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玉器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器器型豐富,琢磨精細,加工技法成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真”玉器,具有極高研究價值。文章試就查海玉器的工藝、用途、制玉人員、來源及重要性等方面展開探討,以證明查海玉器不但是遼河文明玉文化的肇始,也是中華文明玉文化之源。
關鍵詞:查海玉器;相關問題;研究
阜新查海遺址位于遼寧西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是一處距今約8000年的史前聚落遺址。查海遺址中出土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龍紋陶片、石堆塑龍和世界上最早的“真”玉器,阜新因此被考古學家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彈指20余年過去,對于查海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出現了一系列令學界矚目的考古成果。其中,查海出土的玉器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本文擬就查海玉器的相關問題做一深入探討。
1 查海玉器概述
1.1 出土位置
查海玉器出土位置可分為五處:文化堆積層中、房址中、墓葬中、祭祀坑、地表采集。
1.2 器型
遺址中共出土44件玉器,器型主要有玉斧、玉鑿、玉玦、玉匕、玉管、小玉環。其中玉斧7件、玉鑿7件、玉玦7件、玉匕13件、玉管6件、小玉環1件、玉料1件、玉器殘片2件。
1.3 玉質及色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曾對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器進行科學檢測,結果是送檢的查海玉料均為透閃石軟玉或陽起石軟玉[1],即“真”玉。查海玉器顏色豐富,有乳白色、淺綠色、黃蠟色、黑色四種,以乳白色為主,是玉石鈣化后呈現的顏色。
2 查海玉器的工藝特點
查海玉器數量多,器型豐富,造型優美,琢磨精細,表現出一系列成熟的工藝特點和制作規則,技法高超。
2.1 選料
查海玉器均為透閃石和陽起石軟玉制成,玉材是精心挑選的,絕非隨意而為,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從自然界各種礦物寶石中按照硬度、色澤等條件篩選適合加工的玉料。
2.2 設計
2.2.1 造型
查海玉器器型多樣,顯然系精心設計、加工而成。可見,查海人在選料之后會按照用途將其設計成不同形狀的器物。查海玉器造型優美,兼具實用和審美雙重功能。
2.2.2 紋飾
查海玉器造型古樸,皆素面無紋飾,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出現了精美復雜的紋飾。這說明在人類使用玉器的早期,并沒有意識到要在器物上裝飾紋飾,換言之,當時的審美并不以繁復為美。
2.3 加工
首先,查海玉器切割痕跡十分明顯,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掌握了用解玉砂加水作為介質的切割方法來進行開料加工的技術;其次,查海玉器琢磨規整,并且出現了鉆孔,表面光澤度很高。這些都充分表明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在對玉器加工成型過程中,早已掌握并運用了琢磨、鉆孔和拋光等現代加工制作玉器的一些技術和工藝,且已相當成熟。從該遺址出土玉器來看,鉆孔方法為兩端對鉆法,這種鉆法的特點是規整且成功率高。
從查海玉器的品類、形制、規格、組合以至工藝程序來看,當時玉器制作已經較為規范化,人們已經熟練掌握了玉的識別、選擇以及高難度的制玉技術。查海玉器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真”玉器,為我們研究中國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珍貴資料和研究素材,同時也證明遼河流域是最早使用玉器的地區,是我國遠古玉器的發源地和起源中心。
3 查海玉器的用途
按照功能劃分,查海玉器可分為三類:一是生產工具,如玉斧、玉鑿、玉錛等;二是生活飾品,如玉玦、玉管、小玉環;三是具有復合功能的特殊用品,如玉匕。由此可知,查海玉器的用途可分為實用、裝飾和復合功能三種,反映出查海社會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同時也透露出某些特殊的文化信息。這些可以從查海玉器的特征、使用痕跡、埋藏狀態等方面得到印證。
?、俨楹S窀⒂耔?、玉錛類器物,與在此遺址出土的石器形制相同。這些器物的刃部鋒利,器物頂端及刃部均見有各種崩痕,個別器刃殘缺,這說明上述器物是經常使用的實用器生產工具。
②查海玉玦出土位置(查海遺址F43居室墓M11)位于死者兩耳處,和與查海遺址屬同一文化類型的興隆洼遺址M117居室墓、內蒙巴林右旗錫本包楞墓出土玉玦位址相同,充分說明其用途就是懸掛于人們耳垂部的一種配飾品。所以,查海玉玦應該是已知最早的玉耳飾,應稱之為“耳飾之祖”。
?、坳P于查海玉匕的用途,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一種懸掛在人體某部位的裝飾品。這是由于查海遺址F7居室墓中的6件玉匕、興隆洼遺址F167居室墓的1件玉匕、錫本包楞墓中的2件玉匕均位于死者身體某部位(頸部、腰部、其他部位),據此認定其為裝飾品。筆者認為,玉匕出土位置不像玉玦出土位置固定且有規律性,推測其為項飾或衣服上的佩綴之物。遠古時期的器物用途一般都不單一,常常兼具多種功能。例如,骨錐、骨針、石刀等既可是生產、生活的基本工具,又可用來治療疾病。這個歷史信息提示查海玉匕或許也還兼具其他特殊的功能,比如是否是作為一種治療病痛的工具。從它的造型特征來看,器形呈長條狀,可持握,上半部內凹外弧,磨制光滑,緣部較薄,有刃但不鋒利,上端打一圓孔,可用于系戴。此類玉匕形狀酷似刮痧板,筆者推測它可能與中國古老的傳統刮痧療法有某些關聯,是一種既能佩戴又能治療疾病的醫療工具,因為玉能養人,具有發散、行氣、活血化瘀特殊作用。又或許查海玉匕包含著古代先民某些特殊的思想意識和觀念。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已經充當人們在宗教禮儀中與神靈或天地溝通的法器或祭祀禮器?;蛟S可以揣測,這種造型特殊的玉匕也已在這方面表露出一絲端倪。
4 制玉人員
查海玉器所反映出的琢玉技巧已很成熟,這樣的技藝絕非一般氏族成員能夠具備。因此,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氏族中有人專門從事制玉工作。換言之,也就是出現了玉工,制玉已經專門化。關于這一點,郭大順先生認為:“查?!冗z址都普遍出有玉玦、玉匕形器等玉器,從它們特定的形制看,其制作和使用都已經專門化,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分工導致社會分化的情況,是該文化中最為先進的一種文化因素?!盵2]目前為止,共發現查海玉器44件,并且是在漫長的時間跨度內完成,這樣的數量并不需要太多的制玉人,僅需要幾人就能夠完成??梢栽O想,在查海氏族中,有幾位專門從事玉器加工的成員,他們按照首領的要求加工制作玉器,這些玉器或是生產工具,或成為首領的佩飾品。可見,查海玉器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威儀和權力。 5 查海玉料的來源
查海玉料來自何方呢?關于查海玉料的來源,有學者進行過探討,但一直未找到直接證據。
阜新學者李井巖認為查海玉料可能的來源有四種:一是查海先民從其他地區遷徙攜帶而來;二是查海先民部落征戰掠奪而來;三是查海先民就近取材,在最近的軟玉產地岫巖獲取;四是岫巖軟玉交流到查海[3]。筆者認為李井巖先生的觀點值得推崇,理由是阜新本地不產玉,距離阜新最近的產玉地點就是岫巖,在遠古時期運輸不便的情況下,這里最有可能成為查海玉料來源地,至于獲得的方式則不甚重要。
6 查海玉器的重要性及影響
考古學家蘇秉琪教授認為:“查海出土的玉器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人類對玉的認識,二是對玉的加工,三是對玉的專用。”[4]查海玉器的選材、造型、工藝以及功能用途等方面充分表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制品已經不是隨意之物,而是遵循一定規則程序,受到一定社會觀念的制約,形成了鮮明的地域風格。
查海玉器距今已有8000年,玉文化在向外輻射傳播中,首先對我國北方、中原乃至長江流域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進而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地區。
查海玉器早于河姆渡文化、青蓮崗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饒河小南山的玉器群。查海玉玦粗壯,直徑較小,而浙江余姚河姆渡、江蘇安青蓮崗以及黑龍江饒河小南山的玉玦則較扁、薄,直徑較大。另外,查海玉玦對東北相鄰的朝鮮和日本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查海型玉玦在朝鮮半島新石器時代和日本列島的繩紋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其時代均晚于查海文化??脊艑W家郭大順認為日本列島繩紋文化中所出玉玦是源于中國大陸的軌跡,而也以遼西查海一帶最為直接。查海玉匕較短而凹槽較深,黑龍江延壽蓮花泡出土玉匕與查海玉匕相似,但色澤不同。其后,各地新石器石代遺址出土的玉匕較長而平,凹槽已不明顯。
在北方地區的內蒙古敖漢興隆洼、錫本包楞和黑龍江東安蓮花泡、饒河小南山、泰來東翁山等遺址墓葬,亦發現與其具有相同時代特征的相似玉器。這些玉器造型題材較為簡單,最為主要的功能用途是用于滿足人們基本的生產、生活,具有一定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查海先民生者佩玉、死者殮玉,這為同一地域后來的紅山文化墓葬玉習俗找到了源頭所在。新石器石代晚期的紅山文化時期,玉器在各種宗教禮儀中起重要的作用,成為通天的法器或特殊的祭祀器物,表現出“唯玉為禮”的深層文化內涵。鑒于查海文化和紅山文化在內涵上有一定的繼承關系,在玉器的使用上也一定會有所牽連,似乎可以推斷查海玉器已經具備了某些“神器”的屬性,只是特征尚不明顯,或尚不為我們所知。
中華民族是崇玉、尚玉的民族,玉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化符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北方先走了一步”,理由和證據就是“查海七八千年的玉器”。紅山文化走在北方文明的前列,而查海文化則是紅山文化的源頭,被稱為“先紅山文化”。查海文化在整個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的地位便是源頭和根系。通過以上對查海玉文化的研究不難看出,查海玉文化是遼河流域乃至中華文明玉文化的肇始和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深層文化內涵也將一直是學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聞廣.說玉以及查海玉器[M]//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考古教研室、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東南考古研究(第4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2]郭大順.我對東北文化區的認識[M]//李兵.阜新歷史文化.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3]李井巖.查海文化在遼河文明中的地位及影響[M]//李兵.阜新歷史文化.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4]佚名.蘇秉琦教授談查海遺址[M]//阜新市遼金元契丹女真蒙古族歷史考古研究會.阜新遼金史研究(第1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夏晨光(1975—),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遼史契丹史、阜新地方歷史。
【作者簡介】李井巖(1972—),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前史。
【作者簡介】劉德剛(1974—),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遼史契丹史、阜新地方歷史。
【課題項目】2019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查海文化在遼河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研究》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2019lslktyb-08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48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