門和通風孔,應在早晨和傍晚溫度低的時候,適當進行通風換氣。
參考文獻
[1]馬紹利,黃沖平,沈偉橋.研究型大學農業生物科學實驗基地建設機制的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07):21-24.
[2]宋國安.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及開發利用前景.河北工業.
[3]黃沖平,馬紹利,沈偉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09(01):206-2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06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