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 新跨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吉 喆 蘇云峰
為有凌云志,荒島變新顏。國家級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市黃島區,以下簡稱青島開發區),于198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開發建設,昔日的荒島漁村已成長為投資環境良好、開放型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日益繁榮的現代化新城區,先后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榮譽稱號,社會及環境綜合狀況指數位于國家級開發區前列。
產業集聚昂龍頭
近年來,青島開發區堅持好字當頭、重點突破,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突出抓好產業集群、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循環經濟“四大經濟亮點”,以大項目建設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
按照“龍頭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制造業基地”的發展思路,積極實施產業集群化戰略,重點建設家電電子、石油化工、汽車、造船、海洋工程、港口“六大產業集群”蓬勃發展,枝繁葉茂,形成了以海爾、海信、新都理光、瑞智精密機電、上汽通用五菱等大項目為龍頭,中小型配套企業集聚發展的產業格局,建設了大煉油、麗東化工等龍頭項目,成為全國重要的環保型石化基地、造修船基地、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并正積極加快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建設。目前,支柱產業的產值、銷售收入、利稅額均占到全區總量的85%以上。
在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的同時,青島開發區著力推動以現代物流、特色旅游、總部經濟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初具成效,開發區引進建設了中科智、中冶東方等一批總部類項目。以港口為依托的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外著名物流公司數百家。在“特色旅游”方面,圍繞打造國內一流的海濱旅游度假勝地,省級鳳凰島旅游度假區加快建設。
青島開發區堅持把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優化經濟結構的中心環節,深入實施“雙十高工程”,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全區已建成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孵化器33個。國內第一條液晶摸組生產線在青島開發區海信信息產業園投入批量生產,船用大型柴油機曲軸項目生產出國產第一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柴油機曲軸。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32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6%,全區80%以上高新企業與國內知名高?;蚩蒲性核⑵痖L期合作關系。
青島開發區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節能環?!?,努力以最小的環境損害、最少資源和能源消耗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實施了華歐海水淡化設備項目日處理海水生產能力達1.6萬噸,千禧龍小區海水源供熱制冷項目等“藍天碧水”工程,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和工藝技術改造,大力推進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認真實施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按可比口徑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水耗均下降5%。堅持集約利用土地,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GDP 1844萬元。
城市建設氣如虹
“精雕細琢出奇瑰,鐘靈毓秀自天成?!边@是一位詩人在青島開發區游歷后寫下的詩句。這片27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巧妙地架構了山海呼應的美妙圖景,這浸透著開發區建設者的辛勤汗水,又閃爍著開發區決策者的科學發展理念。
如果從兩條不同的路徑來欣賞,你會發現青島開發區人用了保護和改善兩件“法寶”來點石成金。
從東到西,鳳凰島旅游度假區張開翅膀,送上碧海金沙;周家夼生態園山水映襯,詩意盎然;芙蓉山風景區林木蒼翠,果香誘人;珠山國家森林公園暮鼓晨鐘,禪意幽遠……經過數年如一日的努力,全區森林覆蓋率升至33%,“山、海、路、居”全部被綠色包圍,工業區內的綠化空間也被充分利用,形成了一條又一條生態走廊。
青島開發區人的努力換來的是經濟、環境“雙發展”。當你告別潔凈的海水,拍去腳上的金沙,驅車西行,呼吸到的是清新的空氣,映入眼簾的是無盡卻又層次分明的綠色,即使路經工業園區,亦如置身景區。這就是青島開發區,有碧海,有青山,有槐花飄香的山谷,也有枝頭鮮艷欲滴的櫻桃……
如今,昔日淤泥遍布的灘涂,被匠心獨具的智慧改化成了充滿詩意的唐島灣海濱公園;經過排鹽處理的不毛之地,生長起了護衛并妝點濱海大道的防護林帶;行政商務中心區中軸線四大廣場大氣磅礴,令人贊嘆;CBD高樓林立,其中崛起了54層的山東省第一高樓;住宅小區環境優美,問鼎中國建筑最高獎――魯班獎……
2008年,投資逾1700萬元改造河道而建成的丁家河公園剛剛向市民免費開放,由政府投資8000萬元對所有農村社區進行全面硬化、綠化、亮化、凈化、美化,擬采取BOT模式的岔河改造又提上了日程。海島山村個個街巷整潔,家家戶戶窗明幾凈,居民們滿懷欣喜地準備迎接前來體驗農家宴的游客……僅“十五”期間,青島開發區就投入近700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性項目建設,是之前15年投資總和的3.5倍。
發展成果惠于民
青島開發區完善利益協調機制,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發展成果普惠于民,以民“富”促民生。
距離青島開發區最著名的旅游風景區金沙灘不遠的地方,一片嶄新的樓盤正在封頂。這片寸土寸金的“觀海毫宅”未來的主人,卻是當地普通的老百姓――煙臺前社區的村民。
青島開發區實施的“多次拆遷、滾動式開發”被代之以“一次性拆遷、捆綁式開發”方式,大大縮短了村莊改造的周期, 改造周期由過去的5年~10年縮短為1年~2年,加快了農村城市化的步伐。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青島開發區以免費培訓解決就業問題為當地群眾打開了富裕之門?!稗r民點菜、政府買單”的免費培訓,在青島開發區已經開展了六年。青島開發區建立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機制,根據勞動力市場對各種技能人才的需求,專門設立500萬元以上的統籌就業基金,重點扶持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叉車駕駛、汽車維修、焊接、電腦、物業管理等技能培訓,培訓費用全部由政府報銷,并采取給用人單位優惠政策、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發展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等多種渠道安置農民就業,對城鄉困難就業群體實施重點幫扶,幫助80%受培訓的失地農民找到了工作,使2000余名困難就業群體,走上了公益性崗位或過渡性就業崗位。
為解決“因病致貧、因老致貧”問題,青島開發區日前又新增投入資金近1700萬元,對涉及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三大社會保障體系的的15項保障指標全面上調,把全區城鎮和農村的殘疾人個體戶統一納入補貼范圍,在已有保障體系的基礎上新增受助人群7.2萬人,在青島市首先實現社會保障無縫隙全覆蓋。
在社會救助方面,青島開發區大幅提高了城鎮和農村低保、孤老和城鄉孤兒補助、優撫對象住房維修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醫療救助標準,建立了臨時醫療救助、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助學補助及低保邊緣家庭醫療保險補助等制度。城鄉困難家庭醫療救助病種擴大到44個,實現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大病病種的銜接;城鄉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患病人員救助標準分別提高到12000元、10000元。
青島開發區依托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這三大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退有優撫”的保障機制,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51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