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的教學設計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本論文以《霞》的教學設計為例,探析如何在教學中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文賞讀 象征手法 品讀句子 落實核心素養
《霞》是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第10課散文兩篇的其中一篇,它是冰心先生晚年寫的一篇哲理散文,此文短小精悍,僅四百余字,文中有許多充滿詩情、哲理的警句,這些句子無不透露著作者深邃的思想。若能成功引領學生走進文中“咬文嚼字”,那么,學生無論在閱讀散文作品還是情感修養方面,都能有不少收獲。
高一級學生對散文并不陌生,象征手法在初中也有學習過,但他們的人生經歷不多,所以在理解本文的哲理方面尚有難度。老師想要講透它,必然要深入文本挖掘,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冰心先生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對生命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一)能領悟作者平實的敘事中蘊涵著的豐富哲理,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ǘ┠芊治霰疚南笳魇址ǖ倪\用,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
(三)能體會作者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對生命的認識,提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深入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理解在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性語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感悟。
三、教學過程(教學用時一課時)
?。ㄒ唬?
1.展示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句,引發學生對落日的思考。
2.教師導入語:哲人們喜歡把人生比作一日之中的日出與日落。面臨生命的黃昏,也許人類中的任何一員都擺脫不了這種難言的感傷、惆悵。但是,對于一位熱愛生命,不懈追求的人來說,他渴望永遠燃燒自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冰心的《霞》,看看她面臨生命的黃昏,生發出怎樣的思考與感悟。
?。ǘ┳x中思
1.配樂朗誦,邀請班上擅長朗讀的學生進行全文朗讀。
2.思考:這篇散文是主要是寫景嗎?如果不是,它還寫了什么?
明確:不是,“霞”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象,作者借對霞的描寫來抒發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ㄈ┧贾形?
1.作者為什么說這個sunset應譯成“落照”或“落霞”,“黃昏”和“落霞”有什么不同?
明確:黃昏使人傷感,落霞給人一種燦爛的美感。
2.作者認為怎么樣的霞光才是最美麗的?
明確:但我直到幾十年以后,才體會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麗。從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3.作者為什么認為“從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云彩、霞光、云翳”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小組共同探討)
5.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四)品中言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愛的句子。
2.結合自身經驗,與同學分享文中你最喜愛的句子。
教師示范:
我最喜愛的句子是“快樂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壓城的烏云,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邊重疊著,在‘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就給你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這是歷經風霜的作者在晚年的時候,面對日常見慣的云霞,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因為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正如同學們現在念高中,從早到晚都在學習,這個過程是非常艱辛的,有如壓城的烏云,但等到同學們通過不懈的努力,考取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它便化為我們天邊的一抹微云,等到我們年長后再回首,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五)課堂小結
霞對于冰心來說,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一種生命感悟的外化。作者透過“霞”表現出對人生的豁達和對生命的樂觀。
?。┳鳂I
搜集“冰心語”,并摘抄到抄寫本。
(七)板書設計
自然景觀 豁達樂觀的人生感悟
四、教學反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為此,本節課我設置了三個教學目標:1.能領悟作者平實的敘事中蘊涵著的豐富哲理,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2.能分析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3.能體會作者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對生命的認識,提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為完成這三個目標,我分別設計了讀中思、思中悟、品種言三個教學活動。其中在講解體會作者對人生思考與感悟一點上,我設計為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分析品味文本具體語句,即“品中言”這一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同學們陶醉于挖掘句子深層含義的樂趣,陶醉于文本背后蘊含的深刻人文情懷,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
在教學方式上,我遵循“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主體”這一原則。課前,布置學生到多媒體室查找資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按時間順序,列出冰心的挫折與晚年冰心所做的事”,使學生深入了解冰心其人。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個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的朗讀進入到文本中去,以便形成對文本的個性領悟;小組討論象征手法的運用;學生結合自身經驗理解文中重要句子。這些教學手段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這節課的具體實施過程來看,我基本完成了預設目標,然而,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哲理散文的概念以及本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都沒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課堂上沒有范讀課文,幾個教學環節間的過渡語不夠精煉等。但我相信,只要能堅持學習、實踐、反思、分享,那么,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一定能走得更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