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崔永元版連環畫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肖妤倩

  一句話打開了一個窄品收藏,而在業內他也是重量級人物
  
  有時候,夢想的力量也很強大。
  在北京朝陽區高碑店華聲天橋的中心地帶,蹲著一個古香古色的建筑,紅色的外墻,兩層式的建造,構成了“連環畫傳奇館”的雛形,其館主正是央視名嘴崔永元,他用這座私人博物館圓了自己兒時的夢。
  600多平米的館內,珍藏著大量連環畫作品以及王弘力、董辰生、賀友直等多位名家捐贈手稿近300幅,這僅是一部分,還有崔永元本人的近萬本老版連環畫以及本人收藏的名人字畫等等。
  崔的計劃是:所有展出的作品1至2個月更新一次,將各位連環畫名家的作品辦成巡展,讓更多的連環畫迷系統地了解大師們的作品。
  該館因地理位置不便而暫時關閉,正在挑選新址。
  
  崔的寶貝
  
  崔的寶貝不少,很多都是經年積累的大家之作。
  連環畫傳奇館開張的時候,曾展出不少李志武創作的連環畫,如《白鹿原》的部分手稿,《平凡的世界》的草稿本,以及李在陜北農村的速寫等手稿150幅。這些在“連迷”眼里,都彌足珍貴。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均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李的連環畫創作,再現了這兩部當代文學名著的全貌,也得到了原著作者的喜愛。路遙生前曾評價道:“李志武繪畫的《平凡的世界》水準不低。”陳忠實則說,“志武畫的《白鹿原》連環畫把握得甚為準確,甚為傳神,更有著畫家自己著意的夸張和張揚?!?
  連環畫界曾盛贊這兩部作品為“近年來連環畫創作的高峰”,有媒體甚至報道畫家李志武是“傳統連環畫的最后一位旗手”。其連環畫作品再現了陜北的窯洞、集鎮、溝溝峁峁,關中的大宅、祠堂、平川塬等這些小說情節展開的背景,以及陜北人樸素憨厚、敢愛敢恨、堅強不屈的品性,成為體現中國北方農耕文明的風情畫卷。
  在“連環畫傳奇館”的網站上,韓和平的作品被放在了首位。這是一位吃得苦中苦的畫家。50年代初,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風靡全國,剛從中央美院華東分院繪畫系畢業的韓和平被分到了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前身),接受了社里將小說改編成連環畫的任務后,韓和平就跟比他大一屆的學長丁斌曾一起開干了。
  劉知俠介紹了當時的戰斗故事以及鐵道游擊隊里的一批人物原型線索之后,韓和丁就開始了“下生活”的歷程。他們每畫一兩冊就下一次生活,前后10冊連環畫,他們共去了魯西南四五次,前后8年之久。
  這些僅僅是崔的部分寶貝,他那里還有董辰生、王弘力、孟慶江、關慶留、汪觀清等人的國畫作品。
  
  兒時情結
  
  崔記得,在他年齡還是個位數的時候,偶爾考出佳績,父母便帶他到書店買連環畫,“出了5本新書,但是大人只給買2本,”崔說,這樣的噩夢在他建立“連環畫傳奇館”之前,還時而縈繞。
  他夢見自己又回到那家書店,讓服務員把所有連環畫一樣給拿一本,一算賬3700元。把他給樂得,于是讓服務員每樣再給他拿一本。之后,所有書裝在平板車上,崔使勁地推,卻怎么也推不動,一著急,就醒了。
  現在的他,不是說推不推得動一車書的問題,而是,借著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動整個連環畫收藏的前進。因為他也曾經歷過連環畫的悲催期。
  崔曾慨嘆自己生不逢時,等到手里開始有一點經濟支配權的時候,中國的連環畫就衰落了,分水嶺似乎是電視劇版本的《陳真》、《霍元甲》被做成連環畫出版,之后,被稱為“跑馬書”的劣質連環畫越來越多,直至1986年就完全不出了。
  自小就癡迷連環畫的崔永元,家里收藏了近千本連環畫精品。他說,那些小人書畫得太好了,但是現在好像被忽略了,有失傳的危險。
  一如連環畫出版社總編輯倪延風所說,“如今,連環畫的路越走越窄,它似乎不再是一種藝術形式,反倒更像一個藝術品,被人們小心收藏、束之高閣,身價也越來越高了,可是它原本的特點卻越來越少?!?
  
  電影連迷
  
  崔的連環畫也有其重點所在,“老版電影”他一直“情有獨鐘”,且已積攢到一定規模,其收集的電影版連環畫約3000本。
  全國連藏愛好者約有40至50萬人,在這個圈子里,收集電影版的人不足2萬人,而目前他所收藏的電影版連環畫,無論數量還是種類堪稱圈中之最,其佳品價值更不可估量。
  崔說,“給你100萬元,再給你1年,你也不可能搜集全。”
  他在家里給連環畫寶貝們開辟一個獨立的空間,房間的溫度、濕度被嚴格控制,其規范程度可與國家資料館媲美。每次翻讀這些“寶貝”,崔都戴上特備的白手套,小心翼翼地輕拿輕放,以免損壞小人書的品相。
  電影版連環畫是由一幅幅連貫性的電影劇照配上文字腳本組成的,始見于上世紀30年代初,它是隨著電影業的不斷紅火而誕生的,五六十年代是它的鼎盛時期。這些作品在選材上均是一些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電影精品,如《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
  較受追捧的品種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大部分都是采用線描手法繪制,畫面精致,線條生動流暢,印刷十分精美的連環畫,其成交價格也是一天一個樣。
  “電影版”連環畫在收藏品市場上嶄露頭角,崔永元功不可沒。在一次《實話實說》的節目中,崔披露了收藏“電影版”連環畫的消息,之后“電影版”連環畫一改往日鮮有問津的窘迫局面,藏家人數不斷增加。
  2003年,一本品相上好的1951年出版的“電影版”連環畫《白毛女》成交價高達1000。更有人在收藏類報紙上出價500元收購“電影版”連環畫《多瑙河之波》。
  
  鏈接
   老版電影連環畫
  
  上世紀1949至1966年間,新中國拍攝的故事片(含戲曲片)共八百多部,根據這些影片鏡頭選編成連環畫出版的有三百多種。目前,這些老版本電影連環畫已成為藏家爭相搜求的熱鬧品種,有些已是有價無書。
  《橋》,東北電影制片廠1949年4月攝制的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同時也是新中國電影誕生的重要標志。新美術出版社1954年3月出版了根據該片鏡頭選編的連環畫。規格為50開本,印量為4.5萬冊。
  《無形的戰線》,攝成于1949年底,是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關公安題材的開山之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2年8月出版了同名電影連環畫。規格為50開本,印數為7萬冊。
  《梁山伯與祝英臺》新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彩色藝術片,由越劇名演員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影片在當年轟動一時。1955年371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同名電影連環畫。規格為50開本,印量為14.8萬冊。
  《女籃五號》新中國第一部體育片,由謝晉編導,著名演員劉瓊、秦怡主演。1958年明中國電影出計出版TR名影片連環畫,規格為60開本,印量為6萬冊。
  《五朵金花》影片以景美、人美、載歌載舞,沒有政治口號的輕松愉快樣式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也引起當時電影界的關注。中國電影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了該片電影連環畫,規格為60開本,印量為3.7萬冊。
  《劉三姐》長影1960年出品。影片根據廣西壯族一個優美的民間傳說改編而成。著名詞作家喬羽編劇,音樂家雷振邦作曲。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年11月出版了電影連環畫冊。規格為64開本,印數為3.4萬冊。
  《紅色娘子軍》著名導演謝晉的代表作之一。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員獎。中國電影出版社1961年11月出版了該片連環畫。規格為64開本,1965年出版了第二版,規格也為60開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900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