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瓷變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韓 捷
“高古瓷”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明清瓷器價格上有些虛高,是國內外大型拍賣會長久以來的拍賣價格導向在起作用,例如2005年“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在國外拍出兩億多的天價,幾近瘋狂。人們忽略了高古瓷,價格一直沒有上去。
盡管明清官窯瓷器屢創新高,火爆異常,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講,只能飽飽眼福,看看熱鬧,天文數字般的價格,已非一般藏家所能企及。對于今年的古董陶瓷收藏,專家建議不要僅僅局限于內地市場熱點,不妨拓展一下視野,著眼于高古瓷的收藏。高古瓷具有較強的增值潛力,其理由如下:
首先,高古瓷具有明顯價格優勢。近年來在海內外藏家推動下,明清官窯瓷器價格扶搖直上,出現超過百萬、千萬甚至億元的天價精品。
而國內元代之前的高古瓷價格相對比較便宜,收藏資金門檻也較低,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高古瓷一直是海外文物收藏市場的主要品種,宋代官窯、磁州窯等精品價格早已越過千萬元大關。而在國內可以用幾萬、幾十萬元買到的高古瓷,在國際市場可以賣到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升值空間很大。
其次,高古瓷雖然沒有明清瓷華麗,但它古樸、內涵深刻、藝術境界深遠、耐人尋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收藏高古瓷器是收藏文化,是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感受,是陶瓷收藏的發展方向。
第三,歷代名窯精品倍出。除宋代五大名窯外,越窯、長沙窯、龍泉窯、建窯、湖田窯、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等都有精品,收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去選擇藏品,有利于形成系列。
高古瓷的價值在于其年代久遠,已不容易獲得;另外,以唐宋為代表的古瓷器,都有氣勢,質樸古拙,耐人尋味,后世的瓷器做工固然細膩,但神韻卻不如先代。專家建議:藏家應多注意高古瓷,遇到造型、品相俱佳者,可以大膽逢低買入。
玩瓷的最高境界
玩賞高古瓷是收藏古陶瓷的最高境界,高古瓷器才是中國古陶瓷的精華所在,它代表了中國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在沒有像明清時代那樣發達的制瓷技術年代里,高古瓷器僅靠顏色、造型兩個因素,就能使高古瓷的制作達到頂峰,整個宋代瓷器的藝術造詣,是后世無法超越的,收藏高古瓷器才是真正玩收藏,是對中國陶瓷文化精髓的真正領悟。
明清時期制瓷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度,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又能配制出多種多樣的顏色與釉質,又有富麗堂皇的繪畫技巧,千姿百態的造型,驚奇出色的機關設計,憑借這些優越條件在后五百年中,又使制瓷業達到一個高峰。
明清瓷與高古瓷相比,明清瓷在藝術上缺乏高古瓷器那樣鮮明的創意,由于缺乏創新,逐漸使藝術發展進入停滯期,特別是在清中期后,藝術上的抄襲多于創新,堆砌多于新穎,浮華中透出俗艷,陶瓷藝術也由頂峰轉入衰退期。
如果一位古陶瓷的愛好者只懂得明清瓷而不明了高古瓷,不能算作真正的懂古陶瓷,不是古陶瓷的真正愛好者。
中國市場困境
目前,在中國的收藏領域和文物市場出現了“兩浮”的傾向,“兩浮”即是指浮淺和浮燥的兩個不良收藏傾向,浮淺的表現是有些人重視官窯、輕視民窯、重視明清瓷、忽視高古瓷、看重利潤而輕視文化內涵,雖然這些人自稱是古陶瓷愛好者,實際上不是真懂古陶瓷。如同一位中國文學愛好者,只讀了幾本明清小說,竟不知還有“詩經”、“漢賦”,更不要提“唐詩”、“宋詞”、“元曲”等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就自認是文學愛好者,實則離文學甚遠。
浮燥的表現是一些人不刻苦學習,沒有經過認真實踐,就誤以為自己已有學問,冒然進入市場撿漏,夢想一夜發財,結果是碰得頭破血流。
一些文博部門的專家主要從事某門類文物理論的研究,并沒有對鑒定這項高難度的學問進行過深入刻苦的專研,就帶著文博的光環在社會上四處給人鑒定,成了全能的文物專家,還有個別人為了掙開證書的那點蠅頭小利,不惜出賣自己人格,鑒定結論是真偽混淆、真假不分,誤導了初學者,不知坑害了多少人。
僅以建窯瓷為例,在市場的百件瓷器中僅有一兩件真品,造假者費盡心機、絞盡腦汁燒出許多仿品,有的粗制亂造,有的可以亂真,其中有些是老底接胎,經復窯和冷接而成;有些是用老匣缽裝新胎重新裝燒,成了老匣缽與新碗盞粘在一起的“叉幫車”,拿到市場上蒙騙顧客,使收藏者真偽難辯,在收藏建窯時望而卻步,嚴重的干擾了對建窯瓷的欣賞與鑒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43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