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體育學方法論的相關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界近年來對比較體育學研究方法論的問題缺乏必要的討論。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較體育學研究方法論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可比較性、跨文化性與跨學科性是比較體育學研究的3大特點。比較體育學研究具有創造知識價值與政策參考價值,形成了宏觀與微觀研究并重的研究取向。其分析層面不斷拓寬,強調研究對象和數據及資料的可比性。橫向比較法、縱向比較法與因素分析法是比較體育學研究的特色方法。比較體育學的研究方法應針對不同的具體研究問題選取適宜的研究方法。比較體育學是否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和存在價值,不能取決于它是否具有獨立的、特有的研究方法,而其研究領域、范疇及理論視角,才是其作為獨立分支學科的生命力所在。
關鍵詞:比較體育;比較方法論;比較體育學;研究領域;研究范疇
中圖分類號:G 80-05 學科代碼:04030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lack of necess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issue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omparative, inter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re the three basic feature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the value of creating knowledge and policy reference, and forms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macro and micro researc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analytical units, the emphasis on the comparability of research objects and data are also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he method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and factor analysis are the characteristic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tatu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depending on whether it has an independent and uniqu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field, category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re its vitality as an independent branch discipline.
Keywords: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omparative method;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category
在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比較體育學的研究和學科建設一直是重要的議題。就其淵源來說,比較體育研究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18世紀[1]。進入20世紀之后,在國際上有關比較體育的研究開始涌現,192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完成了第1篇比較體育的博士論文,國際上一些院校也開始開設比較體育學的課程。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性的比較體育研討會開始舉辦,隨后國際比較體育學會也得以成立[2]。可以說,與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等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相比,比較體育學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影響力。
我國比較體育學的學科建設與研究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起初以借鑒別國的研究為主。到90年代中期,我國的比較體育學發展經歷了短暫的高潮,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相關研討會和課程也得到普遍開展。然而,進入21世紀之后,由于各種原因,關于比較體育學的討論逐漸減少,學界的關注程度也呈現下滑態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針對比較體育學的討論不再激烈,但是具有比較性的體育研究卻較為豐富,在學校體育發展、體育體制建設、體育文化闡釋、競技體育發展等各類議題的討論中,都有不少基于比較視角的研究出現[3]。在這種比較體育研究廣泛興盛,而比較體育學相對式微的情況下,有學者指出我國現今的比較體育研究存在“錯誤觀念預設”,“無目的性比較”“無可比性比較”“非同質性比較”“帶偏見性比較”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4]。而針對比較體育學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方法論相關問題缺乏討論,這是導致以上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同時,比較體育學相關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例如國際體育比較、奧林匹克運動等)缺乏建設,也是比較體育學發展受到限制的原因?;诖吮尘?,本文將結合相關學科,從多角度對比較體育學研究的方法論展開探討,厘清比較體育學中的一些重點問題,以期加深對比較體育學及其基本問題的認識,為比較體育學的研究實踐和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1 比較體育學研究的特點
根據《辭?!分袑Ψ椒ㄕ搯栴}的解釋,方法論指的是針對在某一門具體學科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綜合,是適用于研究開展并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的總和。比較體育學方法論的問題,關系到比較體育學的學科體系建設,更對研究實踐起到指導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將針對方法論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分析,從不同角度闡釋比較體育學研究中須注意的要點。
1.1 可比較性
就學科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言,可比較性無疑是比較體育學研究具有的核心特點。很多其他研究方法并未把研究對象當作可以比較的事物進行分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通常要區分事物,首先就是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對事物的差異性進行鑒別,從而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而在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分類建立后,比較的方法也開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并以此為基礎演化成為各學科中的分支學科。這種現象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最為普遍,諸如比較文學、比較教育學、比較史學、比較法學、比較哲學等,都逐漸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占據一席之地。這些分支學科,皆以比較的特性作為其學科的基本特點,并將其作為研究視角和研究范式。在這些分支學科中,與比較體育學聯系最為緊密的是比較教育學。比較教育學的建立與發展,促進了比較體育學的創立。早期的比較體育學研究者,很多也是比較教育學的研究者。
從各國學者對比較體育學的定義來看,可比較性也毫無疑問是比較體育學研究的首要特點。本內特認為,比較體育是基于2個以上國家或2種以上社會制度、文化的體育的主要特點及發展過程的比較分析,以期考察他們的異同[5]1-2。斯坦賽森則認為,比較體育是對一定的體育問題進行跨國家或跨文化比較研究的科學領域[5]1-2。西姆迪克認為,比較體育是通過對2個以上國家的體育運動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對象的體育計劃及各種問題,以揭示比較對象之間的異同點[5]1-2。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比較體育是一門采用比較的方法,對不同國家及其不同時期的體育現象的異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以揭示體育發展規律的學科[5]8-10。從定義中可以看出,盡管不同國家或地區學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強調比較方法在學科研究中應用的核心意義。比較方法有助于在認識比較對象時更好地認識自身,從而達到正確地借鑒的目的。可比較性廣泛存在于比較體育學的各類研究中??梢哉f,研究對象間缺少可比較性,比較體育研究就無法進行,比較體育學的學科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1.2 跨文化性
比較體育學研究的另一個特點是跨文化性。任海[6]認為,比較體育的確切涵義是從跨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體育現象,其研究的問題相當廣泛,并具有不同的層次:既要鑒別不同文化中體育現象的不同點與特性, 又要研究其相同點與共性;既要分析不同體育文化形態的特點、相互影響及其演變與發展,又要分析其在國際體育領域及人類體育發展史中的地位與作用;既要分析體育實踐的內容、形式,這些顯性文化,又要揭示其內在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等隱性文化。應該說,比較體育研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在跨文化的視野下,提升對體育現象闡釋的深度與廣度。
同時,比較體育學具有的跨文化性,也是其能獨立成為一門子學科的重要原因?!氨容^體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而“體育比較”則是指在體育研究中應用了比較的方法,其含義有所不同。在“比較體育”中,比較意味著在不同的文化參照系中分析體育現象,具有跨文化、語種、國家進行比較的含義,而脫離了這些含義進行的比較研究,則不屬于比較體育的范疇。在比較體育學中,“比較”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能超越研究者自身文化局限性,拓寬思路,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認識體育現象,從而更全面、準確地認識比較對象,同時也更深刻地認識自身。這樣的比較研究有助于發現新的研究問題,并能對已有研究的不足形成補充。而“體育比較”則沒有上述含義,它的特點是在研究中應用了比較的方法[6]。
比較體育學的跨文化性內涵與人類學的跨文化性內涵異曲同工。人類學認為,文化是人從童年起不斷學習得來的,這種過程被稱之為“濡化”。文化又是象征的、共享的、整合的,通過理解、欣賞不同社會中文化的多樣性,能夠深度理解不同社會發展演變的規律[7]。比較體育學研究也是通過對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分析,加深對各國體育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了解其產生、變化的內在原因,并從更深的層次認識和理解不同國家、社會制度下體育發展的規律。當然,跨文化性也為比較體育學的研究開展帶來了挑戰,諸如研究者自身認識的局限、語種障礙、資料搜集的困難、研究問題的龐雜等都會影響比較體育學研究的開展[8]。而這些問題還有賴于跨國、跨領域的合作研究來加以解決。
1.3 跨學科性
跨學科性也是比較體育學研究具有的一個重要特點。筆者認為,比較體育學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的范疇,其研究方法、理論范式、問題意識均受到多個體育人文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影響,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體育史學與體育社會學。在比較體育學早期的研究中,很多學者是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對受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的體育運動進行了跨國比較,涌現出一些具有比較性質的著作。例如1953年范達倫等著的《世界體育史》、1960年卡爾蒂姆著的《世界運動史》,等等,都從歷史的角度比較了各國體育運動的發展歷程。此后,《歐洲的體育和娛樂》《世界體育運動》等都是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對各國的體育運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5]??梢哉f,在比較體育學早期的研究中,體育史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占據了主導地位,為認識和理解各國體育發展的歷程和體育現象奠定了基礎。
隨著比較體育學的發展,比較體育學研究中又吸納了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社會學中的2大研究范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論都在比較體育學的研究中逐漸得到應用。定量分析,有助于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體育現象以量化指標形式進行比較分析,并有利于進行較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定性分析則更側重于對體育現象中的個案進行微觀分析,有助于對不同國家或地區體育現象產生的原因與內在價值進行闡釋和理解。例如:民族志等方法,能使研究者更直接地接觸研究對象,并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體育現象。這2種社會學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深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深度和拓展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廣度,并有助于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當前的體育發展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深入分析。例如,本內特、霍偉爾等的《比較體育》就是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對35個國家的體育現象進行了比較分析,是比較體育學領域較為系統和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 隨著比較體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體育法、體育管理、體育經濟、體育新聞等領域開始進入比較體育學研究的范疇,諸如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視角與方法也逐漸被借鑒與應用[9]。同時,比較體育學的跨學科性使得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比較體育研究中,體現出方法運用上的綜合性和多樣性。而比較體育學中很多研究并不是靜態和短時間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追蹤研究??傊?,隨著各個學科的發展,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不斷被比較體育學所吸納。這不僅體現出比較體育學具有的跨學科性,更為該分支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比較體育學研究的價值取向
比較體育學方法論不但涉及到學科的特點,而且涉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和研究的價值取向,例如:為什么比較,有哪些類型的比較,在何種層面上比較,研究對象和資料數據是否具有可比性等。研究目的、類型、分析層面、可比性等問題是比較體育學方法論的重點部分。
2.1 研究目的
關于比較體育學的研究目的,主要有2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比較體育學應是一種理論研究,比較的目的主要在于發現新知識。例如,本內特[10]認為,比較體育學可以被認為是體育學的亞學科,比較體育學研究者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自我犧牲,來獲得本領域中可接受的、唯一的、有用的知識。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比較體育學研究的價值在于應用性,主要是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依據。熊斗寅認為,比較體育是一門應用學科,它對宏觀決策、體制改革、教學訓練和體育科研均能提供別國的經驗[11]。嚴精華也認為,比較體育學旨在探索體育問題的發展趨勢和一般規律,以作為促進本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可借鑒的一門實用性體育學科[12]。
無論以何種體育現象作為比較對象,也不論從何種角度比較體育現象,主要目的都是出于增長知識和指導實踐。然而,這兩者的觀點其實并不相互沖突。有不少比較體育學的研究認為,比較體育學的研究既是為了認識體育現象、發現新知識,同時也能夠為改進體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比較體育學方法論具有的特點有助于研究者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體育現象與體育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體育實踐。王廣虎認為,比較體育學的研究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研究,更是一種實踐中的“可行性”研究[13]。張爭鳴認為,現代體育的發展與比較體育學的發展是相互的,沒有比較體育學的學科建設,就不能以新的理論來促進體育實踐的發展[14]。
2.2 研究類型
比較體育學的研究類型可以分為2種。
一種是微觀的針對研究主題的研究,一般是選擇2個或以上比較對象的體育制度、體育現象進行比較,研究它們在某一主題方面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從中提煉啟示。這種研究類型在比較體育學的研究中占多數,其優勢在于比較的對象相對明確,探討的內容也相對集中,可以針對問題展開深入分析。例如,針對不同學校、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各項管理制度,以及體育產業、體育法學、體育文化等領域的具體問題的分析,都屬于這種類型的研究,這在我國的比較體育學研究中最為常見。
另一種研究類型則是在對不同國家或比較對象的體育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后,對其內在規律、發展趨勢與主要特點進行概括提煉。這種研究類型屬于宏觀性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相當的知識儲備,并且此類型研究大多數是在比較體育學發展的早期出現的。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吳文忠編撰的比較體育文獻中包括各國體育制度與體育現狀分析。全書在分析每個國家的體育狀況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性比較研究[15]。雖然難度較大,但這一研究類型的優點在于:一是能夠從整體的研究視野進行綜合性分析,站在宏觀角度看待體育現象;二是能夠超越“體育本位”思維來分析問題,突破以體育為本位認識問題的局限性。
2.3 分析層面
分析層面同樣是比較體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以往的比較體育學研究通常從國家層面上進行。社會科學往往是圍繞著國家這個中軸運轉的[16]。各國對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管理的主體是各國政府,國家是國際交往和各項制度建立的基礎,在這一層面上的資料和數據較易獲得,并且國家具有獨立性;因此,基于國家層面的比較體育研究最為普遍。
然而,隨著國際體育賽事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逐漸增多,研究者對各國的體育制度和體育現象的信息獲取也從相對封閉狀態逐漸有了更多的途徑。而有一些國家各個地區間的差異性也非常大,地區間差異性也需比較分析。在這一背景下,比較體育學不僅需要以國家為分析層面展開研究,也需要其他層面的比較,例如,國家內部各地區之間的比較研究。
對于不同分析層面而言,比較教育學中貝磊和托馬斯提出的研究模型對分析層面具有啟示意義。貝磊和托馬斯在對大量比較教育文獻分析后,論述了不同分析層面對于理解和闡釋教育現象的意義和局限性。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個三維比較教育的多層次研究模型,其中:3個維度分別包括地理/地域(例如大洲、國家、地區)、非地域人口學特征(例如年齡、性別)及教育與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不同的教育背景、管理制度等)[17]。這3個維度基本涉及了比較教育的各種問題,而且每個維度都可以再細化成不同的層面,成為比較教育研究的分析層面。這對比較體育學具有借鑒意義,可以從這3個維度進行不同層面的比較研究。
2.4 研究對象、數據及資料的可比性
比較體育學研究的另一重要問題就是研究對象的可比性。衡量可比性的標準主要涉及到2個方面,分別是研究對象的可比性和資料數據的可比性,其中研究對象的可比性尤為重要。在比較體育學的研究中,比較對象的選取,一般應遵循同等類型的研究問題,其重要的前提是要保證比較對象內涵的一致性和外延的對等性。如果對沒有可比性的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就很難獲得正確和科學的結論。例如,如果將英國的私立精英公學與美國由稅收維持的公立學校視為同類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就會出現問題。再如如果將體質與體能的概念對等起來進行比較,勢必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嚴謹性和科學性[4]。 同樣,收集的研究資料和數據如果缺乏可比性也會影響研究的開展。例如定量分析數據和定性分析資料不具有可比性,一般來說,由于研究范式存在差異,定量分析的各項數據資料與定性分析的訪談資料進行直接對比,其可比性必須要得到審慎的思考與驗證。而即便是同類型的研究資料和數據,在比較時也需要分辨其是否條件對等、概念內涵一致,并存在足夠的同質性與可比性。
3 比較體育學方法論中的特色方法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很多研究方法的運用是相通和可互相借鑒的,例如:定量分析中使用的問卷調查法、體育統計法;定性分析中的訪談法等。以下只針對比較體育學研究中常用的特色方法進行分析,厘清其主要特點和應用要點。
3.1 橫向比較法
橫向比較法也可稱為水平比較法,它是一種把2個或以上國家或比較對象的同類型體育現象進行比較的研究方法,在比較體育學的研究中較為多見,常用在當代體育發展現狀研究中。橫向比較法應用要點是,進行比較的體育現象需要處在同一歷史階段中,具有共時性特點。一般來說,橫向比較法多針對具體的問題與現象,并需要經歷幾個研究階段與程序,包括描述、解釋、并列、類比等。只有先對每一個研究對象的具體狀況進行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才能夠將這些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分辨其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提煉啟示。例如我國比較體育學研究經常針對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等,將我國的學校體育課程、體育管理體制、體育文化等方面與其他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日本)的相關現狀進行比較,進而分析其異同。這一研究方法是我國比較體育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描述部分,重點在于對體育現象進行描述,著重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在解釋部分,則需要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對體育現象進行深入分析,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在并列和類比部分,則需要對描述和解釋過的體育現象進行分類并加以整理,厘清比較的具體內容。進而確立假說,并進行比較性分析與探討,從“為什么”逐漸過渡到“怎么做”的層面,最終提煉結論、啟示或建議。
3.2 縱向比較法
縱向比較法又稱垂直比較法,它是一種對同一地域范圍內不同歷史階段或不同地域范圍內不同歷史階段的體育發展狀況與特點進行比較的方法。這種方法強調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旨在揭示體育發展的規律,進而達到了解過去、認識現在和指導今后的目的,具有歷時性的特點。然而,歷時性和時間上的比較非常重要,任何國家的體育現象都會經歷一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其本質就是體育現象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產物。將比較主要集中在地域方面,而在時間方面很少進行比較,將可能產生單薄的、片面的,很可能是膚淺的結論[18]。
縱向比較法還可運用敘事分析方法。比較對象的發展歷史常由很多事件組合而成,并可以由事件陳述的方式來表達。而陳述事件有助于將各類體育現象的發展脈絡表述出來。許多體育現象由事件陳述的方法加以闡釋,可以呈現某一現象的特點與發展軌跡。橫向比較法與縱向比較法之間并不是相互沖突的。如果能夠綜合性地使用2種方法,對2個或以上的體育現象同時進行共時性和歷時性的比較,將會增強研究的準確性和深刻性。
3.3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從影響因素的角度分析研究不同國家的體育現象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在比較體育學中得到應用,在比較教育學中也較為常見。從社會文化現象角度來看,體育顯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社會現象是緊密聯系并且相互影響的。因素分析法不僅要分析不同國家的體育現象形成的過程,而且要分析形成的原因。而形成某一體育現象的影響因素則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而這也是因素分析法的核心所在。這種方法與體育社會學研究的一些理論視角較為相似,體育社會學也常把體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作為分析的重點,例如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體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其在國際社會中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并在外交活動中會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梢?,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也可以運用在比較體育學的分析中。
因素分析法應用重點在于:要分析各類因素對體育現象形成產生影響的機制,同時側重于分析影響體育現象產生和發展的相關變量,并分析體育現象與其他領域之間的聯系。只有對影響體育現象的各種因素有所認識,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不同國家或地區體育現象的異同點,從而把握體育發展規律。如果僅局限在體育基礎性學科對體育進行研究,不對社會因素進行分析,那么對體育的認識便會具有片面性??梢哉f,因素分析法更多針對比較體育學研究中“為什么”層面的問題進行分析,這一方法的應用,強化了比較體育學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4 比較體育學方法論的認識誤區分析
方法論的問題是比較體育學發展面臨的最緊迫問題[19]。而關于比較體育學的方法論,一直以來存在2種認識誤區:1)比較體育學的研究只存在一種單一的科學比較方法;2)比較體育學必須建立自身獨有的研究方法,否則便不能稱之為一門獨立學科。這2種認識誤區不僅局限了對比較體育學方法論的正確認知,更對比較體育學的學科建設形成了阻礙。厘清這2種認識偏差,有助于推動比較體育學的發展。
首先,在比較體育學研究中,各種方法的運用取決于研究的問題。比較體育學研究的范疇包括不同地域和不同時空的體育現象或問題,用單一的某種方法無法進行全面、深入的闡釋,況且比較體育學具有跨學科的特性,而跨學科研究又具有獨特優勢[20];因此,研究者更應從一個或多個學科中吸納研究方法和理論,從而解決比較體育學研究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換言之,比較體育學的研究方法應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選取適宜的研究方法。
其次,雖然在每一學科的研究中會形成各自特有的研究方法,但是絕對的、孤立的研究方法是不存在的,各種研究方法之間在本質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其目的都在于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方法?,F代科學研究顯示,“問題”是科學認識活動的中心,而且只有“問題”才能決定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15]。如果將方法作為研究的重心,則會導致研究問題被動地適應于研究方法,從而失去客觀和科學的研究態度。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比較體育學是否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和存在價值,不能取決于它是否具有獨立的、特有的研究方法。比較體育學的研究領域、范疇及理論視角,才是其作為學科的價值所在。 5 結束語
我國的比較體育學已有近40年的發展, 比較體育學的研究、討論與學科建設卻由熱轉冷;然而,一個學科的發展需要有各家爭鳴,問題的分析需要有充分的論證。本文基于此,就比較體育學方法論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以期豐富和加深對比較體育學的認識。
就我國比較體育學研究的現狀來看,學科的理論建設還不完善,尚需進一步加強。例如,結合國際比較體育學研究發展的現狀,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或理論視角,拓寬研究思路,從多方面促進比較體育學的學科發展。同時,在不同類型高等院校體育學教育中,開設比較體育學課程、編寫教材,以及完善學科建設和培養研究人才,這都是比較體育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比較體育學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依靠個體研究者,還需要有研究群體的壯大和跨國合作研究的進行。而且要開展多層次的課題研究,包括獲得各級政府等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埃里克,布羅姆.比較體育的歷史與發展:第二屆全國比較體育教學研究講習班學術報告[J].任海,譯.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1(3):1.
[2] 熊斗寅,任海. 比較體育的學科形成和發展[J]. 體育科學, 1988(1):85.
[3] 蔡治東, 湯際瀾, 虞榮娟. 中外體育比較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5,31(5):50.
[4] 藺新茂, 孫思哲. 我國體育比較研究存在的問題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3,36(12):99.
[5] 比較體育編寫組. 比較體育[M]. 成都: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
[6] 任海. “比較體育”與“體育比較”[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1, 6(1):44.
[7] 康拉德.文化人類學:欣賞文化差異[M].周云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28-31.
[8] 任海.“跨文化性”:比較體育的優勢與困難[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1(3):11.
[9] 高飛, 屈麗蕊. 中國比較體育學學科發展問題的審視與思考[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6,33(3):267.
[10] 貝內特.比較體育與運動[M] .張爭鳴,項四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6-37.
[11]熊斗寅. 試論體育情報研究與比較體育的異同[J]. 體育與科學, 1986(5):4.
[12] 嚴精華, 任麗琴. 探索領域中的比較體育學:概念問題[J]. 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14(2):196.
[13] 王廣虎, 黎莎. 再論比較體育的學科完備性[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7, 12(4):50.
[14] 張爭鳴. 現代體育發展與比較體育學科建設:方法論問題淺議[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2, 7(1):49.
[15]高飛. 比較體育學科性質流變與發展研究[J]. 體育科學, 2011, 31(4):90.
[16] 何塞.比較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8-140.
[17] 蔣凱. 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相關問題分析[J]. 教育研究, 2007(4):35.
[18] KEEVES J P.Comparative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C]//TORESTEN H.The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education(2nd).Oxford:Pergam on Press,1994:950-953.
[19] 周曉東. 論比較體育的研究方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6, 11(1):86.
[20] FREEDSON P.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unding: reaching out- side the boundaries of kinesiology[J]. Quest,2009,61(1):19.
收稿日期:2018-09-20
基金項目: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資助(310422109)。
第一作者簡介:李根(1990—),男,博士,師資博士后,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體育史與比較體育,E-mail:ligen@bnu.edu.cn。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1008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8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