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全球化產業變遷、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進行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是擺在教育面前的一大課題。極目四望,當中國大地上發生著翻天覆地變革的時候,教育何以繼續高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鐵律?陶行知曾說過:“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蓖ㄟ^考試內容、評價體系與選才方式的變革,倒逼教育過程的變革,從而解決教育更加公平的問題,是時代的選擇,也是必然的趨勢。
2008年,山西高中開啟了以“學習的變革”為核心、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發展的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其中,太原市尖草坪一中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標,以“自主”為基本出發點,以“信息技術的融合”為手段,進行“學習方式變革”的整體設計,探索A=F(q,s,t)關系式的教育實踐。
我們認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關系式A=F(q,s,t)來表示。因變量A代表德才兼備的學生的學習能力(learning ability),F是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基礎映射與法則,變量q代表學生個體基礎與素質(student quali原ty),變量s代表學習方式(learning style),變量t代表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融合程度。植根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上,在變量q基本發展穩定的情況下,合理發揮s與t的作用而使A達到最優,是我們在過去十年中的持續探索與實踐。
一、A=F(q,s,t)之“s”———變革學習方式的實踐探索
(一)課程建設———構建“生態立交橋”,探索實踐“s”的成長平臺
基于“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每一個學生的多元選擇鋪路”的辦學宗旨,定位課程之價值引領、思維啟迪、能力培養、品格塑造之核心,本著國家課程校本化落實、校本課程特色化開發的原則,構建了具有尖草坪一中特色的“基礎廣博、多層拓展、多元開放、自主選擇”的“生態立交橋”課程。新課程實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進一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課程學習中,逐步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如何用”,更加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更加強調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注重讓學生學會自我分析與判斷、自我選擇與負責,實現全面發展、揚長發展、主動發展。通過“生態立交橋”課程建設,為A=F(q,s,t)之“s”學習方式的變革搭建平臺。
?。ǘ┲貥嬚n堂———變革學習方式,探索實踐“s”的最優路徑
2011年9月,基于新課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和由“學知識”到“做事情”學習理念的轉變,尖草坪一中打破原來的課堂結構,構建了適應新課程理念的“1+1”問題解決塔式課堂模式?!?+1”課堂的第一個“1”是自主課,第二個“1”是展示課。該模式以小組建設為保障,以解決問題為導引,以自主學習為前提,以展示學習為突破口,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學習目標完成后的學習報告為成果,從而構建一種基于問題解決的生態鏈課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生命質量。
?。ㄈW生自治———創新管理機制,探索實踐“s”的成長場域
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現著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思想。新課堂建立了全新的學習組織———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出現為學生帶來了全新的成長契機,包括參加組織活動、制定組織規則、作出選擇和決策、擔當責任、體驗團隊榮譽等等。既然能自主學習,自然也能自主治理。2012年以來,學校通過“學生自治”管理機制創新,不斷實現學生自主成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課內自主做事情式學習到課外自主管理的活動,全部由學生去設計、組織、落實,讓自治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讓學生自主管理成為學校管理特色。
在自主管理與自治運行的過程中,學生獲得民主、平等,被尊重、被信任的滿足感,進而有了一種主動做事、承擔責任的意識。同時,學生在自主管理的過程中,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素質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從習慣性他律走向自信、自覺、自為的自律。
二、A=F(q,s,t)之“t”———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實踐與探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將信息技術和教育的關系概括為:“一個中心: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兩個基本點:堅持應用驅動、機制創新;四個重構:重構教學模式、重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模式、重構教育服務模式、重構教學治理模式?!?
我校從2013年8月開始,進行了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深度變革學習方式的一系列實踐與探索,構建了體系相對完備的網絡學習平臺———“未來校園”。平臺中“資源區”“互動區”“評價區”“小組建設區”“學生個人空間區”等區域既相對獨立又彼此滲透。平臺與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為核心的“1+1”問題解決塔式課堂深度融合,實現了“資源立體化、課堂高效化、診斷精準化、評價數據化、學習無界化、課程項目化”。技術再造學習,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再一次深度變革。
三、A=F(q,s,t)之“q”———個人基礎與素質(自我認知、調控、規劃、發展)
在這個關系式中,“q”表示學生個體基礎與素質(student quality)。個體基礎與素質是指通過環境影響和學習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也稱為素養。個體基礎與素質中,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調整、自我規劃是終身發展的內驅力。
在高中階段開展生涯規劃是高中生生涯素養培養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等多份文件對高中開展生涯教育提出明確要求。生涯規劃正逐漸成為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涯素養是高中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是實現“q”的重要手段。高中階段是生涯規劃的輸入階段,是職業生涯的準備階段,新高考推動的生涯規劃使學生能真正實現符合個人性格和興趣的專業成長,為將來就業提供有效積累,實現國家對于多樣化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校目前雖然處于生涯規劃的探索和初步實施階段,但是對于生涯規劃的目標和實施策略都有自己的思考,主要包括目標確定、團隊構建、方式實施、資源庫建設四個方面。
1.生涯教育內容目標:自我認知、環境認知、對接認知。其中,高一階段進行自我認知、目標確定,高二階段進行自我發現、自我完善,高三階段則是自我超越、對接整合的階段。
2.生涯教育團隊分層構建:決策者由校級領導擔任,管理者由德育主任、政教主任、中心主任等擔任,實施者包括生涯指導教師、班主任、心理教師、學科教師等。
3.生涯教育方式實施:搭建一系列平臺,包括數據平臺(測評、報告、專業、職業)、課程平臺(學科教學滲透課程、生涯班會課程、心理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家庭教育課程)、咨詢輔導平臺(生涯測評、價值澄清、個體咨詢、個性化生涯發展規劃)等。
4.生涯資源庫建設:建設了課程資源庫(微課開發、訪談錄制、活動開發)和社會資源庫(人員支持、企業/單位支持、高校支持)。
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知、環境認知、選擇認知及發展認知。結合我?!?+1”問題解決塔式課堂,我們思考了關于選課走班的操作模式———以目標定位為起點、三力小組為動車,自主實現自治。一個行政班集體+班級內三力小組,即學習小組、科研小組和行政小組。各學習小組成員選課走班情況相同,打造團隊作戰的自治力、凝聚力、競爭力??蒲行〗M由班內各學習小組中同一學科的學科組長組成,分學科研究學習;行政小組由班委和學習小組行政組長組成,負責班級常規事務、綜合素質評價等。
四、A=F(q,s,t)之“F”———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基礎映射與法則
?。ㄒ唬〧是A(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實施的土壤
F是q(個人基礎與素質)積累的基礎,是學生核心素養之通用素養中高階認知(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與問題解決、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根源,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之源泉。
學生不僅要學會科學知識,更應該學習做人的智慧。對此,中國古代圣賢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人不知而不慍”“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和而共生”“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等。中國傳統文化滋生人文底蘊,人文底蘊是促使一個人長久、健康發展的精神動力,是個人素質提升和學習能力培養的沃土。
F是s(變革學習方式)的一把標尺。我?!?+1”問題解決塔式課堂是建立在中國文化智慧之上的,是適應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規律的教育模式。尖草坪一中的課堂上展現的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集思廣益、見賢思齊、海納百川的思維高度,是“與人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處世之道。
?。ǘ〧是A(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實施的規則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滋養著每一個教育環節,而且還是教育實施的規則所在。《尚書·大禹謨》中談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教育中,我們感悟著每個環節的“中道”。
我們重視學生的自我認知,更重視學生的潛力和變化,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不偏激于追求一個診斷和一個方案;我們重視學習方式的變革,但又不局限于模式當中,有模式但不固化,追求課堂變革的執中之道;我們使用信息化手段,但不依賴于它,追求平衡信息技術和課堂展示、引導及實踐等其他學習方式之間的恰當的尺度。教育執中之道就是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目標,不迷失自己。
五、A=F(q,s,t)之“A”———實現學習能力提升、發展回歸自主、底蘊文化深厚、德才兼備的目標
“A”表示德才兼備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中華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的基礎上,每一個學生通過“q”個人素養的提升,促使學習能力提升,實現自我求知、自我規劃、自我發展。通過“s”學習方式變革,鍛煉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提升學生傾聽的能力,練就分析、批判的思維和海納百川的格局。通過“t”信息技術融合,提升學習效率。在智慧文化的土壤上,融合q、s、t,培養學生成為有責任擔當、文化底蘊深厚、個性鮮明、創造力強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孔子曾對其弟子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蔽覀冊赣兄粮叩慕逃非?,在教育中滲透中國人的德行和智慧,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ㄗ髡呦堤屑獠萜阂恢行iL)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