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職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價值升級已經是快馬加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5G等新一代技術引領科技革命,這給我們的職業教育,尤其是培養應用型制造業人才的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峻的挑戰,新時代現代裝備制造人才培養需要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文章就2019年初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歷史新高度的時代背景下,對高職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進行初探。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我國產業升級換代,制造業利潤不斷增加,未來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在企業中的地位將更加重要,收入會更高,得到更多的社會尊重。在當下城市“人才爭奪戰”中,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才會受到青睞。同時,職業教育要想真正與社會發展接軌、與市場需求結合,必須通過改革,加速補齊短板,把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重中之重,時代的發展對高職制造類專業的實踐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高職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短板
?。ㄒ唬嵺`教學與理論教學未能有效融合
雖然近年來隨著高職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把實踐教學的課時比重不斷提高,實踐經費逐漸增加,但實踐教學的質量并未得到顯著的提升。一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課程設置銜接不緊。在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不符合人才培養邏輯,存在實踐課程“見縫插針”的怪狀,不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邏輯。有些沒有一點專業理論基礎就安排實踐教學,導致學生沒有思考能力;再有是專業理論課程全部結束再安排實踐教學,導致實踐教學扎堆,不利于學生消化。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存在偏差。從當前機械類專業教育現狀來看,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還沒能很好地將知識與能力結合或仍處于較淺層面,理論不能為實踐所用,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跟時代人才需求脫節,沒能培養出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實踐能力,不能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有效融合點,未能嫁接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有效銜接。
?。ǘ┬F蠛献骱凸W交替潛能未有效挖掘
我國傳統的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已遠不能滿足新時代教學要求,舊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質量已無法滿足現代制造業技術升級、價值升級、效率升級與產業環境升級的速度;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智能轉型、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制造強國理念要求,這使得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存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為此我國的實踐教學借鑒了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引用了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措施,促進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融合。但由于學校、企業、學生三者之間的站位不統一,以至校企合作和工學交替的潛能不能很好的服務于職業學校學生的培養?,F在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將國外值得借鑒的模式搬了回來,沒有因地制宜、因境而遷地運用,沒有深刻體會其內涵。學校站位是:有了校企合作和工學交替模式就有了贊助和硬件的升級;就有了學生就業的渠道;甚至有些是因政策出臺去應付與企業簽訂。企業的站位是:與學校合作能得到更多國家政策給予的紅利;畢業生可以暫時填補企業流失的崗位人員,避免用工荒。學生的站位是:在??梢缘玫揭恍┑钠髽I資助;工學交替可以獲得一些工資報酬;畢業后企業可以作為步入社會的一個跳板。三者各為其想,勁不往一處使,勢必發揮不了其真正的潛能。
二、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探究
(一)增強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合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培養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理論教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實踐與理論相輔相成,不能單一地拋開誰而論誰導致有失偏頗。因此,要推動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銜接與融合就必須將課程設置優化,根據不同的課程進行分門別類地設置實踐與理論課程比例,切不可一刀切。對于制造專業學生來說, 理論教學大都是傳授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內容比較枯燥,若課程時間太長,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實踐教學則操控能力比較強,項目訓練、模塊訓練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性,操作規程要求必須規范。為此,筆者認為,高職教育制造類專業實踐教學比較適合分段式教學,根據各專業課程的特點和專業實際運用與發展,從而優化配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時間搭配, 合理安排教學比例, 細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整體進程, 使學生畢業入職后迅速適應崗位需要,使教師根據行業發展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計劃調整, 進而提升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和專業素質,促使實踐與理論的有效融合,最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ǘ┩貙捫F蠛献髋c工學交替思路
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我國高職校企合作的規模不斷地發展壯大,校企合作的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當前高職校企合作需將重心轉移到質量的提升中來,在努力創造優質的合作環境中,探尋學校、企業、學生三者的利益契合點。一是學校開展實踐教學時,應在提高學生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的提升及合作企業文化的融入,讓學生對企業有歸屬感。二是企業積極了解學校情況,發掘學校優勢為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提供驅動力,將利益目光放長遠,把學生培養作為企業人才戰略儲備。三是學生要融入企業文化,了解企業內涵,針對合作企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三、結束語:
新時代的高職教育對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峻的挑戰。實踐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朝著動手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方向改革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高職制造類專業學生具備更強的職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屈海軍.淺談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探究[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8(12).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3) .
[3]李國.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養過程模式改革新探[J].河南社會科學, 2006, (05) .
作者簡介:
廖江臨(1984-),男, 大學本科, 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機械制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41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