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原則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馬三生 張 宓
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是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技術技能培訓與鑒定的實踐教學單位,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之一,其教學基礎設施與工作狀況直接反映學校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1.仿真性原則
實訓基地應充分體現生產現場的特點.具有針對性很強的、數量和場地足夠的、與社會上實際的生產和服務場所盡可能一致的實訓工位:要具有真實而綜合的職業環境,按照未來專業崗位群對基本技術技能的要求.得到實際操作訓練.幫助學生專業技能、技巧的形成,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要具有可供訓練的反復性,能給學生創造反復訓練的機會,在反復訓練中不斷提高技能熟練程度;對于不具備反復訓練條件的工作現場,如自動化程度很高的發電系統.其運行過程既缺乏可視性又不允許隨意操作,就需要易于直觀教學的模擬示教設備和圖文聲像資料;要能進行主要專業課程和畢業實習的能力培養,使學生體驗生產操作過程,基本完成畢業上崗前的準備和訓練。
2.先進性原則
現在培養的人才要適應未來的需要,所以實訓基地應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盡可能體現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這是我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普遍存在的弱點,也是最難按高標準做到的,因為它涉及投資,現實的解決辦法是通過校企合作。學生今天掌握的技術關系到他們明天的就業,他們一旦掌握未來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技術,那么畢業后就能較早地具備一定的技術優勢,有利于他們的就業和個人發展。開發先進的實訓設備,還可有效地推動課程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所以,要使實訓基地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要求學校領導不僅對實踐教學的意義有充分的認識.而且要具有足夠的眼光.具有搶占技術高地的意識,還要有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
3.適用性原則
要使先進的設備適合課堂教學,要使實訓教學貼近高科技企業的實際,更適應迅猛發展的高新技術對人才的要求。對于那些不可能搬進實訓室的大型流水線和重型設備,必須進行模塊化、模擬化、仿真化處理,使之既具備實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實訓室里作為訓練對象;既有助于教師的講解,又能使學生感受到以往課堂上無法感受到的那種職業氛圍。這些設備是給學生訓練用的,使用頻率高,要求設備必須安全、方便、可靠、適用,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洋。這就需要開發研制人員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能根據實際需要開發實訓設備和模塊。
4.開放性原則
所謂開放性原則是相對封閉性而言的,是指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從空間到時間都要向學生、社會全面開放,而不能成為學校、甚至某個系部、專業的專用場所。第一,基地要面向學生開放,要使實踐教學基地成為一個完全開放性的實踐訓練場所,它既能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接觸本行業的新技術、新技能,又能讓學生在這個“學習工廠”自主學習,完成實訓(驗)項目,實現實訓教學方式的“開放性”;第二,校內實訓基地要面向教師開放,為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和科技開發提供條件;第三,校內實訓基地要向社會開放,大力開展產學合作,為社會提供多方位的服務,包括與企業合作辦學、為社會培訓技術技能人才、推廣新技術和直接完成某些服務項目。在產業合作中提高實踐教學、技能培訓與社會發展的吻合度。第四,在時間上要實行全天候開放。在規定的時間里,各實訓室有專人管理,只要學生有學習的意愿,隨時可以到實訓室進行訓練。
5.職業性原則。
“職業”是指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人一生中至少要從事一種職業。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說到底,是以職業為導向。職業定位是高職教育生存的基礎,體現職業性是高職教育實踐教學基地的重要特征。為此,實踐教學基地應努力營造現代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真實的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從設備、廠房建筑、工藝流程、管理水準、人員配置和要求、標準化以及質量與安全等方面模擬或接近職業環境,注意形成自身的“企業文化”氛圍,重視職業素質訓導,強化學生的安全、質量意識,借鑒現代企業的管理運作模式。
6.多功能原則。
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的功能應包括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養,終身教育與創業教育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鑒定,高新技術開發、應用、推廣等。還應注意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在保證實踐教學的前提下,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以保證基地的設施能夠較長期的正常的維護使用和滾動發展。
7.產學研結合原則。
實訓基地的建設,必須加強與企業的聯合、與產業的結合、與社會的融合,保證其科學先進性,使學生和受訓者參與生產、管理、服務、建設等的實際運作,通過實踐,使受訓者更深刻的了解并準確的把握崗位技能、要求、社會環境、市場環境、企業運作管理模式等,才能構建起以緊跟現代社會發展前沿為目標的新型實訓體系。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87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