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具身認知視域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在德育工作中尤為重要,有效的情緒管理能夠引導“95后”大學生及時解決來自心理的“青春困擾”。然而,在當前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中還存在缺失“具身”理念、忽視情緒智力、存在說教隱憂,缺乏情緒體驗等問題。具身認知做為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對情緒管理教育實踐提供了全新的“身體轉向”研究進路。在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下,構建以“具身”理念為基礎,以情緒智力培養為內容,以具身參與實踐為支撐,以人文關懷情景為環體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系統能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情緒管理;具身認知;情緒具身性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408-02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多元思潮價值觀念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當代“00后”大學生在面對紛雜的社會環境、涌動的社會思潮、多元的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大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困惑中、學業和就業壓力中、交往與情感的迷惘中,各種焦慮、迷茫、孤獨等負面的情緒甚至是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著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價值觀念的形成、政治認同,甚至影響著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的“人生走向”。青年大學生是負面情緒的波動期和高發期,有效的情緒管理能夠引導青年大學生及時解決來自心理的“青春困擾”,提升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成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的課題。
  一、具身認知理論內涵及特征
  具身認知理論是二十一世紀四大前沿科學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也在教育學、哲學、等領領域出現“身體轉向”新進路。傳統認知科學中用計算機符號模擬人的心理表征,認為認知是簡單符號的傳輸。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與具身模仿理論一起為認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神經生物學的基礎,身體、大腦、神經、感覺影響著人的認知,大量的研究證據證實認知的“具身性”。從第一代認知科學到第二代認知科學身體在認知中的經歷了從“離身”到“具身”的轉變。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不是簡單的符號的交換,身體是認知的前提和基礎,認知的過程是身體、大腦、認知的動態耦合。在具身認知理論最新研究中,情緒具身觀也顯示“具身”身體的感覺、情境的體驗會影響人情緒的認知。情緒管理作為一種對情緒的認知、調節和控制特殊的認知過程,身體的感官、情境的營造、環境的耦合互動三個要素在認知的過程中都不可或缺。具身認知理論的研究成果在情緒管理教育中的應用將為情緒管理研究開啟新的研究范式。具身認知理論具有三個重要特征:第一、身體參與性。認知是依靠人的身體、大腦、神經、思維、心智等物理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結果,認知是內化的經驗和具身化的過程,認知是不能脫離身體進行的。第二、情境性。認知活動是在一定的情景之中進行的,情緒具身觀表示情緒的感知、認識和調節是要在個人的身體體驗和情景的耦合下產生作用的,情緒的情景體驗和共情體驗影響著情緒的認知。第三、認知的交互性。認知是身體、動態耦合過程,身體、環境、大腦是置身在統一的系統機構中,也是身心合一的認知活動。在這里不同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分工,進行符號、信息、能量的交換與供給,共同塑造了認知的過程和方式。
  二、具身認知理論參照下情緒管理教育的問題分析
  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最新研究中發現,情緒具有具身性,即在情緒認知的過程中身體的感官、環境的、動態的耦合對情緒的產生和認知具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具身認知理論的參照下,情緒管理教育過程中對情緒的認知、調節、控制這種特殊的認知方式中“身體”的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當前情緒管理教育實踐中存在著“失身性”、“說教式”的隱憂,大學生對“身體參與式”情緒認知、情緒體驗、情緒管理教育模式具有較高期待,構建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的情緒管理教育模式尤為迫切。
  1.在教育理念上缺失“具身教育”的理念
  一直以來,“身心二元”一直影響著人的認知方式和教育方式,“離身教育”的理念也弱化身體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當前的情緒管理的教育中“身體參與”的“具身教育”理念沒有有效發揮其作用,情緒管理教育現狀普遍存在“離身教育”的現狀。在調查中顯示,當前高校情緒管理教育中“身體”參與的團輔和實踐課程較少,知識講授的選修課模式在高校中較為普遍。情緒管理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對自身情緒的認知、心理的調節、情緒的管理,身體參與的“體認”的認知方式是合理認知、正確宣泄、有效調節情緒的方式,情緒管理教育不僅僅是失身式、灌輸式的教學,“具身教育”“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是當前情緒管理教育亟需的全新教育理念。
  2.在教育內容上忽視“情緒智力”培養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忽視了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和情緒智力的培養。當前“95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成長環境較為優越,具備個性張揚、思維活躍、過于理想、不能吃苦等學情特點。當遇到心理上“青春的困擾”、入學的適應期、畢業向社會過渡期時,負面的情緒會成為大學生的心理困擾,甚至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的問題。調查現實,在大學期的適應期和過渡期經歷長期負面的情緒困擾和心理困擾的學生高達89%,學校開設情緒管理課程或實踐的僅占23%,通過情緒管理教育中了解掌握合理的情緒管理方法的學生僅有25%。當前高校在情緒管理的教育中僅僅局限在輔導員教育、心理咨詢中心和校園及社團文化活動,教育的內容的缺失及教育模式的單一使得高校的情緒管理教育存在諸多的弊端。
  3.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說教灌輸”的隱憂
  情緒管理的對自身情緒的認知、感知、調節和控制,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外界的介入使得自身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具身認知理論中認知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過身體的參與和情景的互動耦合才能形成有效的認知過程。一方面,在當前情緒管理的教育過程中,情緒的認知、體驗、調節的過程是單一的知識講授型教育方式,情緒的認知、調節、傳統的情緒管理教育實踐是一種灌輸的書本教育,缺少在具身的情緒中“身體”參與,使得情緒的認知、理解和體驗中環節中身體的缺場。另一方面,在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上缺乏“具身”體驗的教學方法,在身體參與的團輔課程、情緒管理身體策略以及體育、社會實踐等教育方式上存在身體的缺場,情緒管理教育需要將身體從“隱身”變為“顯身”,在身體參與的實踐活動中加強情緒管理能力。   4.在教育實踐上具有“情境缺失”的困境
  情緒認知理論中認知的情景、身體的實踐行對人情緒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情緒的認知過程連接大腦、思維、身心等多個身體感官系統,離身的情緒管理教育大大減弱了教育的效果。具身認知理論中的具身和情景性的特征注重認知過程中的體驗,良好的情緒情景和情景體驗能使人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中。情緒管理這種特殊的對情緒狀態的認知、調節和控制的認知過程需要良好的情緒認知情境和身體參與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強調實踐的作用,中國自古就要“紙上得來終覺淺”的身體認知的方式。當前的情緒管理教育中缺乏“具身”的教學情境、“體驗”實踐情境。調研顯示,當前情緒管理的課程中大多以知識講授課程為主,具有體驗活動的團輔性課程、“情緒面具表達”等特色課程活動覆蓋面較小,體驗感的社會實踐課程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培養路徑探析
  具身認知做為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對情緒管理教育實踐提供了全新的“身體轉向”研究進路。具身認知理論強調在認知的過程中身體、心智、大腦、環境是動態耦合與互動。情緒管理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對自身情緒認知調節教育活動中迫切需要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構建以“具身”理念為基礎,以情緒體驗為支撐,以身體參與實踐為保障,以為人文關懷情景為環體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系統。
  1.樹立“以人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
  情緒管理的教育在教育理念中當摒棄“重心輕身”的理念,身體域場在教育中的回歸是“以人文本”的具身教育理念的體現,樹立“以人文本”的具身的教育理念為導向在高校情緒管理的教育中應用能夠提升其教育的有效性。在當前情緒管理教育中發揚“以人為本”的具身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改變情緒管理教育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情緒認知的過程是感性的、情境化、具身化的,在教育的理念是要樹立“身心合一”的具身理念,在教育方式上以情景化教學、身體參與度高的實踐課程為主,教授情緒管理的策略和體驗方法,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強輔導員、心理咨詢中心、校園文化活動三位一體的人文關懷作用,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出發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關心幫助,引導學生在遭遇情緒困擾時積極主動求援,讓情緒關懷的“正能量”在教育中發揮作用。
  2.引入“情緒體驗”的情緒管理教育內容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納入“情緒管理”教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讓積極情緒“正能量”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在愛黨愛國堅定信念的積極情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次,在高校開設“情緒體驗”的情緒管理教育課程,以“具身參與”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和表達自身的情緒狀態,在正確的教育引導下調節、控制管理自身的負面情緒,并正確認知自身負面情緒歸因。如:開設“認知自我”情緒團輔課、“情緒藝術面具表達”特色活動、“情緒的自我管理”等理論課程。最后,通過在教育內容中教授“情緒體驗”的情緒管理調節策略和方法,提升學生在負面情緒狀態時及時掌握調整策略,通過心理積極暗示法、自我呼吸調節法、肌肉放松法等身體體驗調整策略掌握。
  3.采用“具身認知”的情緒管理教育方法
  具身認知強調身體、認知、情景三者統一的認知方式,情緒管理教育中的“具身認知”教育方法要通過身體、環境、心理、情緒的動態耦合互動中感知、理解、調整自身和他人的情緒。一、具身引導法。情緒管理的一種復雜的心理機制和主觀內在體驗,作為教育者要不斷掌握情緒的管理專業知識,做到教育中的“具身引導”,通過情緒的疏導、共情的機制、身體語言的教育過程寓情于景,以情動人。二、在教育中使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使用慕課、電腦投屏互動、音樂教學體驗等教學工具、增強體驗教育的情景,讓情緒的體驗處于真實的情景之中,認知、體驗自身和他人的情緒。三、藝術教育法。學生可以在情緒管理教學中運用音樂舞蹈、繪畫演繹、面具表達等藝術表達方法,在藝術教育情景中獲得積極情緒體驗。
  4.開展“身體參與”的情緒管理教育實踐
  隨著具身認知理論的具身參與理念在認知的各個學科領域的應用,具身學習、具身教育、情景的互動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各個學科中不斷實踐,通過情緒教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中。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思想引領作用,通過組織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參觀實踐活動中、用實地參觀、感官體驗和具身參與的教育實踐中形成愛國的情感,用正確的信念教育活動引領思想,從而讓學生擺脫情緒的困擾。二、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情緒體驗作用,鼓勵學生在“身體參與”的志愿服務團隊活動中體驗正面、積極的情緒情感,在志愿奉獻的體驗中團隊的活動中收獲積極情緒,讓團隊“共情”的情緒體驗形成良好的情緒認知的動態耦合。三、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輔助作用,通過心理咨詢老師、輔導員老師對學生社團、品牌活動的開展的指導中融入情緒教育內容,組織心理社團和文化活動開展學生喜愛的情緒藝術表達、情緒沙盤體驗等特色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進一步加強情緒的體驗和教師的人文關懷,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榮榮,麻彥坤,葉浩生.具身的情緒:情緒研究的新范式[J].心理科學.2012,35(3):754-759.
  [2]姚海娟,王金霞,蘇清麗,白學軍.具身情緒與創造性思維:情境性調節定向的調節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8,16(4):441-448.
  [3]管福泉.正面管教視角下的學生情緒管理[J].江蘇教育,2018(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541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