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科研機構知識資本形成及體制改革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在歸納知識資本概念及其形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梳理了科研機構新知識生成、知識整合重構和知識資本的形成機理,分析了科研機構在知識資本形成方面實現知識資本增值的方式和現狀。基于上述分析,文章針對當前科研機構改革提出了實施分類管理、合理界定創新模式和推動多層管理等建議。
  關鍵詞:科研機構;知識資本;體制改革;管理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技創新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漸凸顯,知識資本己成為社會運行和經濟增長中的重要力量,它的積累和流轉成為科研機構發展的支撐。如何從知識資本形成的角度來增強科研機構核心競爭能力是一項需加以理論分析的重要工作??傮w上說,科研機構無論是從內部開展科研激勵方式改革、增置科研設備、改進科研方法,還是從外部加速知識吸納、消化,或是通過編輯整理出版文獻、申請專利技術等方式對內部原有知識進行整合或重構,都應歸為知識資本形成的范疇,而加速知識資本的形成進而促進知識資本存量的增加,將有助于推動科研機構學術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提高。
  1知識資本概念的相關研究
  通過歸納知識資本的基本概念與內涵,如何加速知識資本的形成和穩定增長等文獻,可以發現國外學者較早地闡述了知識資本的內涵,并逐步將知識資本提升至企業、組織乃至國家最寶貴的資產,但是對其完整的概念尚無定論。總體上,知識資本的內部構成、知識資本主要通過何種形式來體現和知識資本通過何種方式來創造價值,共同構成了目前知識資本的主要研究體系。
  從知識資本價值實現角度,HenryEtzkowitz認為當知識被用來產生效益,科學本身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變成為企業產生新收益的生產力,就成為了資本。Lynn從企業研發角度,認為知識資本的形成是將組織內部化的知識再經過系統化處理后所變成創造公司價值的知識。從知識資本表現形態角度,Andriessen等認為知識資本是一個國家可以利用的無形資源的總和,是比較優勢產生的來源之一,并且能夠創造未來的利益。從其表現形式上來看,Andriessen等基于國家間產業的比較優勢形成過程,“知識資本是一國包括文化、技術、科學理論、品牌等可以使用的一些無形的資源的集合,認為這些資源能夠在未來提高較高的經濟利益?!睆闹R資本價值載體角度,Laperch等進一步從知識的外部獲取角度認為,知識資本指的是一個或幾個相關聯的企業積累的知識,通過信息流動不斷豐富,并在生產中使用或者價值創造過程中更為全球化。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先進科學技術的引入加速了中國產業進步,在2008年經濟危機后,產業界和學術界均對知識資本的概念、構成更加重視,并結合中國實際圍繞知識資本開展了相關理論探討。但從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專門針對科研機構開展的知識資本形成研究文獻還較少。
  2科研機構知識資本形成機理
  科研機構是社會重要的知識生成、知識增資和知識資本形成場所??梢詫⒖蒲袡C構的知識資本形成過程描述為以科研人員勞動、科研設施設備、科研經費等一般投入和政策引導、專項計劃、科技交流活動、外部知識等特殊投入作為輸入,以知識資本為輸出的函數。我們認為特殊投入與一般投入存在放大效應,且自變量同因變量的聯系并非絕對的因果關系。知識資本的形成,不僅同科研機構的知識總量有關,還同其科研資源的投入,如人員、設備、經費等具體形式和抽象形式,如政策等關系到知識資本形式與價值創造的因素相關,故科研機構知識資本形成函數可以描述為下式:
  科研機構知識量=F(科研人員勞動,科研設施設備,科研經費,政策引導、專項計劃、科技交流活動、外部知識引入)
  知識資本=知識量×增值能力×重構整合能力×轉化能力
  2.1知識資本的自增加過程
  知識資本的自增加過程是科研機構通過組織人員、科研設備使用等,實現技術創新和理論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且具備高度的復雜性。
  本文認為科研機構知識增資是科研機構在一種高度復雜的環境中,通過持續、動態的科研活動,對科研機構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形成新觀點、新經驗、新理論的過程,這一過程從微觀角度上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從宏觀上和長期角度看,科研機構的知識資本增值與各類科技資源投入呈現正相關的特征。同時,科研機構的外部吸收能力也是自身知識資本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途徑來自于,一是科研機構通過知識共同體的文獻資料傳播,對現有前沿科研成果進行復現、改進,結合自身核心優勢進行改善;二是科研機構通過平臺化建設,為內外部科研人員提供知識交流分享的機會,通過知識的碰撞,加速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增值;三是科研機構通過外部其他學科的創新成果,通過學科交叉的方式,實現知識突破性增長。
  Levinthal,cohen兩位吸收理論的創始人,提出“應用有價值的組織外部新信息進行交易的能力、有價值的組織外部的理解與消化能力和對新信息的敏感性是組織吸收能力的三個組成部分?!眤ahm和George則提出了四要素論,即,知識的消化和吸收、知識的轉化、知識在現實中的運用和識別潛在知識的能力共同構成了科研機構的知識資本外部獲取能力。通過上述文獻,可以歸納為,科研機構通過外部知識獲得和內部科研挖掘相結合,對知識進行積累和轉化形成??蒲袡C構吸收外部知識時,傾向于圍繞原有知識體系,這也說明了科研機構原有的知識結構是決定性因素,對外部知識的吸收不是一個隨機的過程。
  2.2科研機構的知識重構與整合
  中國較為基礎層面的理論創新主要通過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經費為輔的科研機構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來實現??蒲袡C構承擔著社會知識資本形成與增值的主要場所的功能,通過對知識進行熔合與提升,為全社會產生創新動力。進而解決各類科學課題,完善現有理論體系,形成新的理論,并不斷實現技術突破??蒲袡C構的效益就是其內部資本進行價值增值的效率,在效率提升上,其主要方式為是通過加強整合能力,提高獲取知識敏感性,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更新機制來提升科研機構的綜合效率。   知識整合是一個動態過程,這一過程要求科研機構必須通過系統化手段保障知識整合順利開展??蒲袡C構通過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加快科研人員、其他科研組織進行知識的協同研發、轉移,促使新的技術在其他區域產生并能夠接受柔性的管理條件,幫助其成長。新的理論和技術突破要求科研機構不斷改善管理方式、組織架構,加速新舊知識的更替、轉移和融合,這種整合的主要過程是,首先,對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整合。這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對現有知識體系的再挖掘、尋找不足,在新知識的產生前形成預知識;二是對科研機構平臺化建設,增強外部知識獲取的便利性。這都是以重視現有知識為前提的。其次,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互相轉換,新知識是從廣義角度對舊知識的擴展,新知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具體原理的顯化,這種顯化過程來自于不同學科學者,同一學科不同領域學者對未知領域從各個角度的發掘,通過不同角度的交叉、合并,加快新知識的顯化過程。第三,科研機構內外部知識的整合與重構。單純的新增知識不能直接成為知識資本,它需要通過內外部有效結合,對知識進行充分分層、分類和整合,形成知識網絡體系??蒲袡C構的內部知識生產和外部知識引入共同構成了科研機構和核心能力,其整合能力代表了科研機構的競爭力。
  2.3科研機構實現知識向知識資本轉化的過程
  形成科技成果并在社會中產生經濟效益是知識資本化的重要體現。從狹義上講,一項新設計、新專利的出現,直接帶來的產業利潤和新工藝、新管理方式為現有行業實現降本增效;從廣義上,科研機構可實現理論與技術突破,對當前社會生產方式、經濟運作機制進行打破重組,實現熊彼得所稱的“破壞性創新”帶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知識資本形成和科技成果轉化相輔相成,大體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實驗室階段、產品化階段、產業化階段。在實驗室階段,其理想特征是科研人員不設定具體研究目標,通過一系列的假設、實驗、對比和驗證等方法,形成技術的基本操作方法或初步的理論假說;在產品化階段,將其實驗室階段的技術應用于現有產品進行功能升級或創造,具備了從未出現過的產品概念,并開發原型;在產業化階段,科研機構作為參與者,通過政府平臺、市場平臺等渠道,對成果的提供方、需求方和投資方進行有機整合,實現創新型產業的進步。
  3促進科研機構知識資本形成的建議
  知識的增長不僅是科研機構自身知識總量的提升,也體現出了國家整體科創能力,這與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社會文化水平等各項因素緊密相關。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秉h中央和國務院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體現在政府的引導服務中,如《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進一步提出在十三五時期建成“科技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潛能活力競相進發,科技創新和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的科技氛圍”,這些都為加速知識資本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第一,尊重知識資本形成規律,科學布局科技引導政策。知識積累和科學創新不僅依賴科研機構投入經費、設備等物質層面,還涉及科學家定位、對科研項目定位和科技政策引導等制度層面。如果科技引導政策和人才激勵措施不合理,會損害科研人員的主動性,導致科研人員異化,破壞自由主動的學術氣氛。部分科研機構評價機制不合理,簡單將論文、專利、項目數量作為評價指標,對科研項目方向過度干預,導致科研工作者傾向于短期、表層領域開展科研,違背了科研發展的客觀規律,破壞了科研人員安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研究氛圍。
  針對此類問題,必須對課題進行合理分類,根據其課題類別建立不同的評價引導機制,避免出現唯論文唯項目唯權威現象,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基礎科學研究加以傾斜,確保評估機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
  第二,分類管理基礎性和面向市場的科技項目,推進政府引導與市場相結合。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構建產學研結合的體系需要科研工作者以務實的態度,對科技的現實意義進行挖掘,同時管理部門也應當從國家管理層面,為科技工作者提供開展科研活動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讓科研機構的知識資本順利進入的經濟發展的第一環節,形成產學研互促體系。
  第三,創新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合理界定創新模式,提高組織管理水平??萍紕撔聼o論是基礎理論創新、整合式創新,還是現有技術的改善,都需要以開放精神加以引導和管理,才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開放創新的主要方式包括產學研合作創新、發散式創新基金和孵化創新等模式。對于優秀的科研機構,應當善于結合自身能力,有所側重,調動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兩個方面,在研究路徑可行的情況下,可以將部分科研下放到不同的二級單位或將項目分解,實現開放創新;從內部開拓新的科研形式,形成合理的靈活激勵模式與溝通平臺,推動科研機構實現整體提升。
  4結束語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己經逐步取代傳統的物質資本,成為新經濟增長中的關鍵要素。知識轉化為資本形成知識資本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考慮的相關因素較多。相對于傳統的資本形式,知識資本以革命性改善產業發展方式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研究知識資本形成過程的復雜性、影響的深遠性,對科研機構知識資本形成過程加以厘清,把握知識資本特有的運行規律,豐富知識資本管理增資相關理論,是科研機構管理的重要內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84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