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和文化內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人們對其所生活環境更加強調物質以外的功能,以滿足日益提高的審美情趣。設計經歷了形式追 隨功能的洗禮之后,張揚個性化基調的時代宣布到來。人們開始成為了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的需要重視的首要對象,主觀性色彩越發凸顯時代特征。結合形態語義理論,運用環境藝術設計手法,進而去還原和重現設計者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
  【關鍵詞】心理學現代設計 主觀性 設計理念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技術創新和技術突破變得愈發困難,市場已經從產量的競爭讓位給了想象力的競爭,說服力不盡在于功能的本身,更在于物品或是場所給消費者帶來的某種概念上的認同,由此上位于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詞。環境藝術設計越發的融入了設計者的主觀性意念和獨創性新奇。
   一、認知心理學與現代設計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于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在這個系統模式中,記憶系統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記憶是原先的刺激不復存在時所保持的有關刺激、事件、意象、觀念等信息的心理機能,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在記憶系統回憶和再認的過程中,存在對于先前的信息和經驗重組和創新。因而,這個過程對在設計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對設計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視覺形態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的運用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設計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樣,觀者欣賞設計作品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了解認知過程的發生,不管是對于創作還是審美欣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記憶系統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經驗,是促使我們運用文化進行設計的原因。我們所處社會的文化語境充分的激活了記憶系統中的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思維,我們將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進行重組和重建,使我們設計出來的作品既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現代感,還能符合國人的審美心理。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追求
  環境藝術設計獨特意義在于對非物質功能的追求。人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追求更高的品味成為了必然。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說:“食必長飽,然后求美;衣必長暖,然后求麗;居必長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
  環境藝術設計應該擺脫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據人們的愛好而追求更多的品質。隨著人類文化與社會生產力的相應演進,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逐漸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應當擺脫原有單一的由消費者被動接受的模式,滿足人們跟多的精神功能與社會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載更多的內容,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形態語義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點。
  人們更樂于由設計者為他們提供一種被賦予了主觀性內涵的設計成果。環境藝術設計要求人們在對其進行感知和認知的時候,能夠解讀并參與到其中的理念。
  三、環境藝術設計主觀性的訴求
  環境藝術設計通常透過設計成果的形態在我們生活周圍傳遞著某種語境。形態不單單讓我們辨明事物的本質和功能,更能傳達設計者本人所要訴說的文化內涵。
  形態語義所要表達的內涵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為強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與文化的局限性,傳達被人類所共知的信息。形態本身就是信息傳達的媒介,蘊含了設計者對世界或事物的認知、經驗;加上文化的積淀,情緒的變化,使設計帶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聯想性,是建立在設計者本人對環境的了解和認知上的。設計者賦予環境藝術設計的形式因素一旦為觀眾解讀后,觀眾可以憑借自己認知的經驗辨明眼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成果,進而激發主動意識將其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
  形態除了讓觀眾去了解辨明一個物體以外,還能引導觀眾聯想并探索形態元素或因素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聰明的設計者不會客觀的對這一領域進行限定,它會留給人們大量的思維空間去自我聯想、自我創造、自我修飾。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是基于人們以前對該事物的認知和經驗各不一樣。設計者的思想在人們的大腦中能夠部分的被還原,此時設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形態語義并沒有用明確的文字去告訴人們這到底包含了什么樣的內涵,它只是象征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義。
   四、環境藝術設計理念的再現
   環境藝術設計在創造賞心悅目的形態的同時,設計者創造的形態表情應該與人們的心理產生某種知覺上的共鳴,在高出人們理解能力的時候,應該接受人們心理的預期值。不能讓使人們見到設計形態時,設計者所表達的與人們所理解的落差太大,這樣的設計往往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環境藝術設計形態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將設計的內在功能體現在人們感知體系中的。形態不能也不可能脫離于功能而獨立于形式變化之外的。它不單單是功能被動的外在表現,更是積極地引導人們有知覺的去主動體驗和把握形態本身的內在性能。設計者有意識的強調形態的形式因素和表現力,并與人們的知覺印象相吻合,已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設計者所力圖表現的情感和訴求隱喻在形態的某些元素之中,并在觀眾解讀還原的過程中能夠再現或者部分還原設計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眾的自己的思維還原過程中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做出不同的判斷與理解,故而其結果必然會有所不同。
   例如奧運景觀設計為例。這次北京奧運景觀的藝術設計,遵循“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的宗旨,展現了人們對生命的真情關愛、對和諧世界的心靈企盼、對自然的摯愛情懷。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理念,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精神核心呈現出來。在奧運雕塑的作品展中,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家以多種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表達著他們對奧運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戰的、可愛的、情趣的,激情的,或傳統或前衛,寫實,抽象,盡顯了藝術家的個性,同時,也在與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們在這種交流、欣賞、品味中構建著公共的人文精神。
   總之,從設計史上看,公共藝術的最早發端應追溯到古希臘雅典城所出現的陽光廣場,使得藝術有了開放性、民主性和參與性的特征。后來環境藝術誕生在二戰之后,伴隨著美國對城市的重新規劃與治理,一些藝術家開始把藝術創作的場地從美術館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以雕塑為主要代表的室外藝術大量出現。20世紀60年代由政府倡議、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實行的“環境藝術計劃”直接贊助環境藝術則把這種藝術活動推向高潮。
   所以,環境的變化,公眾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環境的發展必然引發對文化的訴求,喚醒人們對藝術化的回歸,即人文。環境藝術開始走向更廣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環境藝術則代表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的一種新的取向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單煒.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建設與研究發展[J].藝術教育,2005.
   [2]顧衛新.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探討[J].文教資料,2006.
   [3]韓巍.形態[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龔鐵.藝術設計的造型與構成[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6129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