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企業財務風險及應對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梁虹
【摘要】財務風險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企業必須充分了解財務風險的表現、成因,防范和應對各種財務風險,確保企業科學健康發展。
【關鍵詞】財務風險;財務管理;風險防范
當今社會,風險無處不在,風險管理已發展成為一門學問,一門藝術,風險行業有兩句名言:第一句是“從事經濟的人都時刻面臨著風險”;第二句是“風險可能就發生在春風得意時”。只要是一個從事與經濟活動相關的人或機構,無論站在債權人、投資人、管理者或合作伙伴的任意角度,都要隨時與企業的財務風險打交道。2002年連續發生的“安然”、“世界通訊”等財務欺詐事件,和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的國美內斗事件,都為廣大管理者敲響了警鐘。財務風險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定義
風險簡言之就是事件的未來不確定性。企業主要面臨兩種風險:一是經營風險;二是財務風險。企業失敗會使風險顯化,并表現為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的主要表現有:償債風險:不能按期收回負債款并取得預期收益,而面臨無力償還債務或另行籌資的風險。其結果不僅導致資金緊張,也會影響公司信譽程度,還可能因資金鏈條斷裂,不能支付而遭受滅頂之災。利率變動風險:由于負債受通貨膨脹等的影響,貸款利率增長時,導致公司資金成本增加,企業支付利息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降低了銀行貸款的能力,抵減了預期收益。嚴重的財務風險將導致企業產生大量的資產流出。資本經營風險:如在證券市場交易股票、債券、期貨等行為,在非證券市場,進行股權投資、收購、兼合并、重組等資本運營,對外發行股票、債券等融資行為,對公司或個人進行信用擔?;虻盅簱Rl或有負債的大額產生。企業賒銷信用風險:企業大規模賒銷貨物或提供勞務累積了巨大的信用交易風險,賬款拖欠現象嚴重,客戶破產風險存在,應收帳款中的壞帳大幅度上升,信用成本率高,企業利潤被嚴重吞噬,潛在虧損增大,甚而被拖垮。收益分配風險: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給企業的后續經營和管理帶來的不利影響。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兩方面。如果利潤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當水平,就可能影響企業股票價值,由此形成了企業收益分配上的風險。
二、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治理結構不合理。目前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的問題有:股東會不能發揮應有作用,關鍵人具有幾乎無所不管的控制權,監事會的功能非常有限,債權人對公司實施的監控作用較小,公司的市場價值與治理質量缺乏相關性等,安然公司的破產就凸顯了美國公司治理模式存在諸如治理結構中股東監督蒼白,外部市場體系對董事的監管脆弱及滯后等缺陷。(2)資本結構不合理。目前企業資本結構的不合理現象比較嚴重,這不利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股權融資比例過高。股權融資就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取得的資本,這種融資方式資金成本較低,但由于其不在稅前列支費用,進而就起不到“財務杠桿”的作用,況且目前我國很多公司經過股份制改造后成為了上市公司,在股改時設置了“大小非解禁”的時間表,使一些法人股在股市低迷時通過減持套現,更加增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預見性和風險控制意識,風險評估體系不完善。目前企業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和主觀決策現象,缺乏科學性和預見性,決策失誤經常發生。不少財務管理人員及企業經營者對財務風險缺乏足夠認識,風險防范意識不強,不能從根本上把握風險的本質,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由于風險意識淡薄,大部分企業還未建立財務風險評估、預測、預警、防范和控制系統。(4)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或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失效。目前公司內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有:風險意識較弱,大部分公司風險評估機制缺失,大多數公司沒有進行過完整的或完全沒有進行過風險評估。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待加強。缺乏內部控制信息系統。內控制度執行不力,執行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缺乏硬性的監督檢查機制要求,沒有與考核機制相關聯,由此,管理松弛的情況逐漸暴露,鄭州亞細亞商場悄然關門,內部控制缺陷就是主要原因之一。(5)企業內部管理不善、財務關系混亂。企業內部管理不善及財務關系混亂也是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重要原因。首先,企業資金結構不合理,資產負債比率過高,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由此產生財務風險。其次,企業存貨庫存結構不合理,存貨周轉率不高,存貨所占比重相對較大,占用了企業大量資金,又要支付大量保管費用,導致費用上升,利潤下降。對長期庫存,企業還要承擔市價下跌所產生的存貨跌價損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損失,由此產生財務風險。再次,缺乏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企業的內部預算、投資核算、材料驗收入庫、存貨盤庫、會計內部監督制度等基本的財務管理制度殘缺不全或徒有虛名或陳舊過時,不能對經營活動中新發生的業務起到指導作用,造成實際執行中的困難,形成財務風險。最后,企業內部關系混亂。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集團企業母子公司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6)企業盲目賒銷,面臨較大信用風險。據統計我國企業應收帳款平均回款期為90.3天,遠遠高于國際上發達國家45天的水平,更嚴重的是應收帳款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過大,平均在40%~50%之間。一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只重視市場和銷售,只看中市場增長率、客戶數量,不重視客戶質量和風險防范。二是大多數行業的企業客戶多為中小企業,客戶的信用風險相對較低,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大量中小企業的資金鏈就變得十分脆弱,很容易發生拖欠甚至倒閉破產。三是有些客戶由于維持信用交易、獲得銀行信貸額度、管理者逃避經營責任等多重原因而對自身公開信息和財務數據進行粉飾,掩蓋了真實信息。四是一些企業缺乏系統的風險監控程序,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欠缺,因此還不能有效地識別客戶的信用風險。五是風險管理人才不足,具備專業信用管理知識和技能的人員不多。
三、如何警惕和提前預測企業財務風險
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財務風險預警分析指標體系非常必要。預警機制是指企業在財務風險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預警職能體系,是降低財務風險的關鍵所在。企業要建立實時、全面、動態的財務預警系統,包括以現金流量預算為主的短期財務預警系統和以價值觀念為基礎的盈利能力、長期償還能力、營運能力、發展潛力等為主要指標的長期財務預警系統。財務預警系統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財務人員不應只是提供財務數據和信息支持者的角色,而應該時刻關注和分析企業的財務風險,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其他相關的財務資料為依據,利用財會、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理論,采用比例分析、數學模型等方法,對財務管理實施全過程監控,一旦發現某種異常征兆及時應對,以避免和減少風險損失。例如,運用經營凈現金與全部負債之比的指標能夠綜合反映企業的償債風險狀況,現金比率在40%~80%之間,表明經營穩定、資金運轉良好,現金比率在100%以上,說明雖然沒有償債風險,但降低了獲利能力?,F金比率在20%以下,表明資金緊張,有可能現金周轉極度困難,償債風險巨大。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得出償債風險的預警信號是現金比率低于30%時,企業償債風險將加大,企業管理者應引起高度重視。
四、如何防范和應對財務風險
1.控制負債比例,防范籌融資風險?;I資活動是企業資金流轉的起點,過度舉債是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來源。受市場環境變化、銀行貸款利率的提高、資金運用不當等因素的影響,將會導致企業籌資成本加大、所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而產生企業籌資方面的風險?;I資風險的防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做好周密的財務分析和市場調研,避免經營和投資決策失誤。(2)適度舉債,確定合理的負債額度或比率,實現資本結構的優化,使綜合資金成本達到最低。(3)防范因“應付賬款”過大,交易惡化,給企業帶來的訴訟風險。
2.正確地進行投資決策,控制投資風險。企業需要正確地進行工程項目、證券投資、對外投資決策,防止發生投資虧損、現金流量出現負數、資產減值和資金沉淀的情況。完善投資時的風險評估體系,在投資前進行科學的論證,充分了解所投的項目,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風險模型測試,同其他類似項目進行對比研究,合理的進行投資組合,既要敢于進行風險投資,以獲取超額利潤,又要克服盲目樂觀和冒險主義,盡可能回避風險,控制風險,分散風險和適度的接受風險。
3.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減少信用損失,控制資金回收風險。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對客戶進行長期和連續性地動態跟蹤,并注重評估客戶的財務狀況和資信狀況的變動,謹慎簽訂合同,定期分析賬齡,緊密跟蹤應收賬款的還款情況,合理制定收款政策,控制風險,減少壞賬損失。找到信用風險產生的關鍵業務環節:(1)識別信用良好的客戶。(2)確定信用條件。(3)簽約,獲得債務保障。(4)貨款跟蹤,加強監控。(5)積極催收早期拖欠的貨款,這是企業最好的催收機會。(6)發生長期拖欠,應作危機處理,采取積極、有效的追討手段。
4.加強內控制度建設,構建健全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機制。內控環境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動力,在財務管理過程中,要構建起完善的財務風險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機制,首先要對企業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全面梳理,認真分析目前的生產經營活動都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以及這些工作流程中都存在怎樣的風險,這些風險對實現企業目標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針對這些風險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現有的規章制度是否涵蓋了規避該業務流程所有風險的控制措施。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內部財務控制制度進行補充和完善,即查漏補缺,事后企業應及時總結風險管理的經驗,對于已發生的風險,要建立風險檔案,總結風險管理的經驗教訓,避免同類風險繼續發生。
5.強化培訓,實行全員風險管理。內部財務控制與企業的任何一個組織和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有關系,要始終貫徹全程全員風險管理的理念,把風險控制貫穿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使得業務環節的每一個員工都在評估和排除風險,使企業各層管理者和企業共同承擔風險責任,做到責、權、利三位一體。同時,對企業的全體員工進行風險意識教育和相關法律知識培訓,促進“要我防范”向“我要防范”轉變,以提高防范財務風險的應對能力,發揮團隊防范效應。
總之,財務風險客觀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企業要做到的是經營與風險共存,在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從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蒲小雷.《必須警惕企業的財務風險,并應提前預測》.中國經濟網.2011(5)
[2]王保林.《現代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7)
[3]高延芹.《淺析企業財務風險及其控制》.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4]王家斌.《談如何防范企業財務風險》.財會研究.2005: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08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