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家灣大橋3#~8#墩樁基溶洞不良施工方案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依據龐家灣大橋樁基成功的施工經驗,初步探討樁基不良地質情況下的處治方案
關鍵詞:不良地質樁基溶洞施工方案
前言
龐家灣大橋屬湖北隨岳高速公路上的一座大橋,位于隨州市曾都區三里崗鎮周店村境內,設計中心里程樁號為K33+349,大橋全長307米,設計橋面凈寬2×11.50米,橋墩最大高度36.4米,上部結構為30M預應力先簡支后連續T梁,基礎為樁基礎。
1、地質概況
根據地勘資料及補充的逐樁地質鉆探資料顯示,橋墩區地層巖性為中生界白堊系上統公安寨組(K2g)礫巖及泥質粉砂巖,上部分布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al+pl)及殘坡積層(Qel+dl),覆蓋層厚度一般在5.70~13.70m,下部巖層溶蝕洞穴發育,形態主要為溶洞、溶隙,揭露的垂直高度一般在0.20~5.60m,最大揭露高度達10.70m,溶蝕洞穴內多數被充填或半充填,少數為空洞,充填物一般為粘性土和巖石碎屑(中粗砂、角礫、碎石)混亞粘土,亞粘土狀態從流塑到硬塑狀均有,巖石碎屑混亞粘土多呈松散狀。
2、溶洞、溶隙發育狀況
根據武漢地質工程勘察院提供的逐樁詳勘地質鉆探資料,在地質鉆孔中出現嚴重漏水、卡鉆、掉鉆、埋鉆現象,說明溶蝕洞穴(或溶隙)發育,多數為獨立的溶洞,但5#墩在81.01~81.39m部位溶蝕洞穴規模較大,有貫穿的可能性,在現場鉆孔樁施工過程中出現地面塌陷也證明了這一點。地質資料顯示:5#墩部分樁位溶洞呈糖葫蘆串形式,一根樁位上有十幾個大小不等的溶洞, 3#-8#墩樁位處大大小小溶洞多達70多個,地質資料揭露的最大溶洞垂直高度達10.7m,溶洞內充填軟~流塑狀粘性土及碎石、角礫且地質鉆孔進尺很快;通過地質災害評估,此地質災害為中等,是很奇特的地質形態,既有巖溶的規律性又有它的特殊性,既有灰巖還有礫巖,溶洞為鈣質充填。
3、工程地質橫剖面圖
4、基礎方案比選
因溶洞發育,常規的樁基施工對溶洞的處治存在較大的難度,故基礎可選用擴大基礎和樁基礎兩種型式。
⑴擴大基礎
因覆蓋層厚度一般在5.70~13.70m,且地下水位較高,而基礎須落在弱風化礫巖上,最小的地基承載力不小于[σ0]=1200KPa,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擴大基礎的開挖深度在12~18m左右,維持30M跨徑的T梁方案,擴大基礎是不可行的;加大跨徑到40m同樣無法避開溶洞群,若采用60~120M懸臂現澆掛籃施工,因墩柱最高達36.4m,擴大基礎太淺,抗傾覆性差,工程造價大,工期無法保證,基礎的施工同樣面臨諸多難題,考慮諸多因素,經設代、業主、施工等單位討論研究,否決擴大基礎施工方案,維持原設計的樁基礎方案。
⑵樁基礎
樁基是按摩擦樁設計,設計單位據地勘地質資料,因溶洞發育,原考慮進行加樁減樁長和采用工字型承臺方案,經驗算和優化方案,為確保工期,采取調整樁長,原樁長18m調整到20~45m,且保證樁底在溶洞頂有5m以上的持力層。
5、溶洞的處理方案
⑴靜壓化學灌漿法:當溶洞內有填充物填滿或有流沙的,以及溶洞為空洞或填充不滿且深度在3m以內的,在鉆孔樁施工前先進行預處理,采用靜壓化學灌漿法固結填充物和流沙,或填滿溶洞,當固結體達一定強度(20MPa)再進行鉆孔施工,對小溶槽、溶溝及裂隙,則在鉆孔時投放片石、碎石加粘土或投放袋裝水泥堵塞起護壁作用,保證泥漿不流失,穿過小巖溶區,壓漿孔的布設見圖1。
靜壓化學灌漿法特點:漿材可在幾十秒內瞬間凝固,可控制漿液灌注在一定范圍內不流失,材料利用率高且經濟,漿材的結實率為100%,即1m3的漿材可得1m3以上的結石體。
?、铺變蠕撟o筒法:當溶洞為空洞,且在3m以上的,采用套內鋼護筒法施工,即采用壁厚δ=10mm的內鋼護筒穿過溶洞的施工方案。
內鋼護筒的沉放方法:①根據地質鉆探資料反映出的溶洞規模和需要確定下護筒的節數,最小的內護筒直徑不得小于樁徑2.0m,一般為2.1m,上節內護筒直徑為2.25m,再上節護筒直徑為2.35m,以15cm間隙為一檔,當下2.35m護筒用2.45m鉆頭,下2.25m護筒用2.35m鉆頭,下2.10m護筒用2.20m的鉆頭,依此類推。②鋼護筒沉放利用GPS30鉆機,在鉆機鉆桿上附加加壓架,利用鉆桿、鉆頭的重量,使內護筒隨鉆頭而下沉穿過該溶洞不小于50cm(見圖2)。
內、外護筒及內護筒與溶洞底部空隙的處理:①在內護筒底部及頂部1m范圍內回填砂、碎石,中部回填中砂(見圖3)②用高壓噴射灌漿法對回填物進行灌漿處理,灌漿后內護筒上下兩端空隙被砂、碎石及漿液充填固結,待固結強度達到30MPa,其抗滲系數可達7-10m/s,灌漿處理后即可重新沖孔③在內護筒頂部底部100cm范圍也可回填小碎石拌制的混凝土封堵,同樣起到堵塞空隙的作用④對需處理的多層溶洞的樁基,采用灌漿法填充固結增加溶洞頂部、底部附近填充物的密度和強度,增加了內、外護筒間的膠合力。
⑶全鋼護筒跟進法:對樁位溶洞多、大的樁基(如5#-1)采取圖2的方法,保證內鋼護筒最小直徑不小于設計樁徑,鋼護筒分3~5節直接下到樁底標高。
6、樁基施工優化方案
經對地勘資料分析,結合上述溶洞的處治方案,各墩位樁基的施工方案:
?、湃斯ね诳讟叮?3#墩處于半山坡且樁長為17~20m,采用人工挖孔樁施工,挖孔中對溶洞的處治方案:澆筑低標號砼封堵再人工鑿除,保證了樁身的摩擦力。
⑵沖擊鉆鉆孔:由于地下水位較高, 4#~8#墩處于兩山之間的沖積溝,地勢較低,樁長最深達45m,人工挖孔施工無法完成;因樁位處溶洞發育,且弱風化礫巖膠結不完整,回旋鉆機鉆孔易導致偏孔、卡鉆難題,故采用沖擊鉆沖孔。
沖擊鉆孔施工步驟:
Ⅰ、鋼護筒的埋設:人工埋設長1.8m,直徑φ為2.40m(設計樁徑為φ2.0m),厚δ為10mm鋼護筒,再用直徑為2.35m的鉆頭沖孔穿過覆蓋層嵌巖50cm以上,吊車配合下直徑為2.20m且內鋼護筒穿過覆蓋層,內鋼護筒居中就位,換2.10m的鉆頭繼續沖孔。
?、颉_孔:沖孔過程中,對溶洞垂直高度小于1m的,采取加片石和粘土造漿對溶洞處進行封堵(如4#-4、5#-3、6#墩、7#墩、8#墩樁基),泥漿相對密度不小于1.40,粘度不小于25,亦可摻入0.05~0.01%的膨潤土造漿,對反復掉漿在采用粘土造漿時,可適量加入水泥增加泥漿的稠度;對溶洞垂直高度大于1m以上且在此處反復多次掉漿,則下導管澆注低標號混凝土封堵,待24小時以后再重新沖孔(如4#-2、4#-3、5#-1、5#-2、5#-4樁基)。
?、蟆⒖ㄣ@的預防措施:因大部分溶洞為半填充或無填充狀態,為防卡鉆,在接近溶洞處必須先加片石,采取小沖程進尺,在進入溶洞后同樣加片石粘土進尺,直至完全穿過該溶洞。
結 束 語:
龐家灣大橋樁基不良地質成功的處治經驗:優化后的施工方案,取消了沉拔錘下鋼護筒方案,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難度,加快了施工進度,縮短了工期;取消全鋼護筒跟進方案,采取在大溶洞處澆注混凝土封堵措施,保證了摩擦樁樁身的摩擦力損失最小,確保了樁基的質量;因溶洞群存在貫穿的現象,且需采取壓漿的樁基共有24根,壓漿的工程量大,成本加大,因此取消了靜壓化學灌漿法方案。經優化后的施工方案縮短工期三個月以上,節約直接成本上百萬元,優化后的施工方案,為溶洞發育的基礎處治積累了成功的經驗,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注:文章中所涉及的公式和圖表請用PDF格式打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92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