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計算機教學人才培養及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通過對教學目標及內容的研究探索,使學生對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有了快速、高效地理解,同時也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應用場景和應用需求。通過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使學生的學習氣氛更加濃厚,學習興趣更高,綜合成績有明顯提升。人才培養方面的運用嘗試,在推進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同時,讓計算機教學與醫學聯系更緊密,更適應當前醫學人才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醫學院校;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實踐;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己成為現代人生活工作的重要部分。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己成為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部分。所以,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大學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強調教學全面而有效的開展。當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教學方法單一、教學主體模糊;所以,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指導,來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以適應當前課程發展的需求。為此,教研室的醫學計算機教學改革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1教學目標及內容探索
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和設備操作技能;系統掌握醫學信息基礎理論、醫學信息系統知識。其中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包括計算機基礎內容講授,VFP等專業課程及其上機試驗內容,目的是讓新生對計算機有直觀了解,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繼而隨著課程深入為學生了解和使用信息化設備打下基礎。并且經過一段學習和實踐后,在授課中教師加入醫學信息基礎理論、醫學信息系統知識內容。其中,醫學信息基礎理論包括醫學信息檢索、數據處理與記錄、相關設備操作與調整、電子病歷規范制作,共用信息上傳及處理等醫院常見操作工作的理論講解。醫學信息系統知識主要包括具體事例的詳細介紹。該種授課內容的加入,不僅使學生對計算機操作有了快速、高效地理解,同時也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應用場景和應用需求。讓學生在醫學實際事例中學會了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并且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概念的使用和導出,為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的探索
由于計算機系統教學課程均是在大學開始,所以不同地區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時間和基礎有著明顯不同,如果按同一尺度和同一進程講解會讓一部分同學在學習上跟不上,而同樣內容,對于另一部分接觸計算機早的同學會感到進度慢。因此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在教研室的日常教學研究中開展。首先,計算機教研室教師根據多年經驗整理出一套調查問卷,包括接觸計算機時間、使用頻率、操作內容及喜好程度等進行前期了解,依據調查問卷內容對教學進度進行初次設定調整。其次,通過授課了解學生對計算機理論和操作的掌握情況。根據課堂反饋結果,在講授一到兩個月期間,對所在年級進行試卷考察,通過分數情況進一步了解學生現在狀態。該分數既可以與之前調查問卷做對比參考,又可以了解近期授課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情況。最后,將以上結果進行整理后,依據學生想法和意愿進行分級教學,教研室依據情況分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三個層次。其中初級班:以計算機基礎為主,強化基礎講授與練習。該班主要針對計算機接觸較少或以前幾乎沒有接觸的學生,對于該班課程理論講解進度較慢,重點完成教學任務為主;同時上機操作要求也相對簡單,力爭讓學生明白計算機的用處和功能,保證學生及格成績。中級班:適用于對計算機有一定接觸,但沒有系統學習過的學生,在教學課程方面比初級班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稍多,進度稍快;在實驗課方面著重強化學生計算機綜合技能的發揮,希望以此提升對計算機使用掌握能力,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設計型作業,來提高軟件應用能力,并在期末考核中該級學生考試以優良成績占多數。高級班:該部分學生對計算機基礎掌握較全面,對計算機理解有一定的見解,數量相對前兩個班人數少,通過接觸發現對計算機的興趣最濃,對理論理解更深,因此在講授課程時可以減少很多計算機簡介內容、推導過程、常規操作。同時也可以降低實驗操作對應的內容,以目前社會主流應用軟件為主,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依據學生興趣愛好不同,教研室加入了包括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視頻制作、VR選修等課程內容。
以上方法經過教研室的兩年實踐與探索,與之前未分級教學班級對比發現,班級的學習氣氛更濃,學習興趣更高,綜合成績有明顯提升。最近兩年教學發現,一是課堂回答問題更加踴躍,回答準確率高。主要考察包括課堂集體提問回答情況和單個點人名回答方式等。二是比以前出勤率更高。主要考察包括平時上課點名出勤人數、授課連續出勤數以及課堂認真聽講狀態等。三是課后作業完成快,準確率提高,并且疑問率明顯減少。該結論主要包括考察包括布置作業理解方面和作業試題解答方面等。四是實驗操作準確率高,一次成型率有所增加,并且實驗操作隨堂問教師問題數明顯減少。該結論主要包括向教師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及問題難易程度等。五是對計算機理論理解記憶時間長。該結論主要包括計算機理論內容記憶和期末復習時間等對比。六是自主學習興趣更高、學習時間更長。該結論主要包括考察計算機教研室搭建的網絡平臺和微信公眾號平臺,通過數據整理,發現同一時間內登錄學習的學生比以前更多,學習時間比以前更長,學習內容比以前更廣。七是操作能力普遍提高。該結論主要考察包括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OFFICE設計性實驗提高;平面設計Photoshop、動畫設計Flash應用性實驗提高。八是學生成績明顯提高。統計對比分級前后成績如下:測試以2016級藥學及康復專業的普通班為例,分級教學前平均分為94.9分,最低分為84.6分,及格率為100%;初級實驗班平均分為75.8分,最低分為23.1分,其中60分以下6人,及格率為89.7%。分級教學后期末考試如下:普通班平均分為83.9分,及格率為93.5%,優秀率為42.7%;初級實驗班平均分為83分,及格率為94.8%,優秀率為36.2%。分級教學前初級實驗班的平均分比普通班成績低19.1分,分級教學后初級實驗班的平均分只比普通班成績低0.9分,分級教學前初級實驗班的及格率比普通班成績低10.3個百分點,分級教學后初級實驗班的及格率比普通班高出1.3個百分點,分級教學效果明顯。九是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該結論主要考察包括大學生競賽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開展和視頻制作制備等。其中,通過分級教學,近兩年參加大學生競賽獲得多項國家、省市一二等獎;多個省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同時開展,其中兩項獲得營利性收入;而視頻制作制備也為其它出版社配套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
3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
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從醫學專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緊緊圍繞專業特色和應用開展教學,使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專業的實際需求,同時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目標,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該研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醫學信息基礎理論及處理等醫院常見操作的理論講解及事例演示。主要以醫學信息檢索、數據處理與記錄、相關設備操作與調整、電子病歷規范制作、共用信息上傳為主。醫學信息系統知識主要包括具體事例的詳細內容介紹。為學以致用,學而能用打下基礎。二是醫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和發揮。包括熟練掌握辦公自動化等常用軟件能力和平面設計、動畫設計等應用性軟件能力;為以后工作中的數據處理、圖形展示及后期制作、整理提供高水平展示。三是醫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通過分級教學和對醫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培養,讓計算機教學與醫學聯系更緊密,與生活聯系更密切。
4結論
本文以醫學生計算機課程教學為研究主體,通過貼近專業實際應用的教學內容及方法,使學生在醫學實際事例中學會了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通過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