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千億產業集群,實現跨越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月27日~3月2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中紡聯副秘書長、外事辦公室主任袁紅萍,中紡聯副秘書長、行業發展部主任李進才,中紡聯產業集群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邢冠蕾等人組成的調研組,在江西省工信廳紡織工業處處長陳軍、副處長熊善平和贛州市主要負責人陪同下,走訪了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瑞金、石城、寧都以及贛州經濟開發區,充分了解了當地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
全面提升產業集群化水平
2月27日,調研組在于都縣走訪了羅坳水洗產業園、上歐服裝產業園、于都紡織服裝創新服務綜合體、于都服裝學校、贏家時裝、脈動智能制造、俊尚服飾、伊妮斯服飾、興雪萊服裝、鼎晟服飾、若華服飾、夢之屋等園區及企業,對于都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于都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152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建設已基本驗收交付,多家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落戶于此。2016~2018年間,共簽約紡織服裝產業項目129個,簽約金額179.16億元,引進自主品牌219個。園區是于都企業孵化的重要平臺。
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先后創立了“娜爾思”、“恩靈”、“珂萊蒂爾”、“奈蔻”四大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公司董事長陳靈梅表示,二期投產、總部搬遷完成后,可安排就業5000人,年生產女裝規模達360萬件,可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
江西脈動智能制造時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由廣州市匯美時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創建,是2017年于都縣委縣政府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占地50畝,總建筑面積達14萬平方米。
調研組一致認為,于都應聚焦完善的紡織服裝全鏈條、全產業,全力搭建各個平臺,強化產業發展要素保障,推進產城融合,從而全面提升產業集群化水平。在加強供應鏈品牌培育的同時,利用龍頭效應推動產業轉型,通過媒體宣傳、加強對外合作,擴大“新長征、新時尚、新于都”的區域品牌影響。
抓住機遇,推動行業發展
2月28日下午,調研組趕赴瑞金,先后走訪了美潤股份、好萊克、凱斯特等企業,對企業生產、員工返工、企業的智能化發展進行了解。江西好萊克實業集團擁有120畝的自建廠區,公司有德國卡爾麥耶經編機60臺,比傳統機型減少能源損耗10%,實現了機器換人、降低成本、節能降耗的目的。2018年,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3億元,利稅1467.88萬元的好成績。
3月1日上午,調研組來到石城,先后走訪了新百倫領跑、鴻豪集團、尋質鞋業等企業。
新百倫領跑集團是大型體育運動鞋服企業,2015年落戶石城鞋服產業園,目前擁有員工3000余人,2018年集團終端銷售達50余億元。
與迪士尼、迪卡儂、彪馬、李寧等優質品牌有合作的宏豪集團,2018年落戶石城,建設了總投資5億元、占地162畝、總建筑面積約23萬平方米的鞋服標準廠房。集團通過引進生產和相關配套企業,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園區。調研組一行對企業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并勉勵企業未來要抓住發展機遇,推動行業發展。
3月1日下午,調研組馬不停蹄趕往寧都,走訪了易富科技、巴迪小虎、寧都技工學校、盛煊服飾等企業,重點了解了企業的開年生產、生活情況。
2011年6月落戶寧都的江西易富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達3.3億元,公司負責人表示,盡管剛剛開年,但訂單已經排到了年中,員工也基本回來開始工作。
寧都技工學校通過定向式培養的方式,積極為當地企業輸送新鮮血液,為寧都脫貧攻堅、實現更快發展提供助力。調研組一行對該校對寧都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表示了肯定。
扶優扶強,提升集群產業競爭力
3月2日,調研組在贛州市參觀了康意服飾、江西曼妮芬等企業。據了解,江西康意服飾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新三板掛牌,公司負責人表示,康意服飾擁有四個子公司和“康意、鑫琪娜、福鑫”三個自主品牌及12項外觀專利,致力于各行業團體服裝定制。未來,公司將繼續運用高新技術走研發創新之路,實現產品升級、品牌發展戰略。
調研組一行肯定了康意服飾近年的成績,并希望企業積極進行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推動當地產業發展。
在江西曼妮芬服裝有限公司規劃建設的“江西曼妮芬工業園”,調研組一行了解了工業園的產業規模和未來規劃。目前,工業園一期工程總投資6.8億元,占地362畝,總規劃建筑面積26.28萬平方米,已于2013年7月實現投產。未來三年,公司將擴建移動模杯技術研發中心,計劃在贛州本地招工5000余人,以滿足生產需要。
隨后,調研組與贛州市相關負責人和企業代表進行了座談。贛州市工信局局長肖志東提到了目前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產品以代加工為主,利潤較低;產業鏈條不夠完整,配套能力不足;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裝備水平不高,制約了產業發展。
夏令敏談到對贛州產業發展的整體印象:首先,品牌企業落戶多,產業發展扎實;其次,政府對于產業的發展有著高度的重視;第三,通過調研,發現企業家信心很強;第四,全市上上下下干勁強大,對打造千億產業充滿信心。
對于不足,他認為一是目前贛州整個產業中本地品牌過小,知名品牌多以引進為主,未來品牌附加值發展空間較大,在招大引強的同時要扶優扶強,堅持走品牌化發展之路;第二,企業管理水平相對偏低偏弱,信息化投入不夠;第三,在供應鏈的某些環節還有缺位;第四,在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方面剛剛起步,未來需加大步伐;第五,人才培育須加強,企業應練好內功,增加品牌附加值,爭取在競爭中占據更大優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3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