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雙核心高成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偉力 袁 來
集裝箱需求穩定增長
影響集裝箱市場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全球貿易,受國內宏觀緊縮影響較小。世界經濟的復蘇、中國進口關稅的下調、外資在華的投資增加、制造業逐步向中國轉移等,都將直接刺激經濟貿易。據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預測,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比2003 年提高0.5~1 個百分點,世界貿易增長率也將提高1.5~3 個百分點。預計未來三年,集裝箱市場需求復合增長率在6%以上。
中集集團(000039)作為全球集裝箱行業龍頭企業,占據世界集裝箱制造領域約42%的市場份額,產品定價能力強,有調控集裝箱產品銷售價格的能力,毛利率有望提升。2003 年以來,主要原材料鋼材(占成本40%以上)價格大幅上揚,加上2004 年公司產品出口退稅率由原來的17%下調到13%,這些因素都大幅增加了產品成本。
但是,由于集裝箱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國,中國集裝箱產能占全球的比重接近80%,其中干貨箱在90%左右,因此,上述影響因素對主要制造企業來說都存在,加上中集集團主導產品干貨箱、冷藏箱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50%、46%左右,具備較強的產品定價能力。記者了解到,二季度開始公司干貨箱的價格已經達到每標準箱1900美元,較2003年均價高約40%。因此,公司產品價格的上漲,已經能彌補鋼價的上漲和出口退稅率的下降的影響,預計2004年全年平均毛利率將提高到14.18%。
保守估計,2004 年、2005年公司集裝箱銷量分別為131.55萬標準箱、144.70萬標準箱,分別增長12.12%、10%;預計2004年、2005年集裝箱銷售收入分別達189.27億元、197.78億元。未來,集裝箱市場高速增長勢頭將漸緩,但仍將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
采購能力優勢明顯
一個對集裝箱銷量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是世界集裝箱的更新換代需求。一般情況下,集裝箱的使用壽命為十年,每年全球集裝箱更新換代比例一般為10%,以現在全球集裝箱保有量700~800萬標箱計算,每年需要更換70~80萬標箱,但今年以來,集裝箱價格居高不下,一些箱東推遲了更新換代的需求。如果明年集裝箱價格下來的話,今年積蓄的更新換代需求可能會釋放出來。
對于成本的攀升問題。記者了解到,在一個標準集裝箱的成本構成中,鋼材要用1.6噸左右,占總成本的50%,木地板占20%,人工和其他費用占30%。鋼材和木地板價格的升降直接決定了集裝箱成本的高低。
今年以來鋼材和木地板的價格均呈上漲趨勢,集裝箱制造成本也隨之攀升。以集裝箱主要用鋼Corten鋼為例,年內以來每噸價格上漲了約40%。中集每年的鋼板需求量在100萬噸以上,公司對鋼材進行集中采購。
由于公司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這一方面使得公司進行采購時比同業公司享有一定幅度的優惠,另一方面,在鋼材等原材料供應緊張情況下,能夠獲得一些中小集裝箱企業無法得到的穩定的貨源。
半掛車營造新增點
半掛車目前廣泛流行于歐洲、美國、澳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是內陸貨物運輸的主力軍。一般而言,中長距離的公路運輸均可以由半掛車等大型運輸車輛來承擔,這樣的選擇是最經濟的。在國內高等級公路普遍實行收費的背景下,半掛車的市場潛力未能真正發揮。
但是,隨著綜合治理道路超載的實施,其發展高峰可能比預期的來得要早。今年中期以來,依據5月1日正式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七部委聯合開展治理公路超載行為,使公路貨運成本急劇上升,運輸車型由中型卡車向重型卡車方向發展,散裝卡車向廂式貨車等方向發展,這樣的公路運輸模式已成不可避免的趨勢。國家已開始積極倡導在高等級公路上使用現代化的運輸工具,由此,半掛車將迎來飛速發展。
在集裝箱制造這一核心業務的市場龍頭地位確立之后,中集集團又選定了半掛車領域為下一階段的重點發展業務,目前該項業務方面已初具規模。中集集團的半掛車業務主要是通過兼并收購進行技術積累和市場開發的。
中集發展半掛車業務具有四大優勢:一是客戶延伸優勢,目前集裝箱大客戶馬士基集團、中海物流、陽明海運等都簽訂半掛車定單;二是采購成本優勢,半掛車與集裝箱同屬鋼材密集型產品,共享低成本采購體系;三是技術研發優勢,目前國內20 家半掛車廠因規模小而不愿增加研發投入,而中集專門成立半掛車研發中心,從車型設計和新材料方面增加技術含量;四是國際化視野的規模優勢,國內引入東風汽車作為戰略伙伴,國際并購美國HPA,形成中外互動的集團化運作優勢。
2004年上半年,中集的半掛車產量7619 臺,實現銷售額6.95億元。該業務規模正處于高速擴張階段,預計今年全年公司的半掛車產量可達25000輛,收入20億元。由于規模效應迅速顯現,該業務的毛利率有望在上半年已經大幅提升到9%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半掛車業務的利潤將下半年加速體現,并成為公司未來的另一項核心業務和長期利潤增長點。
目前中集已經擁有了5家大規模半掛車生產基地,今明兩年的產能將分別超過4萬輛和6萬輛。從全球來看,半掛車的市場規模約為140億美元,是集裝箱的3.5倍。根據公司的五年規劃,未來公司力爭能在半掛車產業內做到行業的領導者,占全球10%的市場份額,到2008年,公司的半掛車業務收入將接近14億美元,其銷售收入將與目前的集裝箱這一核心業務的收入相當。
團隊穩定謀求更強更大
中集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談到,公司之所以能持續發展,是因為具備了三個因素:一是社會因素和市場機遇;二是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三是良好的企業經營機制。
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則認為,中集雖然在集裝箱行業已經連續五年世界第一,但與其他行業的世界級企業相比,無論是資產總額和企業規模,還是戰略管理、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還有相當距離。他特別強調,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撐,就沒有中集的今天,正是借助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公司實現了20世紀90年代前期的快速擴張。
作為改革開放后誕生的首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中集集團較早構造了合理均衡的股權結構和層次分明、分權制衡的決策和監督體制,形成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的股權分散,不存在絕對的大股東,國有股、外資股和流通股股東之間形成股權的制衡作用,令企業得以將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經營的標準。
多年來,在穩定的股東結構基礎上,中集保持了經理層的相對穩定,自1991年起,公司董事長更換了幾任,但總裁依然是麥伯良,管理團隊也基本保持穩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司中長期規劃和經營思想的一致性、連續性,企業的長遠戰略目標得以順利實施。
目前公司擁有國內外30多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員工人數達2.8萬人,實現了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研發、統一生產、統一核心干部管理的集團化管理;同時,通過構建多種協同與創新機制,推廣集團范圍內的知識共享和經驗傳播,使集團所屬各企業協同進步,集團自身和諧發展,成本領先戰略得以充分實施,為中集贏得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優勢。
中集的策略是先做強然后做大。麥伯良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行業領跑者,僅有產銷量第一是不夠的。負起領跑者的責任,就是要在產品的安全、環保、節能、智能化以及國際標準的制定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麥伯良表示,中集一開始就致力于走國際化道路,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世界集裝箱制造行業最強的企業,現在和將來的目標就是要謀求如何將企業做大,實現世界級企業的目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56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