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產品新零售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借助“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特色農產品順應消費者個性化和特色化消費需求升級,實現新零售變革,助力農民脫貧致富。本文以陜西太白縣高山蔬菜的新零售為例,調研當前精準扶貧進程中我國新時代鄉村特色農產品新零售現狀,進而提出構建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新零售的對策。
關鍵詞:精準扶貧;“互聯網+”;特色農產品;新零售;太白縣高山蔬菜
基金項目:2018年度西京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精準扶貧戰略下特色農產品的新零售現狀調研”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7152018041)
中圖分類號:F713.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6日
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實施過程中,加快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動特色農產品新零售,借助“互聯網+”,推動特色農產品新零售變革。提高中高端綠色有機農產品的供給效率,擴展新零售渠道,提高售后服務指導,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居民的高品質消費新要求。以陜西太白縣高山蔬菜新零售為例,如何克服物流鏈長、農戶種植地塊分散、農產品銷售服務管理體系滯后等問題,使農民與“互聯網+”銷售模式深度融合,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規模,加快形成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實現區域性農業集體經濟規模化、效益化、信息化的快速增長,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
一、特色農產品新零售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缺位,市場品牌競爭力有待提升。太白縣高山蔬菜已經形成了小規?;N植,種植標準化,但高山蔬菜及附帶的水果種植,其培育過程中的質量規格和營養規格尚未標準化,雖然高山蔬菜具有先天的自然環境優勢,但基于當下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提高,就提出了質量標準化和營養高品質化的要求,如果不能滿足特色化消費需求,通過網絡新零售直面全國消費者和消費市場,依然需要長時間的凝聚品牌效應,提升特色農產品競爭力。
(二)體驗式新零售需求旺盛。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精準扶貧更要扶智,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科技的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促進高山蔬菜系列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生態休閑觀光等一二三產業融合式發展,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增加新零售的線上線下體驗。這就需要借助“互聯網+農業”的新發展模式,通過在線展示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過程及相關種植標準化流程,提高消費者的體驗式購買愿望。
(三)物流環節多而抬高成本。太白縣高山蔬菜特殊的種植環境,雖然在地方政府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協助下,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但地塊相對分散是地理區位的特點,交通路況也相對較差,運輸流程較長,冷鏈物流的轉運成本相對一般地區較高,影響了流通速度,增加了保鮮難度,對特色農產品的網絡新零售發展不利。
二、陜西太白縣高山蔬菜新零售的困境
通過對陜西省太白縣高山蔬菜這個特色農產品的新零售現狀進行調研發現,特色農產品的新零售依然存在著三大困境:一是高山蔬菜這一特色農產品雖然實現了種植的標準化,但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生產規格和品質要求參差不齊,導致新零售平臺上的產品較為混雜,不利于形成區域性的品牌優勢和消費者的市場認可;二是農民對特色農產品重生產,輕服務。傳統農業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仍然是一些交通不發達區域的主導銷售渠道,新零售模式被廣大農民普遍接受,但很多農民對新零售APP、智能手機操作等問題,依然較為差強人意,尚未形成網絡化銷售的規模性、集群性效應,仍有不少農民需要借助農村專業的電商平臺協助完成新零售,增加了銷售成本和時間成本,而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專業合作社的社會化新零售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三是特色農產品的物流鏈條環節長,貨損率較高,盈利性有限。通過現代冷鏈物流,實現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突破了區域限制和流通時間限制,但由于山區的交通區位偏僻,物流運輸成本過高,增加了農民新零售的變現時間和負擔成本。
三、國外“互聯網+”農產品零售經驗借鑒
國外發達地區信息化水平高,農村電商發展較早,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網絡銷售模式。發達國家農村電商零售平臺的功能趨于完善,主要是農業產品咨詢服務和網絡農產品交易平臺服務兩大功能,同時垂直類農產品零售明顯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一)荷蘭的“互聯網+”農產品零售特色。荷蘭農業較為發達,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創新農業生產,滿足市場高品質消費需求,同時大量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一是品牌化經營。荷蘭的鮮花和蔬菜舉世聞名,皆因為其農產品的創新創意和綠色生態標簽化形象植入,這為他們的農產品網絡零售提供了鮮明的品牌效應。二是科技含量高,營養價值豐富。荷蘭農業生產過程中,尤其重視科技附加值的增值效益,通過在農產品科技研發方面的大量資金投入,產生了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效應,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收益最大化。三是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大數據化。荷蘭的農業生產根據大數據的統計分析進行,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節省農業資源,同時消費者對新技術接受和利用程度高,有利于農產品的網絡零售渠道的展開和擴散。
(二)日本的“互聯網+”農產品零售特色。日本的國土面積狹小、老齡人口多,但其通過發展數字化農業和智能農業,極大地滿足了國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滿足了國民健康消費的需求,形成了科技化、智能化的農產品生產銷售特色。一是生產銷售過程的透明化。通過農業生產的“綠色數字革命”,充分實現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質量標準等各方面均實現數據化,通過大數據農業共享農業生產價值鏈,讓生產銷售過程透明化,參與式、體驗式農產品銷售模式的文化價值獨具魅力;二是智能化農業降低農產品零售成本。日本戰后高度重視發展農業科技,促使農業發展逐步實現智能化。農業智能化發展不僅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人工成本,同時生產過程、銷售過程也由人工智能協助完成,提高了精準性,服務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和支持。 四、精準扶貧戰略下特色農產品新零售對策建議
以產業融合為抓手,以社會化網絡銷售平臺建設為載體,以壯大集體經濟為龍頭,帶動特色農產品的新零售,以特色農產品的新零售助力農民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
(一)組建特色農產品網絡新零售平臺。依托集體經濟組織,將農戶、農業合作社、運輸企業等業態發展大數據化,通過智能化農業發展,實現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運輸、生態觀光等諸多服務實現線下與線上相結合,使消費者能夠全程了解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的流程,及時發布和更新有關信息數據,提高信息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最終實現互利共贏,滿足市場需求。
(二)加大特色農產品網絡新零售的支持政策力度。通過農業生產合作社建設,形成強大的集體經濟,壯大發展規模,提高生產組織管理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對市場進行精準分析和定位,及時調整種植的規模和結構,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充分利用高山蔬菜這一特殊的地理區域優勢資源,借助先進的生物技術,加大農作物的營養價值改良和合理優化,利用大數據進行管理和控制,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
(三)培養農村新型網絡營銷人才。為適應特色農產品網絡新零售的發展需求,提升滿足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達成度,就需要創新培養農村網絡營銷人才隊伍。一是要不斷完善新型特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的建設。有效鏈接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第三方物流運輸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網絡一體化辦理流程,有效解決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問題,為新型網絡新零售營銷人才提供較好的發展平臺和培訓服務;二是加大農校對接,建立協作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區域性的農業院校與地方生產組織建立有效合作關系,協同創新發展,解決鄉村振興、精準扶貧過程中網絡新零售營銷人才的成長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永利,景煒明,王剛,張文超.太白縣高山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7(6).
[2]黃梅娟,陶明亮,趙志國.太白高山蔬菜產業發展調研[J].基層農技推廣,2018.6(7).
[3]孫偉,等.新零售格局下農產品零售電商模式改革研究[J].現代商業,2018(11).
[4]王俊.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新時代鄉村建設路徑與機制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3.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