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創新,開創困難地造林新篇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山上裸露的巖石和風化的砂巖碎礫中造林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兒,在林業上被稱為“困難地造林”。鶴壁市淇濱區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實踐,開創了太行山困難地造林成功路,使昔日荒山披上綠裝,成功探索出一條荒山綠化造林新技術。
關鍵詞:創新;困難地;造林
2012年以前,淇濱區造林技術僅限于依靠自然條件造林:春季搶抓造林季節,由于太行山區春季干旱,所有苗木只能采用小苗,保留20-30公分進行截干造林。春季造林采取統一模式:林業局購買苗木,運至造林地點,再由村里尋找栽植勞工,林業局統一記工,每人每天40元工資,最后林業局按天計算發放工人工資,每人每天可栽植苗木平均在100株左右。每天有造林任務的村莊合計用工量在平均300工日左右,栽植時間按照40天計算,整個春季用工量大概在12000工日,工資每年發放工資約為50萬元,再加上苗木金額,估計每年春季造林投入在200萬元左右。若是春季遇到下雨天氣,苗木發芽率能達到70-80%。我作為一名林業人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剛到淇濱區林業局工作,到柏尖山檢查造林工作,視野內栽植的苗木滿山遍野,卻沒有綠葉。忽然我眼前一亮,發現了一株發芽的黃連木,連忙喊上寧飛:黃連木發芽了!在柏尖山栽植的數萬株苗木中,僅僅見到一株發芽的苗木,就像看到了希望。雨季來臨,林業局再次啟動造林模式,與春季造林技術一樣,林業局統一供苗,尋找村民栽植。唯獨與春季造林有區別的是雨季雨水較多,大多苗木在栽植后半月內就能發芽,看到新長的幼葉。但是過了雨季,進入干旱的秋冬季節,雨季栽植的苗木跟春季栽植的苗木一樣,永遠地死亡了,再也不會發出嫩葉。
2013年淇濱區林業局組織人員外出考察,學習外地山區的先進造林經驗—魚鱗坑造林。石頭堆砌魚鱗坑,魚鱗坑內栽植樹苗,預想著一旦下雨,雨水就會流入魚鱗坑內,保證苗木成活。魚鱗坑造林投資大,每人每天能打坑4-5個,每個坑造價在20元,加上苗木,栽植費,栽植每株樹苗費用在25元。放眼望去,一道道山梁上,一排排魚鱗坑沿等高線呈“品”字形排列,布滿了座座山頭。白色的魚鱗坑板“橫豎都成線,千山一片白”。
連續兩年淇濱區林業局投入大量資金加大魚鱗坑修建,坑內栽植的苗木依舊是截干的小苗和少量的側柏,但魚鱗坑內栽植的苗木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苗木依舊死亡,留下一排排的魚鱗坑,荒山依舊是荒山。隨著時間推移,魚鱗坑逐漸坍塌,昔日壯觀的魚鱗坑已不再存在,從坍塌的石塊可以看出曾經打過魚鱗坑的地方,留下一堆堆的石塊,像在述說曾經的輝煌。
2014年何海林局長到林業局工作,自從到林業局上任,通過與林業局人員談心,與當地百姓交談,深入山區,找出以往造林的缺點,經過實地調查,探索造林新方法。
首先進行整地創新,變人工整地為機械挖溝、石頭壘岸,有效提高整地效率和質量。太行山區土層薄,降水少,要想保證苗木成活,必須進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層厚度;苗木栽植后需澆透水才能保證成活。經過林業局領導商議,征求廣大職工意見,確定了利用挖掘機進行整地,增加土層厚度;挖掘機勾出簡易道路,保證苗木運到山頂;距離水源較近地方架設水管保證每一株苗木都能澆水,提高苗木成活率,確保造林成果。
2014年冬季,第一批通過公開招投標中標的綠化公司開始了新的挑戰。整地前,選好坡度較小的山坡,由下而上修出了簡易的道路。開始整地了,中標公司首先找到的是中型挖掘機,沿等高線挖出條溝。在挖溝過程中,營林股股長寧飛首先想到改變挖掘機型號——由于挖掘機兩輪之間間距大,山坡上無法站立,因此改用鏟斗寬度約0.5米的小型挖掘機,經過幾次挖掘實驗,終于掌握了利用機械挖溝、整地新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荒山栽植中土層瘠薄的問題。
其次進行栽植創新。首先改變苗木規格:20-30cm截干變1.2m截干,地徑由1cm變為2cm。其次改變栽植苗木種類:采取生態林與觀光旅游相結合的發展理念,選擇五角楓、黃櫨等彩葉樹種與側柏、油松等常綠樹種相搭配,營造多色彩、多層次的景觀效果,為旅游業發展提供豐富資源。第三所有苗木栽植前用生根劑浸泡根部,促進苗木及時生根;栽植后樹干及時纏膜,噴灑抗蒸騰藥劑,澆過兩次透水后覆蓋地膜,防止水分蒸發,并能提高地溫達到保水保墑,最大限度減少新栽苗木水分蒸發。
根據地形條件,分別采取水車上山、抽水上山、人工注水等方式,保證全年所有新栽苗木至少澆透水5次以上,2015年全區共鋪設各類管道65公里;管護創新,管護期由以往1年延長至2年,管護期內開辟防火隔離帶,預防森林火災外,同時嚴格管制牛羊上山啃樹行為,確保管護期內新栽苗木全部成活;驗收創新,采取逐株驗收法,以苗木成活率為標準,組織人員對各造林標段的成活苗木進行逐一清點,活一株結算一株,保證了驗收結果客觀、準確,徹底杜絕了施工單位蒙混過關思想,確保了造林成效。
經過這幾年機械挖溝造林,成活率都在90%以上,一棵棵新栽種的小樹翠綠欲滴,一個個石塊砌成的樹坑鱗次櫛比,一座座披綠紗的大山生機盎然。
現在我們不但是通過機械挖溝造林提高了成活率,還在研究哪種樹木更適合更好的生活在太行山區,現在選擇了許多樹種,我們一直在調查著樹木的生長情況。
經過幾年的實際栽植和發現,在苗木選擇上取得了突破性發現,大苗比小苗更容易成活。
近幾年來,我們林業技術人員通過大量實踐總結出了鋪蓋地膜保墑抗旱造林新技術,這項技術既能有效地阻止樹坑內水分下滲和蒸發,促進植物根部增溫保墑,又不影響植物根系正常生長。
通過動員社會投入,廣泛宣傳發動群眾發展特色經濟林木,特別是動員社會成功人士到農村承包荒山、荒坡、群眾自留地,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生態林,打造生態采摘園,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通過引導鼓勵工商企業、社會團體承包荒山、認養綠地以及建立綠化基地等形式進行投資。近年來,個人或企業投資,通過流轉荒山造林,開展生態旅游、休閑、養老為目的的森林生態園建設,這種新的投資模式將成為生態建設與社會資金的有效的一個結合點。
春夏有花、秋有紅葉、四季常青。持續不斷的科研創新與造林實踐,使太行山區造林困難地綠與美的景觀在不斷向前延伸。
這幾年我們圍繞困難地造林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摸索出一條有效的造林途徑,先后完成困難地造林5余萬畝。但是,我們的建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我們要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把困難地造林推向深入,為淇濱區的生態建設以及森林河南建設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廷志.淺談遼寧西部半干旱地區困難立地條件的造林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7,37(02):208.
[2]查廣林.造林困難地區的植被恢復技術[J].現代園藝,2016(08):165-1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