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聯網+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創新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四年來,“互聯網+行業”的創新意識逐漸滲透到社會上每一個細胞,社會各領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里表現出歷史性的變革,與此同時,我國教育行業也引進了“互聯網+教育”的思維和技術,高等教育“互聯網+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成為專家、教師們研究的焦點。本文以《勞動合同法》課程為例,就基于“互聯網+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創新進行了以下幾點研究。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互聯網+;課堂教學;創新研究
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文字號為國發[2015]40號),倡導社會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高等院校作為培育社會人才和國家棟梁的重要場所,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的環節。傳統教學管理中既強調教學內容充實且專業,又要求教學過程合理與活躍,對于教師而言是難以平衡的兩件事。而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應當學會借力網絡技術、突破傳統思維、敢于挑戰和創新,才可探索出適應時代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模式,才更能滿足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更多需求。本文將以高職院校開設的《勞動合同法》課程為例,探索在“互聯網+教育”理念下適用于該課程課堂教學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一、“互聯網+教育”理念引領行業進入轉折點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現代,“互聯網+”理念催生行業新業態,對“互聯網+教育”開展科學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發展趨勢,在多變的背景里尋找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方法。在教育行業里,需要有教育管理者對“互聯網+”的重要性有充分了解、認識和融合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教育領域的全面優化發展。
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里,教師有效利用互聯網教學資源后能夠給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正面影響?;ヂ摼W教學資源,是指各類教育平臺、專業領域里的知名論壇、教育軟件、輔助教學管理軟件,甚至包含眾多自媒體里的小程序和小應用等。教師和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使用互聯網教學資源,是充實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新穎而有效的途徑?!盎ヂ摼W+教育”對于課堂中教學模式的轉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成為輔學者和糾正者的學者,在互聯網學習時代,由于互聯網資源的廣泛開發與應用,微課、慕課等網絡教學平臺給學生提供了眾多教學視頻資源,因此,教學地點可以是課堂,也可以是校內的圖書館、宿舍、飯堂等,甚至校外的公共場所。如此多樣化的學習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方面的能力有著顯著的意義。教育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一首永遠譜寫不完的詩篇,而互聯網教學資源則豐富了詩篇的文字和內涵。
二、《勞動合同法》的教學困境
《勞動合同法》課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為主線,通過案例導入、法條解讀、學習成果考核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法律安全意識和糾紛處理技能,最終向社會輸出可解決勞動糾紛的應用型人才。在課程講授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陷入一些教學困境,如:
1.課堂講授方式單一。較多的課堂教學還是沿用“講授+討論”的傳統教學模式,缺少在此教學模式上基礎上更新換代,比較不符合當今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2.學生學習效用遞減。案例討論環節學生熱情不高,在頻繁的、枯燥無味的案例閱讀和討論流程里,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新鮮感,由此產生學習倦怠的情緒;
3.案例篇幅受限,過長不便閱讀、過短不利分析。若要替換案例展示的形式,則考察了教師教學準備的能力,強調了教師靈活開展課堂活動的能力;
4.法律法規條文單調乏味,學生記憶不深刻。只有將文字形式轉換為更豐富的視覺表達形式,才能將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
5.無法即時獲得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課堂教學時間應分為教學開展和教學反饋兩個部分,而往往目前大多教學安排上側重教學開展而輕反饋,間接原因是教學手段仍比較落后,缺少超前意識,失去即時獲得學生學習成果反饋的機會。
三、“互聯網+教育”理念下的《勞動合同法》課堂教學創新
?。ㄒ唬┙虒W手段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手段主要是借助黑板和掛圖完成40~45分鐘的教學,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基于互聯網,新穎的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如以視頻或音頻為載體的微課,在短短幾分鐘內聚焦于一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又如成千上萬的微課所組成的慕課,猶如一個龐大的教學資源庫。
1.網絡微課程資源豐富,選擇性大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網絡在線開放課程數量非常多,在我國較為有名的有網易公開課、微課網、網易云課堂、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智慧職教教學資源庫、學堂在線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超星慕課在線學習平臺等。在進行《勞動合同法》課程講授時,涉及法條解讀、法庭審判、律師分析等專業性知識時,可選取相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課前觀看和課中討論,如此,本課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的傳遞效果得以明顯提高。
2.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師生互動靈活
目前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等擁有數十億在線資源的大型學習平臺,已與高校建立合作。通過此類學習平臺,師生互動更為緊密。教師通過建立《勞動合同法》課程和上課班級,上傳授課課件和教學視頻,學生簽到、分組、討論等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完成。因微課教學視頻短小精干,支持很多種視頻格式,并且所占儲存空間很小,學生可在課余時間隨時觀看,既可選擇觀看同類課程或感興趣其他新專業課程,又能對個人薄弱的知識點進行強化學習。學生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和閱讀課件,可加深法律法規條文的印象,且當閱讀某個長篇、復雜的案例時,更隨個人閱讀習慣和時間自由操縱,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達到課程的教學目的。
3.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移動新媒體
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時??梢娊處熢谂_上滔滔不絕地講授,學生在臺下“埋首苦干”地刷手機,像是兩條平行線無法聚焦在一個話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可大膽創新教學手段,從利用學生的手機端開始。目前,微信APP中可搜索出大量有趣且實用的小程序,如某信息科技公司研發的“一起來抓鬮”,內有抓鬮、分組、分任務、投票、排序、組團等多個功能,筆者將之應用到課堂教學后認為諸如此類的小程序完全可以引入到日常教學中,在精美有趣的頁面下學生獲得更多學習的樂趣,也增加了“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機會。 ?。ǘ┙虒W方法的創新
教科書中介紹教學方法應包含教師教授的方法和學生學習的方法兩大方面。
1.教授方法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典型案例法是教師進行理論學習的常用教學方法。通過對畢業生進行調查和訪談,收集典型社會案例,收集數據,設計教學案例,并在相應章節中將其引入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和正確判斷,同時,結合有趣的小程序和云課堂app等新穎的方式進行頭腦風暴討論、小組評分、學習效果評價,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運用典型案例法可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發揮突出作用。與此同時,筆者在設計《勞動合同法》課程的教學過程時特別添加課前15分鐘的“今日說案”環節,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案例、整理素材、分享分析、提問互動。通過使用自媒體小程序和在線學習平臺,在學生進行案例準備與討論的階段,可達到全過程自主完成,主動性強學習的良好效果。同時,此種方法也充分體現案例教學法的創新性,符合與時俱進。
2.情境模擬教學可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給學生鍛煉和表達自己的機會,包括觀察和模擬。在實行情景模擬教學的過程中,可先通過使用微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講解角色模擬時要把握的要點,比如當講解勞動合同履行時加班費的支付問題時,就可以預先讓學生進行微課學習加班費計算的相關問題,在情景模擬時更好地呈現加班費拖欠或發放不當等糾紛以及糾紛解決的過程,把情景模擬中的“劇情”放在課堂中成為師生共同討論的焦點。這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階段做好重難點和實務操作要點的預學習,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則充分展示預學習的效果與問題,有助于教師即時獲取教學反饋,給予必要性的講解和整改,避免陷入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困境。
結語
《勞動合同法》是一門法律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應當積極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在改進教學手段和更新教學方法方面也不可輕視,在“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下,將互聯網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是實現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教育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 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2.
[2] 楊興波.“互聯網+”智慧課堂的教學方案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9(4):34-36.
[3] 劉 銳,王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4(5):26-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15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