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不對稱信息博弈的貧困救助問題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貧困救助關系人涉及到貧困人員和基層政府等兩個群體,由于各自對對方的信息不完全,就會出現信息的不對稱,導致雙方之間的動態博弈。在貧困救助中,非貧困人員會為了獲得救助出現尋租,基層政府為了防止信息的不對稱,不斷調整策略組合,包括貧困確認和可置信的口頭威脅。結論是:(1)基層政府要加大對貧困人員的扶持力度,并對獲得救助的人員進行信息確認;(2)為了防止貧困救助被套取,基層政府要做出可置信的口頭警告,進行懲罰性承諾。
  關鍵詞:不對稱信息博弈
  貧困救助信息傳遞
  貧困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反貧困依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隨著反貧困的不斷深入,政府對反貧困力度的加大,貧困人口的持續減少,反貧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績。但是,在反貧困過程中,由于政府和受眾群體之間的信息的不對稱,致使政府在反貧困的道路上充滿了艱巨性和長期性,并產生了一定的成本消耗。部分人員可能在與基層政府間的博弈中,為了獲得救助從而會出現尋租的行為。
  國外文獻中,大多是對不對稱信息博弈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上,并基于經濟生活和組織管理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Mingmao Hu&Baoen Guo&Haitao Liu),在不對稱信息下的管理創新的研究(Pierre Barbaroux)等,把不對稱信息博弈與貧困救助結合在一起的文獻研究相對較少,對貧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對貧困的根除具有一定的作用(C.I.Oriahi&A.O.Aitufe),從網絡外部性研究貧困陷阱的問題(Young-Chul Kim&·Glenn C.Ioury),從福利改革來研究貧困問題,并認為福利是解決貧困的最優選擇(Lawrence M.Mead),從金融學角度認為金融開放可以減少貧困(Anokye M.Adam),等等。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對貧困的研究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認知,去探討貧困問題,拓寬對貧困研究的視野。
  對貧困救助體系方面,貧困的內涵及評定標準導致對貧困的救助也會產生不同的救助體系,從以收入為主要評價的單一貧困到阿瑪蒂亞·森提出的可行能力剝奪理論,對貧困的研究也從一維研究發展到多維研究,不僅僅是重視收入的增長,還對人員的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職業教育年限等多方面研究,因此,貧困救助不僅僅涉及到對其進行物質上的救助,還要涉及到自身能力的救助和精神層面的救助。在貧困救助中,由于基層政府和村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貧困救助的難度加大以及基層政府工作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因此,為了更好地落實貧困救助,減少貧困人口,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參照同類學者的相關研究和方法,擬用博弈論的方法研究貧困救助。本文基于進化博弈和不對稱信息博弈模型對貧困救助問題進行討論,發現目前我國農村的貧困救助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并提出建議。
  一、貧困救助相關者的特點分析
  本文討論的貧困救助利益相關者(參與人)包括村民,以及基層政府。在我國政府管理體制中,農村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組織,對所轄的區域的人口狀況有一定的了解,而基層政府并不知道所轄行政村的具體情況,這就導致基層政府與貧困人口在可選擇的行為、策略及效用存在巨大差異。對基層政府而言,減少貧困人口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其最主要的減貧措施是使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真正貧困人口的利益,而不是被某些人員以貧困的名義獲得貧困救助;對于貧困人員,能得到國家的貧困救助,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脫離貧困,可是,有部分人員,偽裝成貧困人員,用一些手段來套取貧困救助,這就產生了尋租行為。根據“理性人”的假設,基層政府、貧困人員和偽裝成貧困人員的人會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并有可能釋放錯誤的信息,讓對方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假,這就會導致“信息甄別”,信息甄別要耗費一定的成本,因此不對稱信息博弈下的貧困救助分析有利于解決此類問題。
  對于貧困標準的界定,不同的衡量標準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本文主要是假設以某一區域作為研究對象,其貧困衡量標準相對穩定,不會出現同一人員既是貧困人員又是非貧困人員。
  二、利益相關者參與貧困救助的博弈分析
 ?。ㄒ唬┠P图僭O
  進化模型的前提是博弈主體的有限理性和反復學習并調整策略的能力。不對稱信息博弈分析的意義不在于對一次牲博弈結果或短期經濟均衡等的預測,而在于對較穩定環境中個體之間經濟關系的長期穩定趨勢的分析,也就是要找出群體的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而在人類的相互作用中,有許多理由使得策略是被嵌入到參與人的大腦中,不僅僅是由于遺傳,還由于(并且可能更加重要)社會性、文化背景、教育以及基于以往經驗的歸納性法則。一種人群可能由具有不同背景和經驗的不同個體的復合體組成,而這些個體先天性地被嵌入了不同的策略。
  貧困救助相對于基層政府和村民,其屬于不對稱信息的動態博弈,貧困的村民在獲得貧困救助的時候,有可能采取不勞而獲的策略,不再參加勞動,而是等待政府救助;或者非貧困人員利用尋租策略獲得貧困救助;基層政府也在這兩種可能情形下,采取其他策略,因為貧困救助,可以理論上說是屬于無限次重復博弈,因為并不知道國家要投入多少貧困救助才能幫助貧困人員脫離貧困,所以就類似于無限次重復博弈,并也要考慮重復博弈的成本。
  如前文所述,農村村民真正希望得到政府的貧困救助,政府希望能把貧困救助發給真正貧困的人員,但是兩者都不可能在貧困救助方面能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也存在非理性的決策。對貧困人口而言,不是所有的貧困人口都能獲得救助,畢竟資金有限,而且,對貧困的標準的衡量不一,也是導致這種情形的出現,故,部分村民為了獲取國家的救助,采用尋租的方式來騙取國家救助金。因此,對于村民,其選擇的策略組合是(承認,不承認),即“村民”無論在理性還是非理性的前提下,有兩種選擇,承認自己貧困和不承認自己貧困?;鶎诱捎讷@得準確的信息會產生一定的信息成本,政府會把這部分成本考慮在內,其策略選擇是(認為,不認為),即政府經過信息獲取,獲得了村民的資料,根據其資料認為其是貧困或者非貧困分別給予救助或者不救助。   不論是村民或者是基層政府都可以通過學習不斷調整行為以適應貧困救助博弈過程中的變化以獲得更高的收益,而學習與調整的速度取決于博弈雙方個人因素(認知能力等)以及信息傳播的效率。
  村民在與基層政府中的博弈中,會出現多次博弈,基層政府如何在無限的博弈中,對詐取救助金的人員進行懲罰,以便可以進行口頭威脅,一旦發現有村民弄虛作假,詐取救助金,則會采用相應的懲罰措施,從而篩選出真正貧困的人員,予以救助。農村貧困救助博弈滿足不對稱信息博弈的前提,故可以采用不對稱信息博弈進行分析,以發現農村貧困救助博弈中的長期趨勢和影響因素。
 ?。ǘ┎┺闹Ц逗瘮?
  根據上文分析,以f表示不對稱信息博弈中的村民,以g表示基層政府,兩博弈群體的策略空間為sK承認,不承認),S(認為,不認為),S為村民的策略空間,S為基層政府的策略空間,構造博弈矩陣如下(見圖1)。
  p代表獲得的國家扶貧的金額,0代表按照規定村民獲得救助金的比例,1-0代表按照規定基層政府可獲得的救助金的比例,C代表非貧困村民為了獲取扶貧資金而進行的尋租成本,a代表基層政府由于信息不對稱,而不認為村民是貧困人員而提高的進行確認的成本損耗的比例,h是代表基層政府為了確認村民不是貧困人員的成本損耗。
  村民屬于貧困且基層政府認為他是貧困的收益支付為(0 p,(1-0)p),但當基層政府不認為貧困的村民是貧困的,他就會提高其確認成本的損耗,相應的其收益支付為(1-0+a)p,而作為貧困的村民由于基層政府的不確認導致其收益降低為(e-a)p;當村民不是貧困,且其為了能獲得貧困的救助,就會采用尋租的方法進行騙取救助,這樣就會產生尋租的成本c,其收益支付為0 p-c,而基層政府并沒有任何損失;當基層政府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不認為這個村民是貧困的,且這位村民為了掩飾其不貧困的情形,而進行尋租后的收益支付為((0-a)。
  (三)博弈過程與均衡分析
  假設在博弈的初始階段,博弈方中的村民群體中,選擇自己是貧困的人的比例為x,則不是貧困的人員的比例為1-x。基層政府認為村民是貧困的概率是y,不認為其是貧困的概率是1-y。
  博弈方“村民”在選擇自己是貧困人員的期望收益為u。,選擇自己不是貧困人員的期望收益是u,以及村民集體平均收益為。
  由于基層政府在與村民之間就救助金扶貧的信息方面是不對稱的,即村民知道自己是否是屬于貧困,而基層政府并不知道其村民是否是屬于貧困,又為了降低確認的成本,這就會導致部分非貧困人員利用尋租行為套取救助金,其原因是,這個救助金的發放并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截止,相當于一個無限次數重復博弈,村民和基層政府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各采取不同的策略,基層政府為了防止此種現象的出現,要制定一個懲罰措施或者可置信的口頭警告,讓非貧困人員不會借此套取救助金。
  (四)無限次重復博弈過程的懲罰性分析
  1.無限次重復博弈理論分析。由于貧困救助的資源的稀缺性以及人的“理性人”的假設,部分非貧困人員就會借此為了獲得貧困救助而進行尋租,可是,貧困救助是國家層面的為了脫貧而予以對貧困人員或地區進行的撥款式救助,因此,其有效性及時間性具有長期性,所以,可以把這種貧困救助類似于無限次重復博弈模型,因而,基層政府如何防止此種現象的發生,就必須采用某種手段或策略進行預防或者懲罰,主要有兩種手段:一是進行信息的篩選工作,保證信息來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二是進行可置信的口頭警告,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告誡那些想要騙取貧困救助人員,一旦被發現,將會得到嚴厲的懲罰。
  村民屬于貧困人員在政府認為或者不認為的情形下,都會得到救助,因此,本節主要講述村民中不屬于貧困人員而借助尋租取得貧困救助的動態博弈分析。
  2.博弈過程與均衡分析。如果村民中偽裝成貧困人員在第t階段的支付是u。,t=0,1,2,3,4……,
  因此,當偽裝成貧困人員的人在第i次騙取貧困救助時,被基層政府發現,基層政府就會采取當初所做的可置信的口頭警告策略,進行懲罰,其懲罰的罰款一定要包含其之前所領取的貧困救助并加之一定的罰款C。所以偽裝成貧困人員在第i階段的總收益支付加上懲罰的罰款一定要大于基層政府的收益支付,這樣才會讓偽裝成貧困人員的人不再利用尋租獲得貧困救助,而讓貧困救助能真正讓貧困人員得到救助。
  三、結論及建議
 ?。ㄒ唬┬畔⒄鐒e,確保信息準確性
  由于村民和基層政府掌握著不同的信息,各自對對方的信息了解的不完整,這就會導致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的不對稱實際上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策略.可以讓他人無法辨別自己的真實行動或者策略。在貧困救助中,村民和基層政府作為博弈雙方,村民有可能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和基層政府實現帕累托最優,采取不同的信息傳遞,主要還是村民作為利益一方,可能傳遞虛假信息,這就需要基層政府要做信息甄別工作,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根據進化博弈,(不承認,不認為)是一個策略穩定均衡,可這種均衡穩定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基層政府務必要完善信息暢通渠道,建立健全個人信用記錄。
  (二)采用第三方機制,監督雙方行為
  第三方機制的引用??梢杂行У亟鉀Q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以及無限次重復博弈的問題,既降低了基層政府的監督成本,也有效提高了貧困救助的效率。第三方機制可以更加客觀地監督雙方行為,并采取有效地措施對雙方的不理性行為進行懲罰,比如,對非貧困人員騙取貧困救助,可以納入個人信用記錄,并采取相應措施對騙取貧困救助的非貧困人員進行懲罰;對基層政府的不作為可以采取先交付部分貧困救助押金的形式,確保貧困人員可以優先使用。
  (三)完善救助政策,健全救助體系
  對貧困救助體系的研究,劉杰等從多維角度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和結論。貧困救助體系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支撐和政策落實,之所以會出現基層政府和村民之間的無限次重復博弈,是因為相關的救助政策和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不健全,可以讓部分人員有漏洞可鉆,并因此出現尋租行為和動態博弈過程,增加基層政府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難度,讓需要得到貧困救助的人員反而得不到救助。
  (四)加快構建新型城鎮化,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要重點布局,強調內在質量的提升,盡一切有利措施提高貧困人員收入水平,增加貧困人員收入。根據阿瑪蒂亞·森的貧困理論,要防止貧困人員的功能性貧困,這也是最重要且最難解決的貧困問題。程名望等研究認為農村的減貧從收入增長視角,健康和教育所體現的人力資本是影響農戶收入水平的關鍵性因素,對于農民脫貧具有顯著作用。因此,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首先要關注貧困人員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完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和義務教育的開展,提高人力資本水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460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