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區域貿易隱含碳排放視角的江蘇省碳排放實證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省際間頻繁的貿易往來,使得部分地區可能通過區域貿易將碳排放轉移至其他地區,不利于我國碳減排目標的實現,本文以江蘇省作為研究主體,運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計算了江蘇省各部門的隱含碳排放情況以及主要的轉移區域,研究發現江蘇省屬于隱含碳排放凈流入區域,重工業部門產生的隱含碳排放比重較大,江蘇省產業結構轉型面臨著較大壓力。
  關鍵詞: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省際貿易;隱含碳排放;碳轉移
  2015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并適用于各方的”全球減排新協議,我國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根據《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2013》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經濟大國,我國對全球碳減排負有重要責任。我國省際間貿易往來頻繁,區域間碳排放轉移正日益加劇,隨著省際貿易而產生的隱含碳排放也需要合理的估算,江蘇省作為我國經濟大省,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應該為我國的減排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對省際之間隱含碳排放的準確測度也是江蘇省承擔相應碳減排責任的重要依據。
  目前,國內外關于隱含碳排放的研究多集中于國際貿易視角,對于省際貿易隱含碳排放的研究較少,本文針對江蘇省的區域貿易間的隱含碳排放,運用比較成熟的多區域投入產出法(MRIO)測算其排放情況,明確江蘇省不同產業部門產生的隱含碳的情況以及省際間隱含碳排放轉移的路徑,并提出相關意見建議,助力于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全國碳減排的目標。
  一、模型構建
  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是在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僅能刻畫不同省份的產業關聯和貿易聯系,還能反映環境的溢出反饋效應,其基本模型為:
  二、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2010年區域間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劉衛東等,2014)為基礎,該表包括我國30個省份30個產業部門間貿易流量,并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1)》得到2010年各省份各產業一次性能源終端消費數據。本文統計的主要能源種類為:原煤、焦炭、焦爐煤氣、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煉廠干氣和天然氣,將各省區間能源消耗量拆分到30個部門,得到各省區分部門的能源消費情況,基于IPCC提供的化石能源排放因子將各省區各部門的能源消耗量轉換為各部門的碳排放量,利用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的公式計算出相關數據。
  三、結果分析
  經計算所得顯示江蘇省為碳排放凈流入區域,整體凈流入碳排放約為16.97Mt C其中,調入和進口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為30.22Mt C,調出和出口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為17.30Mt C。輸入貿易中隱含碳排放較大的部門為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電力和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三個部分的排放量約占整體排放量的一半。輸出貿易中隱含碳排放量前三的部門與輸出貿易相同,最大的隱含碳排放部門仍是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前三部門隱含碳排放量占整體排放量八成以上。
  四、政策建議
  要在全國范圍內倡導低碳發展模式,只能通過區域分解減排責任、分區控制的方法實現整體減排目標。江蘇省受區域貿易間隱含碳轉移影響較大,未來江蘇應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綠色升級,提高能源效率,積極推廣低碳環保的消費方式,從多個方面減少碳排放。針對江蘇省如何明確減排權責,實現減排目標提出了若干建議,具體地:(1)基于不同省份之間的隱含碳轉移路徑,調整江蘇省區域發展得方向,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關系,走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2)隱含碳排放存在產業差異,不同產業的技術水平也對減排責任的界定起到重要影響,應當明確江蘇省不同產業的減排責任,以創新和節能產品研究為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SU B, THOMSON, E.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Normal and Processing) Exports andtheir Driving Forces, 2006-2012[J]. Energy Economics, 2016(59): 414-422.
  [2]肖雁飛,廖雙紅.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碳排放轉移空間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7( 1) : 120-126.
  [3]劉衛東,唐志鵬,陳杰.2010 年中國 30 省區市區域間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鄒  蓉(1992-),性別:女,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產業政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085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