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企業財務通則》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麗英

  《企業財務通則》是我國企業從事財務活動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是對我國財務制度體系的基本規范。新《企業財務通則》既繼承了現行企業財務制度中的有效成分,又進行了內容的更新和觀念創新,并與有關法律法規相銜接,實現了企業財務制度體系的改革創新。
  
  一、企業財務制度改革簡要回顧
  
  1978年以來,我國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財政部先后出臺了企業基金、利潤留成、利改稅以及企業自主經營、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財務制度。在此基礎上,從1993年開始,相繼制定并實施了《企業財務通則》和10大行業企業財務制度,形成了我國的企業財務制度體系。當時形成的行業財務制度,歸并了原先按照不同所有制、不同組織形式、不同經營方式和不同行業分別制定的互不通用的企業財務制度,從而改變了企業財務制度散亂狀況。1993年實施的企業財務制度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期制定的,雖然還帶有一定程度的計劃經濟色彩,但在許多方面打破了計劃經濟管理的框框,在促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創造企業公平競爭環境、促進企業改革與發展、規范企業財務行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但是,它仍然帶著“財務決定稅收,財務決定會計”的烙印,其主要內容仍然是對企業交易、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計量。經過10多年之后,其歷史局限性已經充分顯露出來。如今,國家宏觀經濟體制和企業微觀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少數仍然基本按照計劃經濟體制實施財政管理的軍工、農業等企業以外,對多數企業而言,原有的企業財務制度從形式到內容都已經落后于改革的步伐,面臨許多問題,迫切要要企業財務制度進行徹底改革。
  
  二、新《企業財務通則》在內容上的變化
  
  新《企業財務通則》(以下簡稱新《通則》)的宗旨不再定位于企業經濟核算,而是要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保護企業及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新《通則》提出了財務風險、財務戰略、運營資產等新的理念,體現了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的區別。
  1、還原了財務管理的本質。新《通則》不再直接規定具體財務事項,不再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作出規定,也不再為企業納稅扣除項目、標準作出規定,而是側重于提供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圍繞與企業設立、經營、分配、重組過程中伴生的財務活動,對資金籌集、資產營運、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財務行為進行組織、協調、控制、評價和監督,以實現管理觀念的轉換。企業財務制度圍繞企業的財務實質,對企業財務行為和財務關系作出規范,引導企業實行科學管理。
  2、建立了權責分明的企業財務管理規范。新《通則》立足于政府公共管理目標,著眼于國家監管者、企業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相關能動關系,從政府宏觀財務、投資者財務、經營者財務三個層次,構建資本權屬清晰、財務關系明確、符合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要求的企業財務管理體制,圍繞企業的財務管理要素,對企業財務行為進行規范,促進企業建立激勵規范、約束有效的財務運行機制。
  3、建立了財務風險管理制度、財務信息管理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各個財務環節,是各種風險因素在企業財務上的集中體現。它是從企業財務活動的全過程來界定的??刂曝攧诊L險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新《通則》中明確了企業應當建立財務風險管理制度,明確了經營者、投資者及其他相關人員的管理權限和責任,按照風險與收益均衡、不相容職務分離等原則,控制財務風險。新《通則》在資金籌集、資產運營、收益分配的有關條款中多處強調了財務風險控制這種管理理念。新《通則》還首次提出了財務預警機制,明確要求企業通過財務危機預警的信息,提出解決財務危機的措施和方案,避免危機的發生,以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
  新《通則》對財務信息制度的建立、財務信息的管理、財務信息的披露、經濟運行監控制度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等內容作出了規定;新《通則》實現了財務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創新與突破,包括指導、檢測、預警、審計、評價評估、信息公開等多種管理手段;新《通則》強調了企業向主管財政機關報送財務會計報告的義務,并依法對財務會計報告的及時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通則》依法提出了財務信息內部公開的范圍、對象和內容,體現了科學、民主的理財思想;新《通則》創新、豐富了財務評價的內容,將財務評價內容概括為償債能力、營利能力、資產運營能力、發展能力和社會貢獻五個方面,首次提出了建立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有效性評估制度的要求。
  4、提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新《通則》明確要求企業承擔為實施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社會責任,提取或承擔相關經費,并按照規定標準列入相關成本或者當期費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是,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資源、就業、環境等問題。企業在致力于發展生產力、資源有效配置的同時,不能單純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應注意社會責任感,承擔對職工、對消費者、對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途徑。
  5、構建了企業財務監督體系。新《通則》第九章“財務監督”是全新的內容,從企業經營者、投資者和主管財政機關三個層次構建企業監督體系;明確了企業財務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確定了依法追究企業法律責任的具體措施與途徑,從而強化了有關財務規定的執行效力,為規范管理企業財務提供了必要手段。企業財務監督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規范企業財務行為,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6、體現了與相關法律法規的一致性。新《通則》與新修訂的《公司法》、新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密切結合,體現了與相關法律法規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
 ?、偻顿Y者出資形式上。新《通則》在保留1993年《企業財務通則》關于投資者可以用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出資的基礎上,增加了股權和特定債權兩種形式,體現了投資者出資形式的多樣性,這與《公司法》的有關規定是一致的。另外,結合新《公司法》,新《通則》增加了對投資者出資或增資行為的程序性規定。例如,規定企業承擔向投資者出具出資證明的義務。
 ?、诼毠ぜ钪贫确矫?。新《通則》明確了“職工以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企業對職工激勵,包括即期獎勵和遠期股權激勵兩大類型。即期獎勵,本質上屬于工資范疇,新《通則》規定通過調整內部分配制度來解決,或者作為提成而列入管理費用。遠期股權激勵,本質上是企業現有投資者將既得權益讓出一部分給職工,應當以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利潤來解決。與新《公司法》的規定相一致,新《通則》對股份回購用于獎勵職工的財務問題作出了規定,要求“以回購股份對經營者及其他職工實施股權激勵的,在擬定利潤分配方案時,應當預留回購股份所需利潤”。
 ?、勐毠じ@贫确矫?。新《通則》將原來從職工福利費列支的職工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項目統一改為按照規定比例直接從成本中列支,相應取消按工資總額14%提取職工福利費的做法。這與《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的規定相一致。同時,與新《公司法》相銜接,取消了利潤分配中提取公益金的制度。
  ④財政資金的財務處理。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政府補助作為企業利潤核算。但在我國,這樣處理將會造成以財政撥款給股東分紅的結果,有違財政扶持企業發展的目的?!镀髽I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規定,政府的資本性投入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均不屬于政府補助。政府補助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政府補助應當分期計入損益或直接計入取得當期的損益。
  新《通則》根據現階段國家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規定企業取得的各類財政資金,并非均可作為企業本期利潤核算,而是要區分各種情況進行處理:屬于國家直接投資、資本注入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增加國家資本或者國有資本公積;屬于投資補助的,增加資本公積或實收資本;屬于貸款貼息、專項經費補助的,作為企業收益處理;屬于政府轉貸、償還性資助的,作為企業負債處理;屬于彌補虧損、救助損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為企業收益處理。這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規定基本一致。
  新《通則》的出臺適應了我國經濟形式變化的需要,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新《通則》立足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盡可能公平、合理地對待不同利益主體的權益,保障社會穩定。它一方面對企業的成本控制和收益分配行為進行規范,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并承擔起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利用財務預算、財務預警等管理工具,監測企業經濟運行,控制企業財務風險,確保企業財務活動符合國家有關社會經濟發展政策,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同時,促進我國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124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