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利益鏈左右高發行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于詠悠
無論是業績變臉還是針對高發行價已經提前透支股價,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都是這些公司的發行價都是高高在上。試想,如果按照四、五十倍的市盈率發行,公司有100%的業績增速,會引起公司股價發生“地震”嗎?亦或是即使短期的業績變臉,又會引來市場對公司如果高的持續爭議嗎?高發行價背后,凸顯的是各方利益的分配。
新股定價估值利益涉及范圍廣泛,主要是在上市公司、承銷機構、詢價對象、券商分析師四者之間的利益權衡。業內人士指出,“過分強調上市公司和承銷機構”的利益是問題的關鍵。
利益鏈之一: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發行的成功與否,價格的高與低,直接關系到未來“圈錢”的金額以及財富效應的高低。上市前,除了與保薦機構很好得溝通外,公關處理能力也要具有極強的能力。尤其是像對于海普瑞這類的公司,高發行價必受到市場分外的關注,果不其然,上市前后各類關于公司造假的報道層出不窮,而隨后則不了了之,危機公關處理能力到位,高成長性的報道鋪天蓋地,眾人皆拍手叫好,高價發行上市之后的股價表現也更加值得期待。
利益鏈之二:承銷機構
承銷機構作為中間人,既不能得罪上市公司,又得去拉攏機構進行積極詢價。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將上市公司努力包裝好,這在海普瑞身上顯得更為突出。海普瑞上市之初,就面臨了肝素鈉的FDA“認證門”、虛增利潤等負面消息,這些已經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在公眾眼中。而2011年一季報的大跌眼鏡,又將這些陳年舊事給一一拖出。對于業績的突然變臉,公司有其和合理解釋,各大券商也給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釋,但是當初上市時,機構和公司對于海普瑞的高成長性的普遍看好可是不謀而合得一致看好。
對于公司發行時的高市盈率,業內的投行人士指出,如果你發的市盈率比別人低,那么上市公司方面會不滿意,同行也會覺得你沒能力,這對今后業務的開展會有負面影響。只要能發得出去,那么按照行業規則定價發行就是投行的最佳選擇。
對于海普瑞出現業績的迅速變臉而連續跌停這一現象,國內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坦言,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關注到海普瑞,當時還只有三到五千萬的年凈利潤,上市前出現了非常規的增長,今明兩年也將回歸到常態。
面對大量的關于“偽投行”的觀點論,國信證券投行部總經理周可君指出,目前國內投行只是按照招股說明書指引填充,是我們夢想中的優秀投資銀行中最基礎的要求,真實、準確、完整,實際上離全金融產業鏈企業價值提升者的目標很遠了。需要從國家、民族的發展階段需要出發,從產業、行業開始。
利益鏈之三:券商研究機構
盡管海普瑞發行價高達148元,但是機構的超額認購高達95倍,這一場景,在其上市的半年內的中小板和創業板IPO中均未曾見過。而各大券商也均對海普瑞未來的高成長予以了肯定。
從各大券商出具的表中可以看出,券商普遍將海普瑞集中在了其作為肝素鈉原料的龍頭企業來加以包裝和宣傳。而在一年不到的上市時間里,海普瑞則面臨了上下游產業鏈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上市前的精心包裝,加上肝素鈉的龍頭地位,從目前看來,過分渲染公司亮點顯得分外明顯。券商研究所的價值投資報告從某種程度上出于投行部的業務考慮,同時也要注意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系,將價值投資報告形式化也在情理之中。
利益鏈之四:詢價機構
此前在深圳召開的新股定價估值研討會上,王亞偉在該會議上毫不吝嗇得將近幾年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評斥為“市場化幌子下的壟斷機制,目前的市場化只是詢價環節的市場化。由于新股仍然供不應求,買方是處于一個完全的弱勢地位。理論上的自由博弈,在現實中根本運轉不起來,市場化的機制基本上已經失效?!蹦壳靶鹿砂l行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其根源就在于缺乏一套有效的制度來約束發行人和承銷商的行為。
公募基金作為主要的詢價對象,抱怨定價過高,但是手握定價權卻不滿定價,緣由何在?王亞偉指出,某些IPO詢價過程中存在非市場化的因素,如“打招呼”的現象。同時,打新股的投機情緒,也使得這些詢價對象不能按照合理的價格來報價。
以上市前后最具爭議的海普瑞為例,盡管各大機構認為其發行價格偏高,申銀萬國當時給出的詢價區間是90-106元,東方證券則給出了最高的預測價格,認為其價格區間在127.2-143.1元,148元的發行價格均高出了券商認為的合理價格。另一方面機構認購程度又如何呢?
本刊記者翻出海普瑞當時公布的網下配售結果,有多達211個機構賬戶申購成功,其中華夏基金旗下有八只基金對海普瑞進行了申購,王亞偉的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均在其中。一方面認為其定價過高,一方面又對其進行申購,自相矛盾的說話令普通投資者摸不著邊,究竟海普瑞值多少錢?可能這正印證了王亞偉自己的那句話,有一些非市場化的因素的存在。這些非市場化因素的存在,使得這些奉行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們也不得不按照規則辦事。
過分強調上市公司及保薦人的利益,導致了高溢價發行,股價遠高于二級市場上同類公司的估值水平,從而也出現了這些個股日后的價值回歸走勢。普通投資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面對這些高價股、高成長股的價值回歸,很有可能踩到“地雷”,殊不知“一山還比一山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23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