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風險分析與防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葛玉杰
摘要:隨著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不斷擴大,高校財務管理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財務風險也日益增大。高校的財務風險主要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日常資金支付風險等幾個方面。目前,高校的財務風險正對其生存和發展產生威脅,因此,防范和控制高校財務風險,是促進高校健康有序、穩定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高等學校;財務風險;風險分析;風險防范
一、高校的財務風險分析
?。ㄒ唬┗I資風險
高校籌資風險是指高校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過度舉債或是不良舉債后產生的嚴重影響高校穩定及正常教學科研活動的可能性。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大基建規模、招生數量等,從而導致原有的預算資金無法滿足發展需要,因此高校不得不借債籌資,需要還本付息,一旦這種付息壓力過大,超出高校的償債能力,就會影響高校正常的財務活動和教學科研活動,產生較大的財務風險。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審計署不久前披露的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全國1164所地方所屬的普通高校負債2634.98億元,另外,統計數據表明:地方所屬高校借新還舊率(借新還舊率是指當年通過舉借新債來償還債務的本息額于當年債務還本付息額的比)超過50%。
高校取得的貸款一般為信用貸款,這種良好的信譽也使得大部分高校都能以優惠利率取得貸款,但是債務中仍包含利率風險(含通膨、違約風險)和資金結構風險。在資產結構中如果債務比率過高,則缺乏與負債相當的償還資產保障能力,同時,從債務期限來說,債務的期限越短,到期不能支付本息的風險就越大,債務的期限越長,則融資風險就越小。另外,過度負債帶來的還貸壓力勢必導致高校正常業務經費的削減,這種非正常的償還性支付又將影響高校正常教學和科研等活動的運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陷入財務危機。若資金運作不當.則有可能出現支付工資困難、流動資金短缺、亂收費以及無法維持日常開支和違規財務行為等現象。
(二)投資風險
投資能實現貨幣的時間價值,使校內閑置的資金能得以增值,但是,如果高校對籌資和投資缺乏控制,就可能對學校造成巨大損失。有些學校為了取得高額利息而以信托存款、委托貸款、借出款等形式將學校資金存放于金融機構和公司,但由于控制措施不到位,使有的學校被一些金融機構和公司詐騙,當然也有個別財會人員從中貪污受賄,給學校造成經濟損失。還有些高校由于對投資的申請、論證控制不嚴,盲目進行投資,給學校造成投資損失。2000年初,天津大學有關負責人與深圳某公司洽談,在未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未經校領導班子集體討論、未報有關部門批準的情況下,便與該公司簽訂了委托其在證券市場運作的協議。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期間,該校將1億元資金分3批撥給該公司。該公司收到學校資金并購買股票后,將所購股票用于質押融資。2003年下半年,質押的股票被相關證券公司陸續強行平倉,款項被劃走,造成天津大學3700多萬的資金損失。
(三)日常資金支付風險
高校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特殊的經濟主體。隨著其發展與建設,必然存在一定的資金支付風險,主要有大額、大宗采購活動、維修工程形成的欠款所引起的高校財務風險。由于高校的核算基礎是收付實現制,對于未付款部分的欠款一般不在高校負債賬中反映,從而導致資產負債率偏低,財務難以對此進行管理,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會造成支付困難。另外,基建工程欠款在一方面可能影響投資項目的完成進度,另一方面可能面臨工程承包方的起訴,從而引起財務風險。
二、高校財務風險的防范
第一,強化落實高校各項財務管理監控制度,加強經濟責任制建設。高校應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包括崗位任期經濟責任制、內部牽制制度、資金使用逐級審批制度、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等一系列經濟責任制度。此外,高校應設置由校長直接領導的副校級總會計師,協助校長全面領導學校財經工作,對高校經濟及財務狀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負責。有獨立核算二級單位財務機構的高校,應實行會計委派制度,進行統一管理,以消除會計人員對被派往二級單位的依附關系,進一步加強高校對所屬二級單位的財務監督和管理。
第二,加強高校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加強高校財務風險管理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首先,加強高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其次,加大內審外審力度。外部審計與高校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可保持監控的獨立性與客觀性,有利于對高校財務風險的監控和防范。再次,建立健全財務預警系統。
第三,加強高校管理者風險意識,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財務風險。通過在高校內部建立完善的責、權、利相結合的經濟責任制及責任追究制,對高校貸款要嚴格貫徹“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對因管理不善造成資金損失的部門及人員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同時,要組織高校財務人員定期和不定期參加風險管理的相關培訓,強化其風險意識,加強其風險管理水平。
第四,科學合理的配置高校資源。首先,高校要堅持效益優先的思想,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分析資金需求量和籌資規模,論證投資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其次,高校要準確評估自身的償債能力及資產負債比率,在當年預算中建立與其債務規模相應的償債準備金。再次,高校對貸款資金的使用要嚴格審批,跟蹤監督其使用方向及評估其效益,保證貸款資金專款專用。
第五,合理安排高校資金支出結構。高校的資金支出結構要與高校的具體情況相適應,合理安排還貸資金和教學、科研經費的比例,不要顧此失彼。此外,高校還應嚴格控制貸款資金的使用,確保貸款資金專款專用,以防范貸款資金挪作它用或流失。
第六,優化負債結構,正確把握負債規模。在高校負債規模既定的前提下,要建立最佳的信貸資金組合。高校在籌資決策時,必須考慮長期、中期、短期借款三者之間的均衡安排。從債務償還期限長短來說,對高校而言,盡管長期貸款財務風險小,但是由于銀行貸款期限越長,會增大資金成本.付出的利息就越多:從理財角度考慮,短期債務的比重不宜過大,但也不可將負債資金全部安排長期貸款,三者的比例必須合理,使高校的償債義務在不同會計期間均衡履行,避免還款期過于集中,發生財務危機。從負債內容看,通過校內融資、設備租賃等多種形式融資,向銀行貸款,為保證高校債務結構的優化合理,應盡量采用資金成本率低的負債形式。若從銀行一次性貸出數額較大的資金,特別是對于那些短期內又不需要支付出去的資金,停留在賬上必然會多付利息.加大資金成本。
第七,科學合理地確定高校貸款投資方向及高校負債規模。以資金成本的承受能力控制貸款規模。由于學校每年都必須支付貸款利息,因此編制預算時,已建成項目尚未償還貸款總額的利息費用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項目所用貸款總額的利息費用安排在自籌基建經費中支付時,這部分利息費用不能超過年度預算內安排的自籌基建經費。預算中確定自籌基建經費的額度是在扣除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的基本支出后能用于發展的建設資金。預算中能用于支付利息的資金額度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它決定了學校貸款規模的上限。
第八,高校對投資的控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對外投資的可行性論證工作,建立集體決策制度。投資管理部門制定投資計劃,形成可行性分析報告,投資評審小組組織專家從投資收益、投資回收期、資金成本、投資風險、投資的時機把握、投資規模、貨幣時間價值、合法合規性等方面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對評審小組審議通過的項目提報校領導班子集體決策決定是否立項,避免因個人授權過當,造成損失。
其次,加強對外投資項目的過程管理,建立規避風險的預案。強化對外投資的后續管理工作,建立對外投資專項審計制度,建立對外投資的責任人制度,完善對外投資的投入撤出機制,對風險擴大或長期不再運作的投資,要及時進行清理和處置。
再次,對對外投資進行完整的會計核算,發揮會計控制的作用。
最后,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對投資項目的盈利能力、經營風險及管理狀況等進行綜合評判,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第九,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及時識別和防范財務風險。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即在高校現有會計核算的基礎上,設置相關量化指標,通過分析和評價,反映高校的財務狀況,及時提示存在的問題,對潛在的財務風險及連帶責任風險進行預警,具體包括定期編制現金流量預算,為學校提供預警信號;確定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如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等,建立長期預警系統。
參考文獻:
1、陳修輝.高校內部會計控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探析[J].教育財會研究,2010(6).
2、張曾蓮,吳雪琴.高校財務風險綜合評價與預警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1).
?。ㄗ髡邌挝唬呵鄭u職業技術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32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