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會計政策的財務報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春梁 肖龍濤
[摘 要]財務報表分析是利益關系人評價企業,并據以做出正確決策的重要手段,它依據企業披露的財務信息,力求真實地反映企業價值。出于多種原因,企業存在選擇或靈活運用會計政策影響財務信息披露的會計政策選擇,致使財務報表信息易缺乏客觀性,從而造成財務報表分析失真與可利用價值的降低。
[關鍵詞]會計政策;財務報表;分析;研究
一、會計政策選擇對財務信息的影響
企業應選擇適宜的會計政策,以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保證會計信息的次策有用性。一方面,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企業處理各種經濟關系、協調經濟矛盾、分配經濟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往往因選擇的會計政策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會計結果,從而影響各利益集團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反映會計處理結果的會計信息是各利益集團進行決策的依據,因而在不同的會計政策下產生的會計結果可能導致各利益集團做出不同的決策。因此,各利益集團根據會計信息評判企業的財務狀況時,必須搞清楚企業選擇會計政策堅持立場,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財務報表分析離不開財務信息,財務信息必須具有客觀性、可靠性,也要與決策方案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財務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市場經濟的有序運作和健康發展。財務信息除了報表外,還包括企業披露的會計政策選擇,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確認與計量無一不以會計政策選擇為前提,會計事項的初始確認和計量以及再次確認和計量都基于對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的選擇和運用。會計政策選擇是企業財務信息揭示的基礎,決定著財務信息的客觀與否。
二、我國社會變軌時期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與企業的長遠發展
我國正處于經濟與制度的轉型期,法制化程度低,制度不完善,因此國家允許企業自主選擇會計政策,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自主選擇會計政策的優勢在于:第一,自主性會計政策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有利條件,使企業能適應較為多變的外部環境,根據市場的需要及時調整經營戰略,以便更好地站穩腳跟,把握商機,促進經濟的發展,保證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第二,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相關會計制度也能在發現不足與不斷完善中日漸完整,會為準則與制度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照搬照抄西方“的方法不可取,只有符合國情的會計政策與制度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自主性會計政策的不利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決策者擁有自主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力,受多方博弈的影響,在選擇時往相并不以企業的長遠發展為主,這就使以權謀私,任意篡改報表數據的現象屢見不鮮。如在公允價值方面,目前我國仍舊存在著大量國有企業,它們不能真正作為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從事的一些交易并沒有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市場基礎上,因而其會計信息很難公允。特別是許多上市公司是從國有企業中剝離出來的,其母公司通常仍為同行企業,這些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十分普遍,需要更多地靠職業判斷來確定的公允價值往往成為操縱利潤的手段。類似的情況還有收入的確認原則和方法等。利益關系者在進行報表分析時,常關注企業利潤并以此評判企業的價值,若出于私利而操縱利潤,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的判斷不能真實反映企業價值,那么,企業的發展前景則十分令人擔憂。
三、完善我國現行會計政策的相關建議
首先,修訂可能發生盈余操縱情況的會計政策,以減少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空間增強會計信息透明度。會計政策選擇的前提與范圍越模糊,企業就越有可能借此操控利潤。在會計制度中,不同會計政策的可選擇前提應清晰,越完整越好,盡可能分類,分得越細,漏洞也就越小。
其次,強化注冊會計師發現與披露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舞弊的責任,增大處罰力度,提高個人造假成本。這樣,處罰的力度一旦加大,決策者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前,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問題,也會考慮各種選擇隨之而來的后果。那么,財務報表中數據失真的情況將大大減少,進而利益關系者的報表分析結果的可靠性也將增加。我國現有法規對公司舞弊的相關法律責任主要側重于行政及刑事處罰,民事處罰還處于實質上的真空階段。有關法規對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沒有規定,或者僅僅做了原則性規定,這顯然與祟尚平等自主的市場經濟不相適應。因此行政處罰對公司造假的遏制作用效果并不明顯,并不能為投資者挽回經濟損失。我們應當考慮的是:在訴訟程序方面建立股東集體訴訟代位制,實行舉證責任倒量,并要求上市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必須購買“忠誠”險。只將這樣,公司的舞弊者才會真正考慮舞弊的成本,舞弊行為只有在受到高于其收益幾倍乃至幾十倍的處罰后,才會有所收斂。
再次,除了會計制度本身的不足,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理解不透徹也會導致分析結果的可靠度不夠。雖然制度正在不斷完善,但我們必須明白,問題的出現都是多方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家的法制是外因。我們自己在會計政策、會計準則與制度力而知識的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對于財務知識的加緊研究與宣傳教育問樣極為重要,它能為我們更好地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提供理論依據,因此,把會計政策設為一門學科,供報表使用者學習,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初步設想,它可以包括四部分內容,即會計政策學基礎,了解會計政策的概念、內容和原則;會計政策的披露,從中學習披露的方法和表達形式;會計政策的變更,研究變更理由、類型等;會計政策的比較,主要是中外會計政策的比較研究,較好地指導我國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樣,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把會計政策作為學科來普遍學習,對眾多決策者的財務報表理解乃至整體分析,都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傮w上來說,會計政策的自主性雖存在一定弊端,但其利大于弊,自主選擇會計政策更適合我國目前階段企業的長遠發展,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在鼓勵推行自主性會計政策的同時,只要加大管理力度,完善會計制度,并采取諸多情施來規范和減少舞弊現象,那么自主性會計政策和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可以和諧共存的。
參考文獻:
[1]楊成文. 中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
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2.
[2]謝德仁.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會計規則
制定權合約安排[J].經濟研究,2000,(5).
[3]陳曉,江東.股權多元化、公司業績與行
業競爭性[J].經濟研究,2000,(8).
[4]孫錚.有效市場與會計信息關系研究[J].
會計研究,1997,(3).□
(編輯/李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73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