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類大學生教育的思考與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各類技術型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受到青睞,隨之而來,我國理工類普通高等學校越辦越多,培養的畢業生質量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理工類大學生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目前理工類大學生教育出現的問題,通過比較中美教育的差異,提出了對于理工類大學生教育的幾點思考和對策,以期與讀者一起探討,為理工類大學生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理工類大學生;思考;對策;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4.5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近幾十年來,伴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政治、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快速發展,鄧小平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的經濟正以強勁的勢頭在不斷發展,而這需要很多專業技術型人才,以適應不斷增長的科技企業的需要,理工類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其本身具有很強的特性,其專業性和邏輯思維區別于文史類學生,他們的教育在全體大學生中具有典型性,在社會大眾中具有醒目的引領作用。而目前我國的理工類大學生教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教育急需改革。徐婷就新時期理工類大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以及人文素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李浩闡述了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時代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時代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宋怡、張文真等研究了理工類高校學生生活滿意度與自尊的關系。王楠、黃太星等探析了理工類大學生跨專業多元就業的路徑。辛濤探討了教育問責和針對問題需要注意完善的地方。王繼明闡述了中國教育體制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了教育體制創新的對策與建議。郭勇研究了美國教育問責制的歷史變遷和特色,以期對我國教育問責制有所借鑒。Jane Louise Johnso研究了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我國理工類大學生教育出現的問題需要得到重視,我們更要思考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得出相應的對策,并加快改革步伐,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
1理工類大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國家社會層面的問題
第一,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條塊分割嚴重,部分理工類高校辦學規模小,教育資源不同地區分配不均衡,各高校辦學層次、辦學質量難以有效提高。
第二,社會的包容性不夠。理工類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進入到社會大生產的環境中來,企業往往去全國排名靠前的理工類高校招工,很多國企缺乏合理的晉升空間,一味歸咎于學校的培養質量不好和學生的整體素質不高,使得大部分畢業生在企業里混日子,“等、靠、要”,從而間接地扼殺了這其中的部分學生的創新能力,導致我國的整體創新不足。
1.2理工類學校層面的問題
一是學校辦學自主權不高。國家管控較嚴,專業設置隨大流,對社會急需人才的培養不利。二是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有待完善,競爭機制建立不全。教育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儀器設備、圖書資料閑置利用率不高,師生比不匹配較為嚴重,行政人員人浮于事。高校干部不是因崗設人,而是因人設崗。三是教師隊伍參差不齊。不能夠全方位地評估每一位教師,單單憑其論文發表是否多少等作為評價標準,部分教師缺乏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上課缺乏有效的競爭與監督機制,挫傷了部分認真負責教師的積極性。
1.3理工類大學生層面的問題
1.3.1思想道德方面
一是目前理工類大學生功利化傾向明顯,部分大學生對國家、社會、政治和經濟中的問題沒有客觀的認識,部分同學把學習和校園活動看成是一個任務場。二是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有向多元化發展的傾向。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部分學生價值觀念有待改進,大學校園里的利己主義者很多,往往將自身功利和目標相聯系,部分同學表現迷茫,理想缺失,這與家庭教育和整個社會風氣的大環境的影響是有關系的。三是道德修養方面存在著一些嚴重問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不良網絡和媒體的不良信息影響了部分同學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判斷,美丑辨別能力和戀愛能力不足,責任意識較差,更有甚者誤入歧途,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傷害。
1.3.2知識能力素質方面
一是理工類大學培養的是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創新性工科性人才,工科專業理論知識要很扎實,人文素養和能力也要涉獵,這是大學不同于專科、職業技術學院的地方。但是大多數理工類大學生認為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學習的主要動力,重視專業課,輕視人文知識課程的學習,這與學校的教師教學和整體風氣是相關的。二是部分理工類大學生協調溝通能力較差,心理素質較差,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不強。部分理工類高校雖說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是具體落實到各個學院,教師手上,還是唯分數為第一,以一個學生的分數來決定這個學生是否優秀,導致部分學生埋頭讀書,與高中無異。
2中美教育的差異比較
新時代下,我國更加重視高等教育,理工類大學生的思想、學業問題正在顯現,商討對策己刻不容緩。我國的教育如果要不斷取得長足的發展,就要不斷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取長補短。下面筆者就中美高等教育的差異作一下簡要的分析。
2.1教育體制機制差異
美國沒有像我國這樣的高考,美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自由申請學校,自由申請專業,有彈性學制,強調終身學習。雖然我國部分高校也實行了彈性學制,但是基本上能夠提前畢業的學生人數很少,這跟學校的管理制度是有很大關系的。美國是寬進嚴出,而我國是嚴進寬出,這與整個社會大環境有關系。
2.2教育觀念差異
我國高等教育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考察教育質量則主要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通常絕大多數課程通過筆試來考察學生。而美國強調學習能力,重視學生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課程設置差異
美國崇尚自由教育,學生在校可以修讀不同專業的課程,只要時間允許和保證完成本專業課程。我國的“專業教育”是學生被限制在專業范圍內,學生們忙于應付本專業課程,無暇去廣泛涉獵其他專業的課程。設立的選修課程都是流于形式,教師和管理部門也沒有對選修課程予以足夠重視。 2.4學習方法差異
美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而我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待加強,具體表現有:一是強調接受學習,忽視探索研究學習。二是注重具體知識的掌握,輕學習方法的研究。學生往往只注重具體知識的背誦,而輕學習方法的探討。
2.5評價標準差異
美國教育強調鼓勵教育,重視能力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目前我國理工類高校絕大多數課程還是以分數為主來考察學生,因為高的分數意味著能夠拿到獎學金、社會捐資助學金,還有能得到部分沒有教育思想的教師的喜歡,教師評價學生的標準是順從、聽命。有的學生在我國教育環境下被評價為不適合學習,但是在美國的教育環境下卻是非常優秀,這種例子很多很多,值得我們深思。
3改革我國理工類大學生教育的幾點思考與對策
從美國的教育分析來看,我們面臨著一定問題。我們應積極向國外優秀的高等教育經驗學習和借鑒,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
3.1加強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
我國教育的最大問題是體制機制痛點。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己經得到黨中央的重視,我國高等教育要為我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我們要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不適宜的體制機制,推陳出新,逐步實現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滿足不同年齡段和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力度。
3.2加強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黨中央強調立德樹人,新時代的高等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工類高等教育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學習發展,制定更加符合世界發展大勢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制定更加科學而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斷鞏固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科研體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3.3建立完善的教育問責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把人才培養得好,我國的未來才會越來越強大,如何把一個學生教育好,培養好,不單單是高等學校的責任,這跟政府、社會、企業、教師、家長、學生本人都是有很大關系的,他們都需要共同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承擔責任,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問責制才剛剛興起,但這一制度在英美國家已經有較長的歷史了,我們可以借鑒英美國家的相對成熟的教育問責制,建立相應的教育問責機制規范和章程,并建立明確可行的教育目標和標準,完善客觀可靠的評估數據系統,只要人人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我國的教育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3.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
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培育需要教師的全過程參與。理工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同時,教師自身也要以身作則,身正垂范,要起表率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對學生產生無言的持久的影響。
3.5加大課程建設的改革力度
當今世界形勢瞬息萬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除了科技的比拼之外,文化軟實力的比拼也在逐漸加強,理工類高等學校在設置課程時,要著眼長遠,做好頂層設計,合理布局,建立開放式的評價標準,加強人文課程的改革,將人文素質教育不斷滲透,加強課程融合,著重強調知識的融合和貫通,通過知識的融會貫通向學生傳遞一種價值觀念和方法論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4結束語
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就像美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那樣,在這其中也經歷了很多改革,正如我國理工類高校學生出現的問題,科學技術不能成為理工科教育的唯一目的。愛因斯坦曾指出:“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北疚木臀覈砉ゎ惛叩冉逃壳按嬖诘膯栴}做了一些簡要分析,并對中美教育的差異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了幾點應對我國理工類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對策,以期能對我國的理工類高等教育有借鑒意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