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分析污染場地土壤修復與管理方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土壤環境質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我國耕地資源匱乏,由于多種原因,一些地區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因此,加強土壤環境保護迫在眉睫。
  關鍵詞:污染場地;土壤污染;修復;管理
  在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很多地區的土壤環境污染超標率達到了16.1%。這些地區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嚴重低下,特別是一些工業、礦業廢氣土地的土壤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經過一系列的土壤污染檢測結果,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別是11.2%、2.3%、1.5%和1.1%。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不斷加快,很多產業遺留下來的場地,都需要采取有科學措施進行及時的修復,這樣才能夠保證這些土地資源的合理、安全利用。
  一、污染場地土壤形成的原因
  環境污染的逐漸嚴重使土壤污染也日益嚴重,不僅威脅著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態,還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身體健康,一些不適當的污染處理和工業排放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造成土壤污染,而國家對污染場地的管理也是污染場地土壤的形成一個主要原因。有關立法部門的管理隨意,對環境監管工作不重視,造成對管理的隨機性沒有目標明確性;其次資金的缺乏也是一個問題,解決土壤污染的工程費用昂貴,而土壤污染又有滯后性,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才能確保解決土壤問題工作正常進行。還有相關部門的規劃不到位也是一個原因。土壤的數據庫資料不完整使得對土壤污染工作的監管無據可依,不能進行統一規劃布局。這些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使得土壤污染修復工作必須緊要執行。
  二、土壤污染特征分析
  1.土壤污染危害性分析
  土壤污染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以重金屬污染為例,重金屬污染造成的年度糧食損失已超過1000 萬噸,而重金屬污染造成的糧食產量已超過1200 萬噸。農藥、有機污染物、放射性污染、致病菌等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估計。土壤污染導致食品質量持續下降,糧食、蔬菜等重金屬含量持續下降。許多地區的水果已經超標,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土壤污染對人體健康有害。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在植物、人和動物中累積,導致癌癥和其他疾病。重金屬作為化學物質在土壤中積累。一旦超過土壤容量限制,土壤中的大量化學物質就會釋放出來,對環境、人和動物造成嚴重的災害。
  2.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分析
  重金屬污染來源廣泛,包括空氣污染、殺蟲劑、化肥、塑料薄膜和污水灌溉。例如,工業生產和汽車尾氣中可能含有重金屬有害氣體或粉塵,容易對公路周圍的土壤造成污染。大氣中的重金屬主要通過自然沉降和陣雨沉降進入土壤。使用不合標準的除害劑或化肥可能會把鉛、鎘、汞等重金屬引入土壤;城市污水經處理后,用于土地、森林、草地的灌溉。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混合后,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會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三、土壤污染修復技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屬等無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源,所占比重高達82.8%,所以以下將主要針對重金屬污染介紹了三種修復技術。1.物理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的主要技術原理就是運用物理技術將污染物從土壤介質中分離出來。一般情況下,物理修復技術包括物理分離技術、熱力學修復技術、熱解吸修復技術、真空/蒸氣抽提修復技術、固化/填埋修復技術、玻璃化修復技術以及冰凍修復技術等,其中應用最廣泛的就是熱力學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最大的優點在于實施周期時間短,各種污染物都可以進行處理,但是缺點是處理工程非常大,隨之所帶來的問題就是處理成本也就非常高。2.化學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的主要技術原理就是運用化學手段來破壞污染物的化學成分,例如改變污染物的化學性質,從而達到降低污染物濃度的目的。化學修復技術一般包括化學改良技術、化學氧化技術、化學還原與還原脫氯技術、化學淋洗技術、溶劑浸提技術以及電動修復技術。與物理修復技術相比,土壤污染的化學修復技術發展比較早,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化學改良技術中的固化———穩定化技術,這種技術被美國環保署稱為處理有毒有害廢物的最佳技術。3.生物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運用有機物與有機污染物進行共代謝,從而來降解有機污染物。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復技術與植物修復技術兩種。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發展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多的一種技術,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展了有機胂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來修復污染土壤,目前,正在發展微生物修復與其他現場修復工程的嫁接和移植技術,以及具有針對性強、高效快捷、成本低等優點的微生物修復設備,以實現微生物技術工程化的應用。
  四、土壤修復管理措施
  解決污染場地土壤問題不僅僅要利用相關技術展開相應的修復工作,還要在其他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加強監管工作,立法部門要建立有針對性質的監管制度,對土壤污染做好提前監管工作,要求各企業實事求是的上報相關內容,環境監管部門要做好調查評估工作,對有污染或受到污染的地方企業進行評估,發揮監督的權力。重視地下水的污染修復問題。地下水污染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好直接造成土壤污染問題,而地下水污染往往被忽視,因此要對地下水污染加大治理力度,建立修復機制,防止環境產業的潛規則,真正服務于生態環境和人們健康。加強場地修復管理體系,主管部門要結合場地實踐出臺相關法律體系,有利于工業企業場地污染防治的規范化。最后要完善污染修復審批制度,嚴格做好審批和驗收等環節工作,按照標準規范污染修復,制定適當的審批方法,完善各項工作。
  五、結語
  當前,污染場地修復中普遍存在標準體系不健全、責任主體不明確以及誤差調查過程復雜化等問題,為全面提高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成效,人們必須全面把握污染場地土壤現狀,建立健全土壤修復標準體系,細化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審批制度,加大資金投入,深入研究土壤修復技術,并促進成果轉化,從而全面提升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效果,維護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
  參考文獻:
  [1]王連超.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J].環境與發展,2017(05).
  [2]黃文勝.我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產業現狀研究[J].低碳世界,2017(15).
  [3]薛丹,唐曉聲,李海建.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分析[J].中國民商,2017(11).
  [4]池道杰.我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產業現狀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8(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2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