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會計發展趨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回顧農村會計制度的變遷歷程,調研農村會計工作現狀,研判助力精準扶貧農村會計發展趨勢,對高效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盡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會計應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朝著經濟職能突出化,實行兩條線管理,管理會計化,互聯網+農村會計電算化,農村會計人員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的方向發展。
【Abstract】Reviewing the evolution course of rural accounting system,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accounting work and judg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accounting to help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out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efficiently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s soon as possib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ccount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prominent economic functions, two-l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ternet + rural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knowledge and youth of rural accounting personnel.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會計;變遷歷程;現狀;發展趨勢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ccounting; transformation process;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F23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3-0049-04
1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村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從人民公社制度,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再到新時代背景下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伴隨著土地制度的變遷,農村會計制度及工作方式也在經歷著一系列的變化。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國各地正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然而,農村會計工作與脫貧工作的不適應性暴露了農村會計發展的缺陷。所以,在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會計期許新的發展以助力精準扶貧,并適應時代發展。
2 農村會計制度變遷歷程
從建國初期到后農稅時代,農村會計大體上經歷了4個階段的制度變遷。首先是建國至改革開放前高度統一的計劃治理?;鶎咏洕M織的財產物資歸集體所有,生產隊的大部分耕地統一耕作,不采取按勞分配的方式,不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其次是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村賬村管”。農村會計由鄉鎮政府委派該村村民長時間擔任,負責土地劃分、收繳糧稅、農村集體財產、事業經費的管理等事項。然后是20世紀90年代以加強會計核算為基礎的會計核算治理機制。隨著土地承包制度的長久不變,土地流轉倍受認可,鄉村城市化的政策不斷推進,農村會計核算工作日趨復雜,政府對農村財務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出現了村賬鄉(鎮、管理處)審、村會計鄉(鎮、管理處)委派代理、聯村會計集中辦公等制度。最后是20世紀90年代末至后農稅時代[1]。農村會計人員開始由村民進行選舉,選舉時間為3年1次。
經過多年制度變遷,農村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全面的治理機制。進入21世紀,各項農業補貼政策的工作隨之而來,日益煩瑣的會計工作呼喚更加健全的農村會計制度。
3 農村會計工作現狀
近幾年,中央繼續堅持把支持“三農”作為預算安排和財政工作的重點,鞏固、完善和強化各項強農惠農財稅政策,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此同時,農村會計也進行了適當的變革。但是,農村會計工作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制約著農村現代化建設。
3.1 會計人員配備不合理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會計人員數量少,會計出納一人擔任,不符合會計工作規范;
二是老齡化嚴重,50歲以上已成常態,難以適應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三是學歷偏低,初中水平算是高學歷,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四是專業技能不高,自學會計、無格證書,村內賬務混亂不堪; 五是專業素質較低,對會計工作、政策法規的理解不到位,常游走于錯誤邊緣,甚至違背會計及法律的重要原則;
六是職業生涯發展受限,待遇低、無前途,使得農村會計人員實現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的水平受限,從而導致了農村會計工作的各項弊端。
3.2 農村會計工作方法不規范
首先,農村會計制度缺少明文規定,使其組織體系、崗位配備、核算監督的設計都不健全。其次是賬簿設置、憑證記錄不符合會計規定,割裂了總分類核算體系與明細核算體系這一完整的核算監督體系,使得內部控制、財產清查無從下手。
其次是會計資料、檔案管理不規范:
①會計資料收集不完整,如收入憑證,支出發票等,導致會計核算、監督、內部控制出現偏差;
?、跁嬞Y料審核不嚴格,如各種支出發票,致使報賬工作敷衍了事、村民集體財產受到危害;
?、蹠嫅{證、賬簿裝訂不合理、保存不完整,使得農村會計審查、財產清查工作難以進行。
?、苁呛怂愎ぷ鲊乐剡`規,會計出納一人擔任,報賬遲緩使得農村會計舞弊現象嚴重,財務公開工作難以實施[2]。這一系列的工作紕漏影響了會計編報的真實、準確、及時、全面。
3.3 農村會計電算化普及程度不達標
伴隨著“大智移云”時代的到來,會計的工作效率、精確度、管理化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然而,農村會計的現狀使得它沒有辦法實現實時更新、實時監控,連工作效率和準確度都難以保證,更不要提實現資源規劃、業財融合、財務共享了,借助財務信息進行管理更是無稽之談,這種發展現狀使得農村會計與現代會計事業的發展嚴重脫節,更對農村資金使用效率、效果受到制約,限制了現代化農村發展進程。
3.4 農村會計重核算輕管理
農村會計工作局限于農村經濟往來事項的賬務處理,卻忽視了財務管理工作、管理會計工作、成本會計工作,使得農村的財務不能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從財務管理角度來看,投資環節沒有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籌資環節缺乏依據,資金額度與項目進度不匹配;分配環節沒有標準且監督不力,打壓了農民積極性,加深了農民與干部之間的隔閡。
從管理會計角度來看,決策環節缺乏評估,盲目性大,增大了扶貧專項資金使用風險;預算環節被忽略,使得控制、考核缺乏標準;控制環節缺乏對比,不做調整,結果與目標相差甚遠;考核環節缺乏成本效益的分析,從上至下蒙混過關,本該停止的項目不斷吸走農民的心血。
從成本會計角度來看,對象化的成本歸集和分配工作不力,成本效益分析難開展,使得農村資金不能得到高效利用,往往出現浪費現象。
4 農村會計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制約
自十九大召開以來,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深入全國農村,但農村會計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明顯阻礙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展開,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擅自改變項目資金用途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進行了一系列的項目撥款。但是,由于農村會計工作不規范導致的財務漏洞以及會計管理職能未開發導致的盲目決策使得項目資金被挪作他用。再加上信息掩蓋、傳遞速度慢等原因使得農村發展難以緊跟上級工作指導總基調,難以完成上級規定的脫貧目標。
4.2 扶貧項目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財務會計信息以及管理會計理念的缺失,惡性循環導致會計工作難以輔助扶貧項目資金的運用,項目進行無規劃、無控制,資金使用與項目進度不匹配,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延緩了脫貧效率。
4.3 農村集體財產流失
會計人員法律意識淡薄以及專業素質低下損害了廣大村民的利益,使得農村集體財產難以發揮自身效益,從而使得本就缺乏啟動資金的農村雪上加霜。
4.4 招商引資效果不佳
財務會計工作不到位,難以得到投資人的信賴,以及財務管理工作不到位,難以制作商業計劃書說服投資者。許多有著良好發展前景的農村,他們有的靠近旅游景點,有的利于作物專業化種植。但由于資金籌集渠道單一,多靠政府補貼和信用社貸款,難以找到開發商投資,影響當地村民走上致富路以及我國農村資源的合理利用。
5 助力精準扶貧,農村會計的發展趨勢
會計信息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精準扶貧工作的質量,精準扶貧工作需要高質量的會計工作保駕護航,只有農村會計發展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才能實現有效的精準扶貧[3]。所以為了更好地助力精準扶貧,農村會計應朝著以下方向發展。
5.1 經濟職能突出化
農村經濟組織是勞動群眾根據自愿互利原則組織起來,實行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合作組織。農村經濟發展初期,政治組織與經濟組織的劃分就不明確,甚至多年來,經濟組織就是政治組織,兩者并未進行嚴格區分。但是,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以及精準扶貧工作的展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兩者逐步分離的態勢。例如,農村土地“三權分立”制度的確立、土地確權工作的展開、各項扶貧項目工作的進行(如:易縣狼牙山香泉谷現代農業扶貧開發項目),意味著將來農村將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進行各項規?;洜I。所以,農村政治組織與經濟組織相分離,農村會計經濟職能突出化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惠及廣大農村貧困人口。
5.2 農村會計實行兩條線管理
所謂兩條線管理即農村政治組織與經濟組織相分離,農村政治組織即村委會繼續執行政府會計制度,農村經濟組織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
正如上述所講,越來越多的農村企業出現政治組織與經濟組織相分離的趨勢,農村經濟組織以法人的形式有了法律主體地位。例如,越來越多的貧困村利用國家扶貧專項資金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而農民則以土地產權等方式入股分紅,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因此,農村經濟組織也越來越追求資金使用效率,模仿企業運作方式。 精準扶貧背景下,國家更加重視技術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所以,國家財政批準多項扶貧專項計劃,讓貧困農村利用扶貧專項資金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經濟組織會計向企業會計發展將使扶貧專項資金用到實處。
具體執行措施,即農村政治組織(村委會)主要負責村內政務以及各項管理工作。村委會會計主要負責各項集體財產物資的核算與監管,財政撥款的核算與管理。
首先,結合扶貧工作計劃、農村經濟組織的財務報表信息、項目計劃書等,進行管理決策將項目資金以及其他集體資產撥付給農村經濟組織,并按照計劃進行控制考核。
其次,與農村經濟組織協商制定項目執行成果分配計劃并嚴格執行。然后,負責集體分配財產的進一步核算管理。
最后,負責收繳村經濟組織的財務報表,并進行審計、合并,將分報表連同合并報表等財務信息向上級報告、向村民公開。
農村經濟組織(企業)主要負責發展農村經濟,進行企業化管理。具體過程如下:經濟組織負責人(企業CEO)結合本村優勢特點找準投資項目,編制項目計劃書,多方位籌集資金,發揮村集體財產的作用,村民可以選擇以土地承包權入股,也可以應聘成為企業員工,CEO負責日常運營管理并與各方股東協商制定分配計劃,最終嚴格貫徹執行,并在年終接受村委會的考核。
農村經濟組織會計不僅要負責日常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還要進行各項管理會計工作,利用財務信息幫助CEO進行預測、決策、控制、考核、分配,使得各項資金與投資、籌資、分配環節緊密結合、高效利用。除此之外,農村經濟組織會計還要將各項報表報送給村委會并進行公開。
這樣一來,政治組織可以對經濟組織進行監督,經濟組織的財務公開也達到了對政治組織監督的目的,這就迫使農村會計核算工作不得不規范、財務不得不公開、管理工作不得不先進,從而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5.3 農村會計管理化
就目前來看,農村會計仍處于重核算、輕管理的階段,甚至不管理。多年來,農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各項助力當地發展的專項工作都缺乏對經濟活動的科學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協調、核算、分析和考核,導致經濟活動效率低下,集體財產及專項資金浪費嚴重。所以,新農村建設呼喚管理會計的出現,實現農村會計核算、管理同時并舉,解決上述各種問題。
首先,農村會計要想開展管理會計工作與財務管理工作,兩個必要條件就是:
?、俅嬖谝幏稌嫼怂惝a生的有效財務信息;
?、跁嬋藛T已經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
然后,建立相關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工作人員的招聘、任用、獎懲都應本著公正公開的原則,以達到激勵作用,并建立起完善的組織架構。
具體執行措施如下:
第一,完善決策機制。項目投資和籌資應進行公開化招標,會計人員利用各項指標對各項方案進行比較,比如投資回收期、投資收益率、凈現值、現值指數、內含報酬率等,以選出最佳方案。
第二,加強預算管理。會計人員在項目執行前要根據各項信息、定量標準、目標預測,采用滾動預算、彈性預算、零基預算等方法,本著近期詳細、遠期粗糙和不斷調整的原則做出預算。而且,要定期向村民公開財務預算。
第三,強調控制作用。農村會計需要加強收入、成本、資金使用以及預算實施等方面的控制。第四,事后分析考核。上級應制定一系列標準,來考核農村扶貧效果。就貧困戶脫貧來說,可以制定脫貧標準,年度考核脫貧完成率;就項目工程來說,可以考核其為本村集體與村民個人各帶來了多少利益,其成本利潤率、權益報酬率各為多少,并進行不同村莊、不同項目之間的評比,表揚先進,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同時,借鑒先進組織或個人的經驗,激勵表現不佳的群體更上一層樓。
5.4 互聯網+農村會計電算化
精準扶貧背景下,扶貧專項資金多、扶貧項目多,且需要短時間內同時進行幾個項目的開發,互聯網+農村會計電算化有利于扶貧項目資金管理、分析、實時監控,有利于扶貧項目資金與扶貧項目不脫節,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有利于村民了解扶貧資金流向,有利于農村財務會計核算和資金管理向更高水平邁進。
在硬件方面,農村可以購進電腦設備、必要的辦公用具、修繕辦公室、安裝宣傳櫥窗等,使得村內各項信息有處可查。在軟件方面,可以買進比較便宜的會計軟件系統,或者國家可以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建立完善的村內組織架構以及信息檔案,并錄入軟件,實現實時更新,隨時管理。而且,需要對干部、會計、工作人員進行選拔或培訓,使其學會基本的電腦操作,建立并維護村網站、村公眾號、即時通信群,并公布各項信息等,使村內不僅業務規范化、現代化,而且村民的監督管理權也可以得到逐步保證。
5.5 農村會計人員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
老齡化、受教育水平低、專業技術水平有限等問題阻礙了農村會計朝著企業化、管理化、成本效益化、電算化等方向發展,制約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高效率展開。所以,應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選拔機制嚴格把關。在簡歷、筆試、面試環節都設置必要的標準,公開各項成績,最終以綜合排名靠前者優先錄取。
其次,嚴格會計人員考核機制,上級主管部門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專業水平考核,實施競爭激勵方案,激發會計人員的學習動力。
再次,加強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由上級主管部門派相關專業知識人員或相關社會機構進行培訓,如無重大政策變更,每年每名農村會計人員必須參加2次,且都記錄在案。
最后,制定農村會計人員職業生涯規劃。在農村會計人員享有轉戶口、獲得土地承包權、參與分紅、參與干部選舉、編制、公務員考試等優惠政策權力的同時,由相關政策部門對制定必須履行的義務及相應標準。
6 結語
總之,在新時代歷史方位下,農村會計的缺陷日益顯現出來,農村會計改革必將引起國家以及黨政機關的重視。為響應精準扶貧政策的號召,其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國家以及社會各方面不僅要加快農村會計理論體系的建立,還要促進農村會計的實踐改革,以高質量、高速度的農村會計改革助力精準扶貧,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自遵.淺談農村會計發展趨勢[J].財會通訊,2013(01):121-122.
【2】楊守杰,劉暢.淺談農村會計人員現狀及其教育[J].北方經貿,2014(03):102+112.
【3】黃歡顏.如何用高質量會計促進精準扶貧[N].中國會計報,2018-03-09(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09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