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財稅政策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這一歷史階段,為了提高經濟體系的效率和質量,我國經濟政策開始逐漸從需求側刺激向供給側轉移。要提升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供給側改革是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而對供給側改革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指導我國經濟發展政策的路徑選擇。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經濟結構。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實體經濟盈利水平下降、經濟風險上升、財政收入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但這些病癥還只是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表象,病根卻在供給側,體現為較嚴重的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因此,調整經濟結構成為首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突擊點,減少無效供給、增加結構性有效供給,解決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2.有利于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我國憑借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生產要素逐步得到優化配置,潛在的制度紅利得以釋放,生產力得到解放,生產效率逐步提高,物質財富明顯增長,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雖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對市場化導向的改革還存在很多弊端,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和優化。“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方面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經濟新常態情形下,改革已到攻堅階段,各種矛盾交織凸顯,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縱深性在不斷加強。
  3.有利于提升有效供給水平。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制與西方某些經濟發達國家有較大差異,主要問題在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導致各地區、社會各階層的消費水平的差異。所以在商品生產上,很難做出有效的銷售策略,供求關系不匹配,時常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除此之外,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還有很多,如資源配置上的缺陷等。因此,采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社會經濟矛盾,實現國民經濟的平衡。
  二、供給側改革提出的背景
  1.中國的供給端改革。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調控需求方面,實現宏觀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其中影響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隱含在一些結構性矛盾中,這意味著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且有時隱藏在經濟發展的因素會與這些結構性矛盾發生錯位現象。強調供給方面的改革,現在是對過去經濟發展的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了三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改變了家庭的收入與經濟生產體系的聯系,這改變了勞動者與勞動力產品的分配關系,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生產率。第二次是改革開放的情況下徹底的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了改變,一方面直接引進外商的資金,使得我國在短時間內募集到了大量投資資金,并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加大產業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中的廉價勞動力即低成本也吸引著外商在中國進行投資,外資為國家帶來大量資金,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科技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管理理念的健康發展。第三次是中國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即用市場調節取代市場化的規劃和分配,賦予微觀市場經濟主體很大的活力,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的靈活性,限制非公有制經濟,努力加大資本市場建設力度,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率,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供給側改革提出的現實依據。從前面三次中國供給改革可以看出,通過對財政調整和財政政策的改變以及經濟手段來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的復蘇和提高,是以基于供給作為傳導機制的不同生產要素為基礎的,這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這種供給側的改革也是通過重新調整生產要素組合來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專家傾向于將供給分成四個類別: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經濟體制的改變創新。
  三、現行財稅政策對供給側改革的意義
  1.降低企業稅負。從供給角度看,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不僅意味著貨物或服務的供給,還包括微觀市場經濟發展能力的培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和管理體制的完善,促進了公司和市場經濟發展能動性的提高,同時淘汰落后和生產能力較低的公司,并對社會主義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并推動社會主義市場中關鍵產業的升級改造工作,刺激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興新行產業的快速成長,在目前我國宏觀稅收壓力較高的情況下,高壁壘運營成本和缺乏盈利的企業會因為成本壓力而導致產值率較低,并會影響外資的引進和科技發展技術的創新水平的提高。從生產稅凈額來看,生產稅一方面是政府對生產經營單位征收的各種稅費和附加費;另一方面是單方面轉移政府財政收入。包括政策失誤補貼,食品系統價格補貼,外貿公司出口減稅收入等。中國工商部門生產稅凈值占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8.3%,這表明中國政府針對企業的稅收遠高于其他國家,表明公司的稅負和各項成本過高,較高的稅收會影響我國的收入水平的提高,阻礙企業積極健康地發展,不利于營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氛圍。
  2.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與需求側共同調整的過程,問題購買力需求和有限的需求取決于房地產的數量和收入。因此,為了解決市場需求問題,有必要關注提高居民的收入和購買力。理論上,人口紅利的消失,居民的偏好變化,資本回報等。造成雇傭公司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這些因素將導致企業減少雇傭勞動力,從而降低就業率,影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增加科技投入?;诮洕l展方式的新舊動能的轉變,管理體制和技術進步無疑是經濟跳過中等收入陷阱的誘因,對于中國來說,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三大需求不斷下降,企業經營者也必須尋求新的市場。對企業發展未來前進進行布局是企業的核心,創業是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效保證??萍紕撔录夹g的不斷提高,服務業強勁的發展勢頭,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
  1.維護供求關系平衡。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一方面,在“三去、一降一補”的基本思想下,減少了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改善了市場供求關系。另一方面,擴大了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推動創新技術和創新行業的高速發展,使新產品和新技術不斷涌現,緩解我國中高端供給不足的現狀。尤其是隨著創新引領作用的不斷增強,我國通過宏觀調控,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旨在擴大有效供給,支撐需求升級,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通過產業結構優化,維護供求關系平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所以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維護我國的供求關系平衡,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
  2.提高供給質量,利于產業結構調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總體供給質量,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我國煤炭、鋼鐵、房地產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叭齑?,補短板”是我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將這部分過剩產能投入其他產業中去,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等產能不足的行業和領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盤活存量,提高這些行業的產出,提高供給質量,調整產業結構。例如建設現代化農村的產業園區,將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價值,從而提高農民收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在提高供給質量的同時,也有利于提升第一產業產出效率,帶動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偟膩碚f,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提升產業供給質量和優化產業結構,從而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
  3.政府和市場調節的辯證統一。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政府和市場調節的辯證統一,從而推動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越,但同時也產生了包括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在內的許多問題。如近年來,我國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霧霾、水體污染等問題,已成百姓的切膚之痛,可見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其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弊端。但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行下,政府通過提升高耗能行業市場準入門檻、提升排污標準等措施,讓市場調控與宏觀調控相結合,告別了不顧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采的粗放型發展,逐步轉入到順從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階段。發展的主要動力正在逐步轉向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開拓創新,以及不斷促進政府和市場調節的辯證統一。所以說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加強政府和市場調節辯證統一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經濟進入新階段。
 ?。ㄗ髡邌挝唬汉幽鲜嶒炗變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6763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