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近三十年中國經濟倫理的發展軌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采取內容分析的方法,以1982年至2010年這近三十年間《道德與文明》(曾用名《倫理學與精神文明》)期刊所刊出的549篇文章為樣本,從文章年代、作者學科背景、研究層面、熱點問題、價值范疇五個方面進行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描述和分析,初步展示了30年來我國經濟倫理研究的特征以及變化狀況。研究表明:經濟倫理研究的領域雖然呈現出由集中向分散轉變的趨勢,但是其涉及的主要價值范疇卻一直相對穩定。在此基礎上,本文還探討了經濟倫理的發展變化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某些聯系。
  [關鍵詞]經濟倫理 軌跡 熱點 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1)05-0152-05
  由于經濟倫理“顯學之顯學”的境況,學術界特別是倫理學界已經對其進行過一些梳理和綜述。從經濟倫理的熱點問題到相關原則,從經濟倫理的學科構建到實踐類型,從企業倫理到個人誠信……此前的諸多研究,可以幫助人們從定性的角度思考和體悟經濟倫理的發展狀況。但是要更加直觀、清晰地刻畫經濟倫理的發展軌跡,也需要以定量的方式進行統計和概括。這就是本文研究的初衷。筆者試圖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借助定量分析的相關模式和工具,去探討經濟倫理的某些關鍵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前十年,我國經濟倫理研究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這些階段具備哪些特征?經濟倫理研究是否存在一直未變的主題?是否可以從經濟倫理的發展軌跡預測一些未來的變化趨勢?從經濟倫理的發展變化中,我們能否深化一些有關倫理學學科的認識?
  一、研究思路與設計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使哲學成為時代的精華是哲學研究者的偉大職責和光榮使命,而各類學術期刊便成為研究者思想交鋒、智慧積淀的社會媒介。各個時期學術期刊所傳播的經濟倫理觀點,可以說是反映這一時期社會道德和經濟觀念的一面鏡子。學術期刊既是學者把思考的經濟倫理觀點傳播給社會的中介,也是社會觀點在學術界呈現的載體。這也是筆者以期刊的內容分析作為研究方式的立足點和依據。
  在目前數以千計的學術期刊中,為何筆者獨獨選中《道德與文明》作為內容分析的期刊呢?一是《道德與文明》是全國倫理學會的專業期刊,在哲學界影響大、發行廣,對倫理學相關領域的研究權威性較高;另一方面是從研究的易操作性考慮的,《道德與文明》是發行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倫理學刊物,并且它每年都發行六期(除1982年試刊外),每期刊登的文章基本上都保持在20篇左右,這就增加了這項研究前后比較分析的可信度。
  選取的文章原計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即20世紀80年代(1980-1989)、90年代(1990-1999)、2l世紀前十年(2000-2009)。但是由于《道德與文明》1982年才創辦,而這一年只發行了一期,而且沒有與經濟倫理相關的文章。1983-2010年共28年,不易均分為三個時期,所以又剔除了2010年,重新對年份進行編排,即把1983 1991年、1992-2000年、200l-2009年這三個時間段的刊物文章,分別代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前十年,這種微調的做法是符合統計的抽樣和分析方法的。
  為了盡可能保證研究的客觀性,減少主觀因素對研究的影響程度,筆者對《道德與文明》的內容分析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首先,采取完全抽樣的方式,即對1983―2009年《道德與文明)>162期所有與經濟倫理有關的文章進行審核、分析。筆者登陸“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并進入《道德與文明》頁面,開始對162期的目錄進行全盤瀏覽,以熟悉和粗略把握經濟倫理的研究領域。然后查閱經濟倫理的相關書籍,如王小錫等主編的《中國經濟倫理學20年》等①,確定了經濟倫理研究包含的相關領域,即經濟倫理研究的八個熱點問題和八對價值范疇(見下文變量四和變量五)。這是作為下一步篩選經濟倫理相關文章的依據。
  其次,篩選和剔除樣本。筆者再次登陸“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道德與文明》頁面,以經濟倫理研究的八個熱點問題和八對價值范疇為依據,對162期的《道德與文明》目錄進行逐條審核,主要以文章標題為判斷依據,選擇與經濟倫理相關的文章并下載至計算機進行保存。在選定的三個時期共27年中,《道德與文明》共刊登文章4273篇,從標題篩選出與經濟倫理相關的文章635篇。經過逐篇查閱內容,剔除了少數內容上與經濟倫理無關的文章,又剔除書評、會議通知、會議綜述相關的文章(因為這三個方面的文章不宜作價值范疇的分析)。經過清理和審核,實際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章549篇,作為本次內容分析的最終樣本。
  最后,進行變量設定和賦值、錄入工作。根據筆者的研究目的,除了對所有經濟倫理有關文章進行編碼之外,還從以下五項變量進行分類和取值。
  變量一:年份。年份為客觀性變量,取值為1983-2009,直接根據文章所在期刊表明的年份即可賦值。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進行年代比較分析時,又把年份分組為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前十年三組。
  變量二:作者的學科背景。分為經濟學、哲學與倫理學、政治學與馬克思主義、法律、其他五類。判斷依據是文章的作者簡介,錄入的順序是先看學位,沒有標明學位的看其所在工作單位(主要為系、所),若文章未表明學科背景的或者無法判斷的,就以“其他”處理。
  變量三:研究層面。分為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三類。判斷的依據是文章標題的含義和關鍵概念。如文章標題涉及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經濟原則、經濟與道德(倫理)關系等的,錄人為“宏觀層面”;而文章標題若涉及經濟組織倫理、企業倫理問題的,定為“中觀層面”;文章標題主要涉及個體經濟行為的,如職業道德、個人消費等問題,錄為“微觀層面”。
  變量四:熱點問題。分為經濟倫理學學科建設問題、經濟倫理及經濟與倫理道德關系問題、公平公正與效率問題、誠信問題、職業道德問題、義利財富金錢問題、企業及管理倫理問題、財經金融倫理問題、其他九類。
  變量五:價值范疇。分為敬業與奉獻、誠信與平等、公平公正與效率、改革與創新、責任與自由、義利與財富、權利與義務、節儉與可持續、其他九類。
  變量四和變量五判斷的依據相似,均分為幾個標準步驟依次確定。(1)根據標題的整體含義或關鍵含義確定。(2)根據文章的“關鍵詞”部分確定,如果關鍵詞部分涉及多個熱點問題和價值范疇,取第一次出現的。(3)根據文章總結部分的含義。(4)根據文章正文部分的一級標題的含義或關鍵詞來確定。(5)根據文章正文部分的二、三級標題的含義或關鍵詞來確定。(6)根據文章的整體含義和談論的主題思想來確定。(7)如果上述步驟都不能確定變量四和變量五的取值,就選為“其他”。
  在錄入數據的過程中,為了減少“先人為主”的

主觀影響,筆者并沒有依據期刊的年份順序依次錄入,而是以隨機抽取年份的方式進行,所以實際錄人數據的年份是1983,2004,1996,2009……數據統計和分析是采用SPSSl7.O版本在計算機上進行的。為了確保判斷依據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所有的統計工作均由筆者一人獨立完成。
  二、經濟倫理研究的發展軌跡
  (一)經濟倫理發展的三個階段
  圖1 1983-2009年經濟倫理文章數量統計圖
  
  從圖1中,我們可以發現,經濟倫理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異?;钴S,其中1995年左右達到了一個極值(達41篇),而低谷期為1989年(僅為8篇),前者是后者的5倍有余。90年代的文章總數為230篇,占整個30年文章總數的41.9%,而80年代和21世紀前十年分別占25.3%和32.8%,最平穩發展的時期是在2002年以后,每年發表有關經濟倫理的文章基本上都保持在20篇左右。一個學術研究領域前后波動如此之大,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經濟狀況發生的變遷。無論是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三階段,還是四、五、六階段①,一個共識是把1992年左右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時期。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概念,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鄭重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科學地界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作為時代精神的反映,經濟倫理的研究十分活躍是情理之中的事。何況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初期,一些新的經濟行為和現象必然會沖擊人們以往的價值理念,有關經濟倫理的談論必然是廣泛而激烈。如此重大的社會背景,如此眾多的文章呈現,是一個研究領域走向成熟的標志。經過90年代的發展,市場經濟的運行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人們對于經濟倫理相關問題的談論也已經比較深入,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再加上網絡技術、生命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突破,應用倫理學的發展進入百花齊放階段,其他領域的研究也出現較快增長,因而經濟倫理的研究逐漸保持為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通過對社會經濟背景和經濟倫理研究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把經濟倫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的萌芽時期、20世紀90年代的成熟時期、21世紀前十年的平穩拓展時期。
  (二)經濟倫理研究者的學科背景
  作為一種交叉性、綜合性研究領域,經濟倫理的研究本應該是倫理學界和經濟學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但是現狀卻并非如此樂觀,經濟倫理似乎成為倫理學“一廂情愿”研究的熱土,往往只有哲學、倫理學的學者孜孜不倦地追求,鮮有經濟學背景的人加入。如表l所示,21世紀前十年,參與經濟倫理研究的學者哲學學科背景人數的比重是經濟學背景人數比重的5倍(由于學術文章的規范是近十年才推廣的,所以80、90年代的文章絕大多數都沒有作者簡介,但是21世紀前十年的統計數據依然有參考價值)。為了擺脫這一尷尬局面,一方面經濟倫理今后的研究要充分吸收經濟學界、企業界、管理界的參與和討論,充分利用經濟學相關理論,協力促使經濟倫理的發展進入更加繁榮、更具有共識性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經濟倫理研究者要緊扣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大變革、重大事件展開討論,使經濟倫理問題充分進入公眾的視野,使得倫理的呼吁真正成為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呼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內生因素。表1作者學科背景與年代交叉統計表(%)
  
  (三)經濟倫理的研究層面
  一個學術領域的發展是否成熟,可以通過這方面研究的宏觀層面加以闡釋。宏觀層面的研究越多、越充分,說明這一領域的發展越成熟。表2表明: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前十年,經濟倫理宏觀層面的研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由原先的38.8%到如今的57.8%,主要圍繞經濟與倫理的關系、經濟原則、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等領域談論經濟倫理的根本性問題。這也印證了筆者前文的分析――80年代是經濟倫理的萌芽期,因為這一時期占據經濟倫理研究主要地位的是微觀層面的研究。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對經濟組織(尤其是企業)的研究比重也在逐步上升。與此相反,微觀層面的研究比重降為原來的三分之一。這一變化趨勢已經足夠證明90年代經濟倫理研究已進入成熟期。隨著經濟倫理理論基礎的夯實,抽象層面的談論持續深入,一門新興學科――經濟倫理學的孕育和發展也將成為可能。表2研究層面與年代的交叉統計表(%)
  
  (四)經濟倫理研究的熱點問題
  表3的結果顯示:無論哪一時期,經濟倫理的研究都有最熱的熱點問題,如80年代最熱的問題是職業道德,90年代最熱的話題是經濟倫理及經濟與道德倫理的關系,21世紀前十年幾乎出現了兩個同樣熱度的問題:一是經濟倫理及經濟與倫理的關系問題,一是企業與管理倫理問題。表3熱點問題與年代交叉統計表(%)
  
  通過對表3的進一步分析,我們還發現,熱點問題的比重在各個時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們把這些熱點問題的變化分為幾種情況。(1)“恒熱”型問題,這類問題一直占據經濟倫理研究的最熱或者較熱的位置,如經濟倫理及經濟與倫理的關系問題、企業與管理倫理問題。(2)“降溫”型問題。職業道德(倫理)、利益觀、義利觀及財富金錢問題就屬于此列,這兩者都曾處于最熱或較熱的位置,但是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降溫。這與倫理學界現有的一些判斷也是吻合的,即經濟倫理發端于職業道德,因為市場經濟初創期人們首先面臨的認識就是自身的職業角色問題。(3)“從無到有”型問題。如誠信問題、公平公正與效率問題、經濟倫理學學科構建問題,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呼聲,也預示著經濟倫理今后可能的發展趨勢。另外要指出的是,關于經濟倫理學學科的構建問題,從1983 2009年的《道德與文明》發表的以“經濟倫理學”為標題的文章共7篇,占經濟倫理研究文章總數的1.3%,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學術界對“經濟倫理學”這一學科的提法仍持審慎的態度。
  雖然經濟倫理的八大熱點問題“冷熱不均”,但是通過表3,我們得知這八個經濟倫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基本涵蓋了經濟倫理研究30年來的熱點話題,因為我們從表中也可以看出,除了這八個經濟倫理研究熱點問題外,其他所有的話題一般只占總體比重的一成左右。
  (五)經濟倫理的價值范疇
  如果說對經濟倫理的熱點問題的分析還只是現象性的描述的話,那么對經濟倫理經濟價值范疇的研究就屬于更加抽象層面的分析。而從倫理的“應然規律”而言,經濟倫理的價值范疇必然是經濟倫理研究的關鍵性、本質性問題。對于如此抽象而又本質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倫理學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即研究共識和普遍關注的價值范疇加以確定。
  表4價值范疇與年代交叉統計表(%)
  
  表4的結果告訴我們,義利問題一直是經濟倫

理研究的核心范疇,這一范疇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轉移。無論哪一個時期,義利和財富這對范疇都處于經濟倫理研究中遙遙領先的地位。這與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和使命是相稱的,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就是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倫理學是實踐的倫理學。經濟倫理作為倫理學的分支,理所當然要研究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問題,而所有的經濟倫理問題都必然緊扣義和利的關系,這也是義利關系在經濟倫理研究中處于長盛不衰地位的原因。如果脫離義利問題,不僅經濟倫理,就是倫理學也無用武之地。
  此外,誠信與平等、責任與自由、公平公正與效率也是比重一直在上升的價值范疇。特別是進入2l世紀以來,這三類范疇是除義利范疇之外最受關注的對象,因為市場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軌道,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如為富不仁、貧富分化、誠信缺乏等。而改革與創新、敬業與奉獻兩對價值范疇的比重雖然分別占據80年代和90年代的第二位,但是在整個30年發展中逐漸處于下降的趨勢,這又一次表明經濟倫理的價值范疇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征。
  從表4中“其他”一欄的統計結果可以得出,這一比重有時還比較大(80年代達到36.O%)。這種情況雖然使得該樣本統計數據失去了一些信息,但是根據筆者對這些文章的閱讀和分析情況,“其他”選項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未涉及明確價值范疇的。比如較純粹地談論道德與經濟關系的文章,從標題到內容均很難判斷作者要表達的價值范疇。所以,雖然“其他”一欄占有一定比例,但對整體的統計結果影響較小。
  三、小結和討論
  通過分析,我們得知上述五個變量的結果之間表現出了較高的一致性,它們具體而充分地展示了30年來我國經濟倫理研究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軌跡。80年代是我國經濟倫理研究的萌芽時期,多以微觀層面的,尤其是較為具體的職業道德研究為主題,義利與財富、改革與創新占據了經濟倫理研究的主要價值范疇;90年代成為我國經濟倫理研究的成熟時期,多以宏觀層面的、以較為抽象的經濟與倫理關系研究為主,義利與財富開始成為經濟倫理研究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價值范疇;21吐紀前十年,經濟倫理研究也進入了平穩的縱深拓展期,出現了宏觀的經濟倫理原則研究和中觀的企業倫理研究并駕齊驅的局面。但是無論經濟倫理的研究如何發展和演變,其以義利作為核心價值范疇的主基調一直沒有發生變化。
  研究結果還表明,經濟倫理研究的發展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市場經濟體制發端、建立、健全的過程對應的幾乎是經濟倫理研究的萌芽、成熟、縱深拓展的階段。經濟發展的變遷狀況不斷沖擊、改變著人們對于經濟與道德觀念的變化,更換著經濟倫理研究的熱點話題。同時,經濟倫理的發展又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指引了價值方向。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經濟倫理發展的前提和動力,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也是經濟倫理發展的根本職責和使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284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