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子”與“書蟲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飛 飛
我接觸到的讀書人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但不大會運用,就像一個放滿了書籍的“書架子”;一種是讀書不多,但讀得很精,“吃”得很透,把書里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的“營養”和“本領”,就像是“書蟲子”;第三種兩者皆備,既是“書架子”又是“書蟲子”。當第三種人當然最理想了。但如果第三種人當不成,要我在“書架子”與“書蟲子”中擇其一,我愿意當“書蟲子”,不當“書架子”。
當“書架子”當然也不錯,即使沒有某種非常明確的針對性,讀書在消遣之余,至少還可以擴大視野,增加知識,豐富語言,修身養性。多讀點書,總比不讀書好,總比拿大塊大塊的時間去搓麻將或“家長里短”有價值得多。
但人類發展到今天,書籍可謂浩瀚無際,即使是某一學科的書籍,一生也難以讀完。毫無選擇地隨意瀏覽,不加咀嚼地囫圇吞棗,花費了很多時間,得到的提高可能只有一點點,這就叫事倍功半。做這種事豈不是很有點“冤”?正如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說的:“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因此,面對書山知海,首先要學會選擇:宜粗讀的則粗讀,無須讀的則不讀,該精讀的則精讀,要背誦的則背誦。
在著名小說《基度山伯爵》中有個法利亞長老,他告訴書中的主人公:在我羅馬的書房里,我將近有5000本書,但把它們讀了許多遍以后,我發覺,一個人只要有150本精選過的書,對人類的一切知識都可齊備了,至少是夠用或應該所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三年時間用來致力于研究這150本書,直到我把它們完全記在心里才罷手。在這里,他認為150本書就能囊括“人類的一切知識”。這種說法當然不夠科學,但他注重“讀精選過的好書”,卻是值得借鑒的。
我是一個記者,我選擇的書籍大致有三類:一是用以擴大知識面的書,這類書一般情況下是粗讀,瀏覽一下,了解一下,看懂即可;二是在眾多新聞業務書籍中選擇幾本精讀,直至可以融會貫通;三是針對某一個自己正在采寫的專題,選擇一些文章或書來讀,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我想每個人的職業、生活環境、興趣愛好、讀書目的都不一樣,對書籍的選擇也會千差萬別,但有一條應該是一樣的,就是這個選擇一定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美國有一句諺語:選擇書籍,不次于選擇朋友。美國著名作家H?D梭羅說:“先讀最好的書,否則你根本沒有機會去讀了。”的確,選對了有用的書,讀書的效果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
選對了書,還要會讀。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
要說具體的讀書方法,不外乎粗讀、細讀、通讀、跳讀、淺讀、深讀、速讀、慢讀、略讀、詳讀、再讀、寫讀、選讀、聯讀、比讀等幾種。而對于一本需要精讀的書,必須把這些方法綜合起來,達到“厚本變薄本兒,薄本變張紙兒”的飛躍。
我國大數學家華羅庚教授這樣解釋:“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各章各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注解,補充參考材料,那就會覺得更厚了。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后,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這是每個科學家都要經歷的過程。這樣,并不是學的知識變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
鄭板橋對他自己選中的書,讀得可謂精益求精:“每讀一書,必千百遍?!睕Q不淺嘗輒止,也不貪多圖快,惟有如此,他才成為我國清代著名的詩人和書畫家。
要把書中的學問,一字一句地“消化”為自己的“營養”和“本領”,有一個環節是絕對不可少的,那就是獨立思考。在學完一章乃至全書后,把重要內容進行歸納、概括,整理出來寫在幾張紙上,或者抄錄在文摘卡上,實現“厚本變薄本兒,薄本變張紙兒”的飛躍,是思考;把這本書與其他同類的書不斷進行比較,發現其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以做到對書中的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也是思考;在讀書過程中,不唯書是從做書的奴隸,不斷地提出疑問,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善于發現書中的不足、局限乃至錯誤,同樣是思考。千萬不要把每本書當作絕對真理,哪怕是一本公認的、非常優秀的書!光讀書不思考,其結果往往就淪為“書架子”。讀書之道,既要善于讀書,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
有人說:“書是階梯,書是帆船,書是良藥,書是營養,書是智慧,書是老師,書是遺訓……”的確,對于書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梢亲x書讀成了“書架子”,豈不冤哉?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不僅要擁有書,勤讀書,更要善于選擇書,會讀書,惟此才能“開卷有益”,從書中吸取更多的養分,增長更多的才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32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