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的出路(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楊 度
本文作為今年以來作者對上海時尚產業系統研究的三部曲之第三篇專欄文章(前兩篇參見本刊4、5、6月刊),期望探索的是時尚產業的貿易大課題及其背后的中國貿易中心建設熱門課題。表面看來,貿易是商業經濟中的一個具象的、一個環節的問題。然而,上升至國際價值鏈以及國內貿易中心建設層面,它就遠不只是一個局部或環節了。作者堅信,這一課題才真正觸及我們整個時尚產業的內核,理念調整。那么,不妨以這一產業為例,進行實證分析。
中國時尚流通業
那么,當前中國時尚產業是如何實現流通的呢?主要有以下形態:
百貨商場:這是服裝銷售的傳統渠道,至今依然占據著主流渠道價值。
批發市場通過批發市場大量層層批發,是中國流通業的一大國情。在2002年后,服裝批發市場進入一個空前的高潮階段,大規模的市場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拔地而起。專業店、專賣店:包括服裝專業店、品牌專賣店、以及近年來涌入的單店規模超過1000平米的國際快時尚(Fast fashion)服裝店(ZARA、H&M、C&A等)。
大賣場:大型綜合超級市場、會員店、倉儲式商店等大型賣場中設立的服裝部門在商品檔次、大量銷售等方面已成為批發市場的同級別對手。
電子商務:這是2000年后快速發展的網上購物市場。北京正望咨詢發布的《2009中國服裝品牌與服裝網購調研報告》顯示在21個城市中,共有1564萬網民在網上購買了172億元(單位:人民幣,下文未特別注明的均同)的服裝。
折扣店:國際Outlet形態引入中國后,以超大型購物廣場以及臨時在都市各場所舉辦的周期性折扣促銷賣場為表現形式。這通常為尾貨的流通渠道。
在當前的中國流通形態下,百貨商場處于穩定發展狀態。百貨商場與批發市場依然是中國主要流通渠道。但是,批發市場已經進入瓶頸期,受到其他流通形態的市場擠壓,一些都市中的批發市場里零售份額逐漸增大,批發流通功能逐漸弱化。與此相反,電子商務將繼續增長,未來很可能成為主渠道之一。專業店專賣店的增長在未來的數十年里將主要受益于中國城市化的進程與國民時尚素養的提高。但現在問題是這些渠道產生的貿易價值并不大。百貨商場的服裝貿易也許根本就不存在,因為商場只成了房東,服裝品牌自行人場銷售,中間并未產生商品貿易行為。折扣店也一樣。而專業店專賣店中,一部分直營店(尤其國際品牌大多直營)也未產生貿易行為。反而,批發市場、大多專業店(非品牌直營店)、大賣場會發生采購行為。電子商務則情形復雜。
國際貿易方面,則主要是以加工貿易的方式進行。與制造的討論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基于技術與管理的進化,大量的國際貿易非直接貿易,而是由“高明”的中間商進行間接貿易、轉口貿易。而近來,由于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一些貿易商通過有效地控制與全球化的資源配置而實現了新型貿易模式甚至物流也不經過本國本地區,價值卻流入。那么,一個重要問題就產生了:對于中國龐大的產能來說能說放就放呢?這樣的行為迄今為止只在中國的一個城市――上海發生過。那么,上海的案例就特別有經驗價值了。
紡織工業一直號稱上海的“母親工業”,從19世紀開始就傲視群倫、領袖全國。并在解放后直至1990年代初一直為上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成本上漲、電氣煤緊張、原料資源匱乏、離退休職工供養壓力大、設備老化等諸多不利因素作用下,上海紡織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徹底陷入困境。于是,自1992年起,上海紡織服裝產業進入史無前例的大調整。至2006年上棉14廠遷往江蘇大豐,上海紡織就業人口已僅剩2.5萬人。然而成效顯著,剩下100多家企業銷售收入2007年還有236億元(改革前也不過260億元)。而出口創匯從8億美元上升至20億美元,原來下屬企業虧損面達1/3,現在則全部贏利。而對今天的上海紡織的業務結構進行分析,很容易發現生產制造的貢獻有限。而品牌業務則處于虧損狀態,以上海紡織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龍頭股份為主的品牌業務08年報卻顯示營業利潤為負數。故其銷售貢獻反而大多是由紡織服裝外貿業務貢獻的。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認為上海紡織服裝業的時尚化轉型是成功的呢?品牌與其他服務業是否替代了制造業的價值呢?恰恰相反,在我看來,其成功也許僅僅是“做減法”上的成功,盡管英明地制定出“科技與時尚”的轉型方向,但其轉型依然乏善可陳。因為原來廠房倉庫等房產經營(如改造為創意園區)的利潤貢獻占了集團的大部分。而時尚服務業則迄今為止都未為集團帶來可以評說的價值。如此看來,只能解釋為原本產業業務中的紡織服裝外貿業務盡管貢獻了較大的營收,卻并未產生太多的利潤。以其旗下主營外貿業務的上市公司申達股份為例,近三年營業收入連年微跌至48億余,凈利潤更是只有1億左右。
盡管許多人并未意識到,但上海的案例的確給中國其他更廣大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基地帶來了深深的思考。
首先,這些產業集群缺乏其他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內容,變得轉型更加艱難。其次,假設有的實現了結構調整,那么,又是否能剩下多少本產業的內容呢?最后,又是否會像上海一樣只能做減法呢?那么,上海的貿易問題在哪里?
很顯然,其外貿還流于初級層次的加工貿易,未能進一步建立起全球化供應鏈,分享更大價值。而一位曾經把美國中高檔時裝訂單發包到中國的美國貿易商還以其經驗揭示了另一個問題中國甚至尚未掌握發達國家的工藝標準,以致0DM服務都需要美國人或者日本、意大利、土耳其人去承擔。這就無法分享商業鏈上的更多價值了。而對于那些擁有龐大產能的產業集群來說呢?
現在的觀念問題是一些先進地區總想把產業留在本區內。事實上,在本區的勞動力成本與土地成本的高壓下,這種做法毫無出路。主動性地產業轉移反而能夠帶來更高的價值,尤其是流通價值。
所謂流通價值,在我看來具有兩重意義。首先是其商業價值本身――這一價值也往往比生產價值更大,其次還有更接近市場的信息與供應鏈掌控優勢。故產業轉移至其他地區,其實是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減少了生產管理的繁瑣,并且還主動或被動式的訓練出商業知識。
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廣大產業集群乃至于上海都無法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商業鏈。以致無法實現輕松甩掉工廠后成為全球供應鏈服務商的華麗轉身。與品牌的討論
大多數人都未意識到,貿易才是解決龐大產能的最佳出路,品牌經營在當今只是一個份額較小的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中,品牌只存在于最前端與最后端。
以梭織材料的紡織服裝業為例:
纖維-紗線-面料-成衣-零售。這整個鏈條中只是在纖維與零售環節才產生了品牌。如果把這條產業鏈進一步完整化,將如下呈現:
“纖維開發-纖維貿易-紗線制造-紗線貿易-面料織造-面料貿易-成衣制造-成衣貿易-成衣零售”一共九個環節。其中第一個環節的纖維開發需要
從自然環境或人工合成中提煉與精密化制造,因其高技術、高資本投入、高端人才等特點而具備品牌發生的基礎。最后的成衣零售因其需要接觸大量信息不對稱、不具備專業知識的消費者,故需要品牌去提高辨識度。而其他環節均不具備品牌發生機制。
此外,品牌與貿易甚至足大多不重合的兩個環節。在當代時尚產業潮流中,時裝品牌大多數情況是從生產商、貿易商那兒采購時裝形成貿易。但是品牌商自身的貿易則相對內部化了,即大多通過自我直營、或者代理與特許經營。而這一部分產生的商業價值在全球時裝貿易中只占有較小的一部分。
拋開紡織,單就品牌概念出發的時裝貿易來說,其當前的貿易形式結構中“生產批發”與“生產商品牌”最大區別是沒有實現社會化分工與貿易行為的企業內部產銷一體化模式。在中國,典型如溫州服裝企業。
除此之外,無牌貿易中的“獨立批發商”與品牌貿易中的“零售商品牌”與“獨立品牌”其本身還有向上的貿易行為,即與生產商、乃至于中間商發生采購貿易關系。
在當前的國際產業體系中,零售商或品牌商對生產商或中間商的貿易行為稱為“采購”。品牌商或批發商發展的區域經銷體系稱為“代理”。品牌商的加盟體系稱為“特許經營”。而其實,這些都是貿易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在國家統計局的表述中只有批發與零售兩種概念。
故整體看來,通俗狹義概念中的品牌貿易在當代時裝貿易體系中只占有較小的部分。
就個體而言,在我看來,一味地倡導品牌概念絕對是一大錯誤。讓所有人都去操作品牌化工程是絕對不負責任的導向。因為事實上,大多數人是不具備操作品牌的素質的。而在亞洲多數國家,品牌經常不需要貿易。它們總是被直接招商進了商場,而不是被采購。
在另一層面,由于只倡導品牌,而沒有相適應的貿易能力,我們的許多品牌就流于一個商標概念了。以中國發明的唯一一個纖維品類、號稱世界第八大纖維的大豆纖維為例,這個具有強大自主知識產權、早在1990年代末就研制出來的功能的確非常卓越的纖維品種,在2004年投產以來,4個億的投資卻只造成年年虧損的局面。本來上馬的是萬噸生產線工程,卻只生產出千噸級的纖維產品。原因就在于無法實現全球規模貿易、也無法實現本國的產業應用與消費追捧。如果當初以幾個億的代價把技術賣給美國杜邦公司,那么也許今天大豆纖維已經占據全世界纖維消費的主流之一的地位了。
與其他產業的比較
那么,為何在其他許多產業領域情形不一樣呢?
美國學者格雷菲(Gereffi)用了商品鏈概念來分析。在商品鏈中,不同產業的驅動主體不同??煞譃橘Y本或技術密集型的“生產者驅動”(producer-drlven)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購買者驅動”(buyer-driven)兩種。格雷菲等用表格比較了這兩種商品鏈:
在生產者驅動型產業中,生產的高資本與高技術含量甚至導致生產制造也是競爭力之一。于是,當實現外包供應后,甚至存在次級主導者角色。比如臺灣的IC與電腦制造商、美國的一些汽車系統集成制造商(處于系統供應商和模塊制造商、部件和零件制造商之上)。但核心依然是技術。比如中國電信設備產業的華為成長迅猛,因為其重視研發,去年甚至成為全球專利申請量最多的企業。而購買者驅動型產業則不同,跨國零售商、經銷商和品牌制造商構建遍布全球的產業網絡,發展中國家的工廠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服裝業就是典型,大多屬于加工貿易,設計、分銷等完全不掌握在中國手里,甚至連板型工藝標準也未掌握。
中國的貿易
不妨先審視當前中國參與國際價值鏈的現狀。
落后的中國外貿形態
2008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高達2561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貿易年增長17.8%,產生的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95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3%。然而,其地位卻并不與其規模相稱。因為這主要是基于廉價的競爭力,而這一競爭力的來源是本國的龐大工業規模。
另一方面,也正因為諸如中國這樣的流通產業不發達的制造業國家大量存在,于是就產生了另兩個現象與力量:一個是大買家直接到制造國設立采購中心,另一個則是中間商的貿易撮合。回到馬克思的觀點,如果本國的流通產業發達,這兩股力量其實都是可以被取代的。
關于第二方面,由于存在許多落伍的觀念,所以我有必要在此著重分析。
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觀念是有些人認為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采購中心其實帶來了許多衍生效應,如提供就業、國際商務知識、直接需求信息、管理模式……但其實這些本就是我們自己的流通企業需要做到的。所以,并非國際大買家帶來了這些效應,而是本國流通企業沒有掌握這些能力。而本國流通企業如果實現對這些國際流通知識的掌握甚至意味著更集約化、更低廉成本的效應。
其次是關于中間商。許多人以為中間商只是一個利益的傾占者,是可惡的純商人。然而,今天的中間商早已不再是這種形象。馬克思早已論證過了,流通企業在資金、人才、專業性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優勢。其次,今天的中間商已經是一個供應鏈的管理者,幫助或者說代替了生產商的流通工作,并實現了流通增值效應。
出口貿易的四種模式
臺灣模式:我將之稱為一種全民皆兵式的外貿導向模型。其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但主要是基于臺灣本地市場非常小,不得不嚴重依賴于出口。而這種依賴性導致許多中小企業也迅速學習融入國際商務,實現了融設計開發、制造、出口貿易的ODM服務模式,在國際貿易對接中長袖善舞、游刃有余。類似國家還有同樣發達的韓國等(但韓國企業規模相對較大),甚至意大利也很相似。
日本模式:大型商社主導的外貿體系。日本大多產業的制造業外移,商社開始在發展中國家以各種形式(下OEM訂單、組建合資/獨資工廠、戰略合作、收購等)采購,然后再出口。伊藤忠是一個典型。這主要是基于日本大型商社的傳統。
香港模式:香港沒有制造業,卻存在大量的轉口貿易(參見下表)。而在這種轉口貿易機制的常年培育下、以及供應基地(主要是中國大陸)成熟而自行操作的壓力下,香港的轉口貿易商悄然實現了轉變成為全球產業資源配置者與先進供應鏈管理者。典范無疑首推利豐洋行。
美國模式這種一種全業務鏈模式。由于美國國情的現實性,美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全球最大市場。而金融業以及服務業的發達又導致了中間商的成長,于是又有了一大批成功的流通企業,其銷售包括本土市場與出口。這是一種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
十多年前,中國對日本模式很著迷。一度試圖組建中國的大型商社。1990年代后中國進一步加大放開進出口權,開始急切地試圖甩掉香港。然后在國際出口市場上又力圖趕超臺灣與韓國。現在,更大的苦惱是如何實現更好地進軍美國市場。那么,如何繼續發揚中國拿來主義、博采眾長的傳統,創造出自己的貿易模式?
中國的跨國采購
中國的跨國采購概念是上海率先多年提出的。但遺憾的是始終未能有根本性的提升。
以表面上最具集聚效應的上海世貿商城為例,看起來商城內聚集了一些大型采購商,如沃爾瑪上海采購中心、家樂福亞洲采購中心、TESCO中國采購中心、C&A采購部門“蒙迪歐”等,但是這些采購商只是單純地利用了商城的空間。該商城在理念與運營上可謂開上海先河,特別設立了買家開發部專門部門。然而,從這一部門名詞來看就是為了商城的某種特別目的而吸引買家來商城實施采購行為的。而商城提供的服務僅僅是場地。
供應商數據庫?哦,對于這些大買家來說數據庫里的供應商他們已經很熟悉了,他們自己的數據庫里就有了。于是,商城的采購增值服務內容始終體現不了價值,也就收不到錢(服務費)了。
這個商城的故事幾乎就代表著整個上海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港口機場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得很好之后,上海的故事就全部講完了嗎?如果這樣,那么,上海將永遠停留于現狀了。
同樣,以上海經貿部門設立的上海跨國采購中心為例――需要說明的是上海市為了推動某個產業或板塊的發展,總是以設立一個中心名義的組織形式進行直接運作。這個中心前幾年也設立在世貿商城,主要運作的項目就是起步于2004年的“上??鐕少徑灰讜保?006年起,這個展會已上升至商務部聯合主辦的層次,從而更名為“中國(上海)跨國采購交易會”了。然而,這個反其道而行之的采取采購商參展、供應商觀展對接的逆向操作的展會,據稱展商要靠政府部門直接拉攏(沃爾瑪等甚至依然不買賬)。而因為涵蓋所有產業門類而對接效果不太好。就連房東上海世貿商城也對其不以為然,不給他們免租金政策了。于是去年,這個中心有了一個更大的動作,那就是在普陀區建大樓與展館。聲稱要建立一個常年展示與短期展示相結合、提供寫字樓等各類商業服務的中心。
這顯然又是老掉牙的故事。過去上海各個區就總是在提自己的區內建了多少樓宇,來顯示自己的形象與發展。為什么一旦做什么事情首先就是蓋樓呢?如果一定要蓋樓,那么,樓的使用功能與商務模型是否經過了檢驗、論證、可行性分析?上海的樓宇經濟因為在短時間內的快速發展而顯得規劃不足,住宅、商務、零售、公共等功能相互擠壓,以致越到后來想重新規劃就越沒有騰挪空間。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是前任上海市經委主任黃奇帆(現任重慶市常務副市長)2000年前后欲模仿紐約建上海時裝中心,本想選擇淮海東路方圓一公里的范圍,但范圍內的所有樓宇都各有業主、難以協調了。
可是這些問題即便有人去想也不可能想得太深入。因為蓋樓首先就為自己的部門帶來了固定資產、租金收益等利益。于是又回到了一個陳舊話題“部門利益”糾葛。
近年來,世貿商城顯然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史無前例地伸出了試探性的手,介入商務鏈中,而不再只是純粹為一個隔岸觀火的平臺運營商。在具體形式上,考慮到自身資源與人才的匱乏、業務的不熟悉等不足,尋求與商務上下游的力量組合,以參股形式去介入。其效果有待觀察。但至少還是有些積極意義的。
中國如何走向“中心”
既然“中心一外圍”理論如此深刻地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與落后國家的困境,那么,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也就面臨著同樣的課題;如何從外圍走向中心?
他山之石
美國向來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消化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出口貿易商品。然而。在我看來,政治警惕性導致了美國不可能放松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與軍工產業等優勢產業的出口、從而換取對中國的更大制成品進口。其貿易模式所需的發展積淀與環境要素均不具備。而從產業出發,日韓與臺灣的先進制造業自然是中國學習的對象。但是,其先進制造業與先進貿易模式的系統優勢中國顯然一時無法取代。
回到貿易市場,中國或許更需要的是香港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再結合臺灣與韓國在先進制造業上的經驗,加上類似于美國這樣的龐大國內市場為依托,還是有可能創造出中國獨有的貿易模式。
中國路徑
事實上,經過上述的繁重分析,有些結論已經相對比較清晰了。
讓我試著描述可能的中國路徑。
第一步就是要實現在本土交易,即力爭全世界的服裝生意盡可能地都到中國來交易,擴大貿易量,促進就業與利稅增長;
第二步從發揮自身產能優勢出發,逐步構建起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模型,提高貿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步通過實力的壯大與投資的輸出,實現全球資源配置,即根據市場與貿易的導向,將技術研發、生產等功能在全球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像今天的利豐集團一樣在美國等主流國家實施收購品牌等更高層次商業行為。
那么,首先實現本土交易的途徑有哪些呢?(1)大力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2)推動國內流通業的改革與進步,提高商業價值;(3)吸引外來投資實現國內外貿易,實現貿易總量的繼續增長(4)在遵循并尋求WTO自由貿易精神及其法則的基礎上,繼續探索雙邊與多邊合作,構建更多自由貿易區,為貿易增長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5)穩步“走出去”,在發展中國家及落后國家建立生產營銷網絡,擴大產業內貿易的規模經濟,并通過第三國規避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
主體成長
我們已不覺中接受了今天美國人制定全球化游戲規則的現實。
但是,這樣的局面建立在廣大貿易企業自身實力增長與素質提升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錘煉那些習慣了低層次加工貿易的行為與求簡思想,真正進入現代分銷體系中。很多人一開始并不理解為何要倡導內外貿一體化。
事實上,如果在國內都無法實現運營素質的提高,又怎能真正走出去呢?
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貿易主體、即各個貿易企業的成長。
第一,我們要培育出采購型的零售百貨企業,改變過去那種純粹招商、而不承擔商業風險(或只承擔低商業風險)的現狀。
第二,我們要培育更多的現代流通企業,創造其他行業(比如我們的時尚產業)的“國美蘇寧”,帶來貿易額的增長與商業價值鏈的合理配置。
第三,我們同時也的確尚需要發展起自己的強大品牌,讓品牌走出去,推動國際分銷貿易。
那么,我們就并不僅僅通過自我發展品牌的力量進行分銷,而更要運用現代商業手段進行控制與主導,包括技術、資本、供應鏈管理等工具。并在這場真正的商業正面較量中培育出自己的跨國公司,也實現更具主導作用的公司內貿易。因為,中國的出路真正在于構建起以自我為主導的國際商業價值鏈。
這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弄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43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