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地方高校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鑒于目前地方高校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脫節現象,運用實證法從教師、學生和企業三方視角對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現狀進行調查,基于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和職場規劃三個方面的調查數據分析,提出德語人才培養的三點建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規劃德語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為驅動,明確構建“德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社會第三方評價為依據,合理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
  關鍵詞 地方高校;應用型德語人才;市場需求;“德語+”人才培養模式;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9)05-0037-04
  一、研究背景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德兩國在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并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德雙方的密切合作使德語人才的需求呈上升且多元化的趨勢。為了滿足社會對德語人才的大量需求,國內已有百所高校開設了德語專業,然而部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同質化培養嚴重,專業特色不突出,多注重德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傳授,忽視用人單位對德語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職場素質等方面的需求。這種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脫節與錯位現象,說明高校在德語人才培養供給側方面出現了問題。因此,本文就目前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現狀,從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和職場規劃三個方面對地方高校德語教師、德語專業在校本科生、與德語相關的企業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通過數據分析試圖找出“供”和“需”之間的矛盾并提出相應對策。
  二、研究設計
 ?。ㄒ唬┭芯繉ο蠛脱芯糠椒?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對目前地方高校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的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首先,對調查的高校德語教師、德語專業在校學生和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得出三方就目前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即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和職場規劃,然后設計網上訪問問卷,最后采用專家評定法和重測法對問卷的效度和信度進行檢驗。
  本研究的三方調查對象分別是某省屬高校的2014、2015、2016和2017級四屆德語專業在校本科生,共計146人;與該校德語專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的事業單位、國企、合資企業和私企等單位管理人員40人;來自全國十余所高等學校的德語專任教師32人。共回收問卷218份,問卷有效率達到100%。
 ?。ǘ┭芯績热?
  本次問卷共包含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和職場規劃三個大的方面,每個方面又包含五個問題。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方面包含的問題有:掌握德語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德語專業等級考試的重要性;掌握英語、計算機等技能的重要性;提升口語能力等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參加“德語辯論大賽”等專業賽事的重要性。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包含的問題有:本校實踐類課程安排比例的合理性;實踐類理論課程(如商貿德語、旅游德語等)的重要性;見習、實習等企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參加學?!按髮W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性;提升大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性。職場規劃方面包含的問題有:提前做好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了解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性;敬業精神的重要性;情商在職場中的重要性。以上這三大方面的問題來自對教師、學生和企業管理人員三方進行訪談而得出的結果,涵蓋了德語人才培養由“入口”到“出口”的關鍵內容,且三方在德語人才培養中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根據數據的匹配程度來觀察三方對待同一問題的回答結果,從而找出目前地方高校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并提出相應對策。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問卷使用了五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作為選項,分值分別表示:5(十分重要),4(重要),3(不知道),2(不重要),1(十分不重要)。
  首先,在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方面,三方的數據匹配程度較高,教師對此部分認知程度最高,學生次之,企業與前兩方態度略有不同,見圖1。就掌握德語基礎知識的重要性來看,90.46%的高校德語教師認為十分重要,與教師的高認可度相比,學生(79.45%)稍有降低;然而僅有50%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十分重要,與教師和學生的態度差別較大。對于多數企業管理人員來說,德語基礎知識僅是學生的必備知識之一,而不是企業所需的全部知識與技能,這一觀點從三方對于德語專業等級考試的認可度數據(三方的平均數據為58.5%)可見。在校生除了應具備德語知識外,還應具備其他實用技能,如對于英語、計算機等技能重要性的調查結果上,大多數學生(67.12%)、教師(78.13%)和企業管理人員(80%)認為十分重要。此外,在提升口語能力等語言綜合能力方面,學生(84.38%)、教師(78.08%)和企業管理人員(77.5%)認同度均高,這說明語言綜合能力已然成為德語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最后,在參加“德語辯論大賽”等專業賽事的重要性方面,84.38%的教師認為其十分重要,學生和企業管理人員(超過70%的比例)也認為外語專業學生應多參加專業賽事。專業賽事不僅可以展示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也可激發學生勇于挑戰的精神。
  其次,在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三方的數據分布呈多元化態勢,見圖2。就目前實踐類課程安排比例的合理性來看,僅有30.82%的學生、21.88%的教師和25%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十分合理。上述數據顯示,目前部分高校課程設置存在著不合理的方面,這也說明了高校目前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等亟待改革。在對實踐類理論課程進行評價方面,17.5%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實踐類理論課程十分重要,與之相比,更多的學生(52.74%)和教師(40.63%)認為十分重要。該組數據說明了目前校企之間對學校所講授的實踐類理論課程的認可度存在差距。相比實踐類理論課程,三方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另一主要教學環節——見習和實習重要性的態度較為一致,均超過了50%。大家都認為見習和實習是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此外,在“大創”項目的調查上,三方態度明顯不同:有56.25%的教師認為十分重要;有30%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十分重要;作為參與者的學生,僅有23.28%認為十分重要。這一方面體現出教育機構與企業的溝通交流不夠,很多信息不夠暢通,這導致企業對學校開展的一些活動不知情、不了解;另一方面體現出部分地方高校對該項目的重視程度、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學生對此項目認識不足。最后,在提升大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性方面,75%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十分重要,但是教師和學生對此并不熱衷,僅有50%的教師和34.93%的學生認為重要。科學研究是一種創新能力的體現,學生在從事科研活動時既可不斷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結合,又可以提升自身思辨和創新能力。通過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企業已認識到具有創新能力的員工對于企業長足發展的重要性,所以企業既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同時更看重員工的創新能力。然而,在這方面教師和學生對此認識并不深刻。一些地方高校教師認為科學研究更多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人應該關注的事情,外語類的本科生只需夯實語言基礎知識,提高自身的語言技能就足矣了。顯然這種誤區是值得高校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去思考和改正的。   最后,在職場規劃部分中,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的數據匹配程度較高,而尚未步入職場的學生對此方面認識不夠深刻,見圖3。21.23%的學生認為團隊協作能力在職場中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對此認可度超過80%。64.38%的學生、68.75%的教師以及72.5%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十分重要,可有的放矢地為未來的職場生活做出相應準備。在了解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方面,82.5%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其十分重要,并將企業文化視為核心凝聚力,對此學生的比例為58.9%,教師為56.25%。對于被視作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敬業精神的重要程度,三方均有超過70%的人持“十分重要”的態度。對于在職場中被十分看重的情商,職場經驗更為豐富的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對此認可度均超過80%,學生的比例為46.58%。
  四、改進對策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可見,目前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的突出問題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在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方面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革。
 ?。ㄒ唬┮允袌鲂枨鬄閷颍茖W規劃德語人才培養目標
  2012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國家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型人才,而是迫切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1]。因此,傳統的研究型外語人才向應用型轉型是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轉型方面雖取得些許成效,但問題仍然突出,自身對國家和社會關于人才需求方面的敏銳度不高,且特點不鮮明。鑒于此,建議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等與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戰略聯盟,根據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組建有行業專家共同參與的專家組,根據多方專家的意見校企共同構建德語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形成校企按需組合、共同發展、共同受益的局面。校企可共同培養“德語+跨境電子商務”“德語+汽車”“德語+法律”等“德語+”人才,或為企業“定制式”培養德語人才。例如,將“德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為“語言基礎扎實、具有國際化視野、擁有跨境電子商務崗位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運營等基本知識,能夠在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德語專門人才”。無疑,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將拓展學生相對狹隘的專業背景,豐富其知識結構,使德語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乃至將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社會人口素質的優化。
 ?。ǘ┮跃蜆I為驅動,明確構建“德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研究數據可知,在課程設置方面,雖然學校一直在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也設置了一些實踐類應用型課程,但學生的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同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未能實現融合發展,且這些課程同真實的職場需求還存在差距。因此,欲實現“德語+”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以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為例,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面向目的語國家的跨境電子商務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新利潤增長點,尤其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電子商務行業開展得如火如荼,小語種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根據企業反饋的結果,德語專業學生缺乏專業技能之外的職業技能。而這方面正是當前地方高校德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短板。據此,高校和企業合作構建“德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本著“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原則,校企簽訂專業共建協議,通過校企共建人才培養目標、開展課程體系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推動科研平臺搭建等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德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課程設置見表1。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面,一方面高校教師“走出去”前往企業進行相關業務和崗位培訓,然后回到學校向學生教授更實用的知識;另一方面企業人員“走進來”,到高校為學生傳授職場必備技能與經驗。只有這樣,高校與企業才能做到無縫對接,培養出來的德語畢業生才會更符合企業需求。
 ?。ㄈ┮陨鐣谌皆u價為依據,合理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
  為了客觀評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社會第三方評價機構提供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結果越來越引起高校的重視,其能真正體現評價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開性,如今第三方評價結果已成為高校專業排名重要依據,對高校的招生、就業以及社會聲譽影響重大[2]。以“德語+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為例,高校在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時,首先應與具有良好公信力的教育第三方評價機構合作,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跟蹤調查,同時將社會和市場需求內化為評價體系的觀測點,突出外部評價在總體評價體系中的比重。其次,定期開展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調查,聽取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并及時進行課程調整和修改評價標準。此外,還應參見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的員工評價和考核標準,設置多級指標,進行量化評價,并聘請權威專家共同參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實施和考核。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供給端,必須樹立科學人才觀,堅持因材施教[3]。應深入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據市場需求規劃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根據社會第三方評價機制制定行之有效的評價標準,全面提升德語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多方共贏。
  參 考 文 獻
  [1]修國英.應用型德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5):37-38.
  [2]向幫華,劉青,白宗穎.教育4.0背景下第三方教育評估路徑探究[J].教育探索,2017(6):92-96.
  [3]宋作勇.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努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N].人民日報,2018-05-0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023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