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繼續教育在和諧社會下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劉興超 任小娟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又一奮斗目標,對我們的各項工作都具有指導意義。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將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必須創新繼續教育。
【關鍵詞】 和諧社會 繼續教育 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提出來的又一奮斗目標,和諧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是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的又一基本任務,它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充分尊重人的各項權利,強調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實現了我國現代化總體布局從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到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的“四位一體”的歷史性飛躍,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現階段各項事業發展的指針,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必須創新繼續教育。
一、構建和諧社會概述
1.和諧社會的涵義與特征
(1)和諧社會的涵義
“和諧社會”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理想。和諧由“和”與“諧”兩個字組成?!昂汀笔呛湍赖囊馑?帶有和衷共濟之意;“諧”是相合的意思,帶有對稱、協調之意。和諧合用,指的是不同事物內在與外在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和諧社會是指組成社會系統各要素自身以及各要素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融合、彼此適應、相輔相成的狀態。其具體內容包括人的和諧、生態和諧、階層和諧、區域和諧、經濟和諧、政務和諧、文化和諧、民族和諧、外部環境和諧等。
(2)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根據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和諧社會具有如下特征:
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二、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1.繼續教育的含義與特征
(1)繼續教育的含義
繼續教育在我國通常是指大學后在職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再教育,是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技能不斷增新、補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創造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旨在通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其中的創新素質,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直接有效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繼續教育的特征
繼續教育的性質體現在高層次性、創造性和新穎性三個層面上,其中創造性是繼續教育的基本屬性,而教育對象的高智能性、教育范疇的無限性、教育辦學主體與模式的合成性、教育周期的短期性構成了繼續教育的特征,教學內容和重點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繼續教育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又決定了繼續教育的長期性。
2.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繼續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人力資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人是社會賴以發展諸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和諧社會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們接受教育、培訓的權力應該得到充分體現。盡管自1998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逐步從精英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轉變,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9.6%提高到現在的19%,達到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標準,但與發達國家(美國82%,日本46%)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告訴我們,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后,80%以上的適齡青年,只有走繼續教育這條路來發展自己。普通高校繼續教育一方面義不容辭,另一方面在培養專門技術人才過程中也大有作為。另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我國80%的人口是農民,所以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是農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使得農村勞動力的教育與培訓顯得非常緊迫與重要,這一艱巨任務必然依賴于普通高校繼續教育來完成。
(2)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和諧社會的形成是以社會科學發展觀為前提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必須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人的發展只有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來完成。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獨特的社會實踐性,即一方面通過職后的學歷補充教育和繼續教育,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連續不斷的、多次更迭的接受教育的機會,不斷地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質和啟迪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全面提高社會成員和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從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職業生產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生活教育全方位地為社會成員提供思想教育、文化熏陶、技能傳播、道德修養等使社會成員在人生態度、價值取向、是非判斷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國民素質普遍提高,從而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綜合能力。
三、創新繼續教育的戰略思考
21世紀是以和諧社會和知識經濟為顯著特征的時代。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及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深化高校繼續教育的改革,構建學習型社會,滿足廣大人民學習的需求,是當前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關鍵。
1.創新體制,積極推動繼續教育向多元化開放性發展
繼續教育體制改革要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協調一致,在教育對象上要擴展到科研、技術、教育、醫療、公共事業等各方面人員,體現公平、公正,“以人為本”;辦學體制上擴展到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全方位;在本校資源共享的同時擴展到跨校的與社會的共享;在辦學形式上追求多形式、多格局。校企聯合辦學是高校繼續教育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新方向,結合企業發展實際需要,繼續教育要依托高校各類資源,多元化發展,走與大中型企業聯合的道路,大膽探索符合中國企業特點的教育辦學模式。
2.轉變理念,促進繼續教育市場化和產業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應該樹立一種營銷理念,以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成本核算為基礎,以綜合效益為驅動力,合理配置現有的教育資源,科學制定和運用營銷策略,占領繼續教育市場。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發展目標,謀求學校長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普通高校的繼續教育要側重分析外部環境對人才需求的影響,適應發展趨勢,瞄準市場需求,增強市場意識,客觀認識自身的特點,結合本校的辦學條件主動辦學,辦出特色,創出品牌。高等學校要根據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在科學技術和管理方面開設全新的繼續教育課程,提供內容豐富多彩而又切合實際、形式靈活多樣的繼續教育項目,直接為行業或企業新設備、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服務,為產品的更新換代服務,為開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職業服務,為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人力資源。
3.準確定位,繼續教育由知識更新向直接為知識經濟服務轉變
中國的繼續教育伴隨著成人教育的誕生而產生、從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目前的紅紅火火,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間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既有高潮時的輝煌,又有低潮時的困惑,在這新的歷史轉折關頭,繼續教育又面臨新的定位:開辟為知識經濟服務的主戰場,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承擔主力軍的作,這一歷史定位將使繼續教育在中國的教育舞臺上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新.中國教育史的發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曹穎,張波.教育在經濟學中的研究.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 3.
[3]楊麗全,王惠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研究措施.南京出版社, 2004.1.
[4]陳雯艷.轉型領導、愿景變革在企業轉型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5]胡林林譯.約瀚•科特(John P1Kotter) 科特論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66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