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尤其是網絡應用的普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其應用在我國有了很大的發展,計算機專業的教育也得到了發展。但現狀是大部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缺乏實際應用開發設計能力,不能很好地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中。計算機專業就業市場上一方面是企業急需大量的人才,卻難以選擇到滿意的求職者,而另—方面是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就業率持續走低。因此,怎樣培養優秀的計算機應用人才是貫徹教育理念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是提高學院綜合辦學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問題;培養模式;
  引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在計算機人才方面的需求量也逐漸升高。而高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點場所,它需要肩負為社會輸出優秀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教育中的計算機領域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實際教學與現實脫軌、教材內容陳舊、重理論輕實踐等。高校應盡快提高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度,加強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人才培養模式對于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深刻地影響著高校教學質量。在本文中,筆者主要針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些筆者自己的見解。
  一、學校計算機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1、依然堅持傳統的教學觀念
  現階段,部分學校教師依然堅持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教學,過分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眾所周知,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十分強調實踐的課程,學生只有多做多練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識,最終實現融會貫通。但是,部分教師在課程設置時,常常是理論課多,實踐課少,留給學生實踐的時間不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
  現階段,部分學校教師依然堅持單一注入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計算機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教師常常按照自己的傳統經驗來制訂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忽視了學生的客觀基礎和學習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是教師在課上講課,學生被動聽課,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及時調整課堂策略。而且計算機課程課時量相對較少,每堂課的信息量很大。學生一時無法消化,又缺少相關實踐,導致無法掌握相關知識。
  3、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現階段,許多學校雖然采取多種措施提升了教師待遇,引進了一大批教師,但是,這部分教師大部分是剛畢業的學生,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這些新進教師為學生帶來了新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眼界。但是,這些教師缺乏實戰經驗,遇到部分問題常常不知所措,有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會忽視學生的客觀基礎,產生諸多問題。
  二、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
  近年來隨著高校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開展,如何提高應用人才綜合素質成為計算機教育的主要課題。國內外專家學者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距離培養高素質的創新性應用人才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傮w來看,制約我國計算機教育改革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學體系和評價制度的不完善,具體表現為課程內容無新意、不注重實踐能力和計算思維的培養、教學方法不豐富以及考試模式單一等。綜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可行的改革措施。
  1、改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即在基礎培養以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為主,注重在夯實學科理論基礎。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對計算機專業有所理解后,采用分流培養,按照學生自己興趣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選擇分配,展開相關專業培養以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及自己探索研究的興趣。
  2、發展高質量師資隊伍
  培養應用型人才對師資隊伍也提出了更重大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老師基礎知識鞏固發展,理論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一方面也要求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實踐能力不斷提升,能了解掌握本領域先進的知識及技術。學校應定期為教師提供培訓課程,不斷充實教師的知識素質,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在學習中提升理論實踐能力,適當的可以聘請一線的技術研究人員到校進行指導講座,以提高學生對現代技術發展的了解。
  3、設計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我們提出了“重基礎、強實踐、求素質”的課程體系設計思路;提出了“知識、能力、素質”統一和融合的課程體系設計目標。采用“平臺+模塊”的結構,遵循“平臺與核心穩定、模塊靈活”原則。把4年的學習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基礎與專業基礎課學習,約1.5~2年時間;第二階段為專業課與模塊課程學習,約1.5~1年時間;第三階段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約1年時間。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院提供多樣化的業余團隊學習與實踐機會,如科研團隊、競賽團隊。在整個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我們把信息技術應用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信息技術應用實踐機會。
  4、開展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建設
  課程是專業建設的核心。為加強專業主干課程建設,確保專業建設穩步推進,2000年,我們成立了C語言課程小組,對課程實行“三統一”政策,即統一備課、統一考評方法、統一試卷。2003年10月,經過研討,我們確定了專業核心課程,建立了C語言課程小組、數據結構課程小組、計算機網絡課程小組、操作系統課程小組以及數據庫課程小組,重點抓計算機專業的8門主干課程,出臺了課程建設相關文件,并以公開競聘的方式確定課程組組長,建立考核辦法,實行嚴格績效考核。2007年開始,學院頒布了《信息工程學院課程建設專項實施方案(試行)》,決定以項目制推進課程五項(課程試題庫、網絡課堂、多媒體課件、教材教輔、特色教改)建設,力爭將計算機及相關專業主干課程(20~30門)的基本建設提高到較高水平;2009年,我們實施核心課程提升工程,成立核心課程提升工程考核小組,使核心課程的授課教師采用競爭性上崗方式,切實提高了核心課程的教學質量。
  5、重視學生能力培養,關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高校必須密切關注市場方向以及需求,充分掌握企業發展動態,利用好現有的資源,與企業之間進行共同辦學。具體可運用企業資源建立實習訓練基地,通過完成項目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此外,高校?可邀請企業針對實訓畢業生開設各類就業培訓班,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計算機學生的就業成功率。我校計算機學院在近幾年相繼與國內外各大知名企業開展聯合辦學活動,共同建設校企實習基地,并制定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得到了顯著的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中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高校必須圍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著手進行操作。另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發展,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需要隨著發生變化,學校必須具備敏銳的市場嗅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不斷改進自身辦學模式,為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孟大偉,吳秋鳳,劉勝輝.“定制式”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高教研究,2008(9):51-52.
  [2] 賈慶節,何保鋒.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2009(11):124-125.
  [3] 李麗萍,于延,盛琳陽.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計算機教育,2010(12):49-52.
  [4] 吳家培,鄭建華,沈玉利.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中程序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 計算機教育,2010(21):127-1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524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