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工程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速推進的階段,這為中國工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凸顯、工程教育規模和結構的調整以及工程師的跨國交流,給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帶來了新巨大的挑戰。要保持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依靠科技創新和教育改革,這是我國工程教育面臨的艱巨課題。
關鍵詞:中國古代工程教育;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0-02
一、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機遇
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需要大批工程科技人才,而目前我國的工程教育,基本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如能抓住機遇,措施得當,中國工程科技人才有可能成為世界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ㄒ唬┲袊幵诮洕鐣l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轉型期。中國宏大的建設規模為工程科技人員的成長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從社會經濟發展上看,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最大量最迫切需要的是工程人才。因此,大力發展工程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工程科學是實踐性科學,既需要知識也需要經驗。沒有需求和實踐崗位是不可能產生有作為的工程師的,這也是被歷史證明的基本規律。因此,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工程一線對大批優秀工科畢業生的需要,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最大機遇。
?。ǘ┪覈度瞬乓巹澗V要》提出:到2020年,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總量要達到4萬人左右;重點領域要培養開發急需緊缺專門人才500多萬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要占從業人員的5%左右,這些人才都要靠工程教育來培養。
?。ㄈ┪覀儑业目萍紕撔履繕艘呀洿_立?!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科研開發科技創新的目標。這給工程教育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工程院《走向創新――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綜合報告》提出:工業界既需要學術型工程科技人才,更需要應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當前尤其需要技術交叉、科技集成創新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進行產品創意設計、開發新產品的人才,進行工程管理與經營的人才。
?。ㄋ模┠壳笆澜缯媾R全球性工程師短缺的問題。全球有近40%的雇主難以在市場上找到合適的人才,最缺的人才有三類:業務代表、工程師和技術員。工程師的素質正處于換代之際。美國工程院提出了2020年工程師必須具備的關鍵素質是:分析能力、實踐經驗、創造力、溝通能力、商務與管理能力、倫理道德、終身學習能力等。
?。ㄎ澹┎糠治鞣絿医陙沓霈F了一種趨勢,最好的學生不讀工程專業。我國的相對優勢是工程專業學生的生源多、規模大、就業市場廣闊,如能喚醒其創新的潛力,必將形成國際競爭力,中國的工程科技人才很有可能成為世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中國工程教育面臨的挑戰
?。ㄒ唬┩度雵乐夭蛔?
我國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6%,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包括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在1%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以上。投入不足,直接導致辦學條件得不到有效改善。
?。ǘ┕こ探逃陌l展戰略和目標定位還不清晰,不同類型學校目標趨同
我國工程教育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不夠清晰。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教育盲目拔高,學術化傾向嚴重,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謝企華指出,我國工程教育脫離工程本身,不關注工程特點,學生實習多半是蜻蜓點水,效果不佳。上海國際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包起帆呼吁,工程教育當以“學以致用、求真務實”為根本目標。
2、工程教育的培養層次和人才類型與企業需求脫節。創新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是突破性的,也可以是小修小改。產品設計、生產和管理等各個環節,都可以實現創新。與此相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立體化和多元化的,既需要研究導向型人才和專業技術型人才,也需要技術交叉型人才、新產品開發人才以及工程管理與經營人才。然而,我國不同類型工程院校的培養目標趨同,只注重培養帥才,忽視能打硬仗的將才和埋頭苦干的能工巧匠的培養。
(三)工程教育與工業界脫節,實踐教學、課程設計、畢業實踐嚴重不足
?。ㄋ模┕た茖I課程體系相對陳舊,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相適應
對于工程教育的“寬度”與“專門化程度”,課程設置中存在“寬”“?!笔Ш獾默F象。我國工程教育專業劃分過細,缺乏學科交叉,學生知識面狹窄,不利于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而這類人才除需要精通本專業外,還必須掌握深厚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鄰學科,具備必要的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倫理學等人文科學素養。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這就需要高校開展通識教育,協調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現代工業分工比高校專業設置精細得多,從而使得日益粗放的課程設置與不斷細化的專業分工之間形成的矛盾漸趨突出。就對國家戰略產業人才需求的靈敏度而言,國家重點院校不如高職高專。企業迫切需要人才,但學生來了以后卻不能用,不解渴,許多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需要重新學習。
?。ㄎ澹┕た平處熽犖槠毡槿狈こ探洑v,嚴重影響工程教育質量
(六)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缺失,工程師培養體系不夠健全
(七)工程師國際資格認證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滯后問題
現在一些外國公司說中國工程師質量不行,這話我們當然要聽,但也不能全聽。他們說的也有在理的地方,我們需要認真研究。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性日益顯現,迫切需要解決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執業資格的國際互認問題。由于在部分專業領域我國科技人員的執業資格得不到國際承認,在我國承建的外國工程項目中,曾出現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的工程圖紙,只能花高價請沒做任何工作的外國技術人員簽字的事情。中國工程教育的專業認證與注冊工程師資格認證制度體系與國際接軌、互認的問題,在此顯得尤為突出。
?。ò耍┥礈p少,工程教育的社會地位有待提高問題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技術被視為“雕蟲小技”,工程教育地位較低,社會認可度不高。誠如徐匡迪所言,盡管工程和科技是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工程師是社會事業發展的棟梁,但是全社會對工程科技和工程師的看法離現實還有很大差距。
“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的統計顯示,80%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工程師的社會地位一般或偏低。杜祥琬院士介紹了中國科協2003年開展的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該調查發現,在14個可選職業中,41.7%的被調查者希望子女將來成為科學家,而希望子女成為工程師的僅占17.7%。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曉明提到的一項微型調查也得出類似結果。2004年,上海的一份晨報對上海兩所小學的問卷調查發現,在“最崇拜的人”和“最理想的職業”選項中,只有10%的孩子選擇了工程師;能夠完整說出3名工程師名字及具體工作的學生不到五成;除建筑外,孩子們想不出工程師還能做什么。
我國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不把報考工科專業作為首選的現象。在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下,隨著金融、證券、房地產為代表的經濟的發展和從業人員收人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考生更愿意報考如金融、經濟類的專業,而對枯燥乏味,需要刻苦鉆研的工科專業望而生畏。我們工科學生的比例其實在逐年下降。工科的招生比例自1997年以來逐年減少,1997年占高校招生總數的37.4%,2006年下降到31.54%。理科也有一些波動,純理科學生1997年約占l0%,2002年最高占到12.09%,2007年又下降到了10.51%。到目前為止,理工科的總體數量毫無疑問是最大的,但相對比例在下降。從一個國家的發展來看,現代化的初級階段理工科的學生多,后來文科學生多,這是有很普遍的現象。問題的關鍵在于優秀的學生是不是選學理工科?,F在來看,中國的理科學生不是最優秀,大概醫科也不是最優秀的。因此,在將來我們就面臨著怎樣吸引最優秀的年輕人愛好科學技術、選學理工科的問題。在美國,加州理工的學生肯定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我們怎么跟他們競爭?清華工科能不能招到象加州理工學院這么優秀的學生呢?這確實是挑戰。
?。ň牛┑赖陆逃笔В蛔⒅貙W生人文精神、綜合素質的培養
21世紀對現代工程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更加復合,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對他們的工程素質培養也更加緊迫。我國工程教育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敬業心和職業道德,而這些道德素養實際上比專業知識更為重要。他們認為現代大學生道德素養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質量意識較為淡薄,紀律性不強。工程技術人才嚴謹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比創新更重要。工程教育的第一課,應該是責任心教育。
2、“官本位”思想較為突出,不愿獻身第一線工作。
3、缺少艱苦奮斗、鍥而不舍的精神,面對困難常常一蹶不振。
4、個人主義突出,缺乏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
?。ㄊ└叩裙こ探逃c其它各階段教育脫節
我國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中,尚未融入工程知識與技能,無法培養學生對工程科技的興趣。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引用心智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指出從出生前到20歲左右是腦的主要建構期,其中還有一些功能的敏感期。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心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基本形成,高等教育難以改變。
此外,繼續工程教育不足,且與產業和企業的結合不夠緊密,培訓需求與供給之間矛盾叢生。“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發現,繼續教育的不完善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長的主要障礙。
三、中國工程教育進一步改革的建議
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教育科研機構、企業和全社會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ㄒ唬┲朴喼袊こ探逃l展規劃,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工程教育指引方向。
?。ǘ┐罅π麄鞴こ處熀凸こ探逃闹匾?,倡導尊重工程的社會文化。
?。ㄈ┘訌妼嵺`教學,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1、建章立制,明確企業在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接納學生實習方面的責任。國家可以通過減免稅等形式,挑選一批信譽高、有競爭力的企業,建立工程教育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高校也可以與企業簽訂協議,建立長期、固定的實習基地;2、培訓和改造師資隊伍。高校應積極將教師送到企業,進行業務知識、管理知識、工程知識和服務意識等多方面培訓。企業應建立機制,鼓勵優秀人才到大學任教,接納大學教師來企業兼職。同時,逐步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3、強化全面工程案例教學。企業可以為高校專業課教學提供典型案例,也可以與高校一起編寫教材。
?。ㄋ模┐蚱撇块T和行業界限,深化產學研結合。這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研制高校專業設置預測系統,分析人才市場狀況和走勢,引導高校調整專業結構;實施特色專業建設計劃,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充分考慮行業和產業的需求,行業和企業界人士參與培養方案的制訂;對農業、林業、水利和地質等國家重點領域給予政策傾斜,吸引高校培養國家急需和緊缺人才;在高校建立專門機構,如產學研專業教育委員會,推動與企業界的合作;在高校與企業間建立資產紐帶,協同實施國家戰略;校企攜手,有計劃地對企業的優秀工程師進行繼續工程教育;校企協作,建立相關專業,設置相關課程,共同制訂博士生論文選題。
?。ㄎ澹┭芯俊皩挕?、“?!?、“交”結合的可能性,讓學生擁有寬泛的基礎知識、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前沿的交叉知識。
(六)把科學課列為小學核心課程,并從一年級開始教授。同時,大幅度增加資金,用于相關的教師培訓和教育研究。
?。ㄆ撸┌训赖潞腿宋木竦呐囵B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未來工程師的品格。
參考文獻:
[1]朱高峰.新世紀中國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2]李宛蔚.試析新形勢下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問題及成因.
[3]潘云鶴.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整體環境改善[N].中國教育報,2007,6(28):4.
[4]劉桔.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路.首屆中歐教育研討會發言稿,2010,(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