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林業生產中提高苗木質量的幾點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林業生產簡單來講就是科學的培育、管理苗木,進而使得森林覆蓋面積能夠得到進一步拓展。同時林業生產在改善城市環境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是通過種植、培育林木,以此來將其在調節大氣候、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防治風沙等方面具有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為了促進林業生產效果的不斷提升,就必須要重視、提升苗木質量,以此來促進城市生態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做好選種工作提升苗木質量
首先,要對氣候因素做出充分考慮。如,若該地區春冬季節較為寒冷,就要盡可能選擇一些具有較強抗寒能力的苗木品種;若林業生產中病蟲害問題比較嚴重,就要選擇具有良好抗病害能力的品種;同時,基于對苗木品質對環境適應性的考慮,要基于日照、溫度與水分條件的綜合考慮來選擇能夠快速適應特殊環境的苗木品種,促進其成活率的大幅度提升。
其次,注重鄉土苗木品種的優先選擇。通常情況下,對于本地氣候、土壤條件,鄉土樹種都能夠呈現出較強的適應性,有助于苗木成活率的進一步提升。同時,這類樹種往往都擁有較長的栽培歷史,不僅有助于栽培成本的合理控制,引用的栽培技術也較為成熟。
最后,注重優良苗木樹種的積極引進。為了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應擺脫單一、固定的生產模式與種類,結合具體情況,適當的引用一些外來優良品種,以此來促進經濟、生態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但在具體引進中要注意,一定要先開展相關試驗工作,確保其品種能夠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之后,再給予大規模引進,并研究出與之相配套的栽培技術,以此來促進苗木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也能夠有效避免外來優良品種給本地林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完善播種前整地工作提升苗木質量
首先,做好整理清理工作,主要涉及到的是,將林地上一些比較高的灌木,以及采伐后遺留的一些殘留物及時清除掉,以此來為全新苗木的播種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要將地表植被清除掉,整合現有條件,為新苗木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在此過程中,為了取得理想的徹底清理成果,可以引用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清理:一是,割除情理法。主要是通過割灌機等工具的靈活引用來清理地表灌木或者是植被;二是,通過火燒的方法來及時、全面清理好采伐后的殘留物等等。以此來落實好各項整理清理工作。
其次,土壤翻墾。通常情況下,苗木根系通常都分布在土壤20cm范圍之內?;诖?,為了給苗木創造出更理想的生長條件,要結合具體情況,給予適當的深耕,耕細土塊。徹底清除掉草根,然后整平土地。同時,在翻墾土壤過程中可以施一些有機肥,做好相應的消毒處理工作,這樣不僅有助于土壤肥力的進一步提升,也有助于地下害蟲的有效防治。
三、基于合適造林方法來提升苗木質量
首先,播種造林。這一造林方法不需要前期的育苗、栽植程序,只需要將種子直接向林地播種即可。但要注意,這一方法采用的施工工藝雖然比較簡單,但對苗木品種通常都有著較高要求,會消耗掉很多種子。且種子在實際生長過程中也極易受到鳥、獸方面帶來的我還。所以,只有在擁有豐富種子資源,且種粒相對較大且發芽比較容易的情況下,才能夠引用這一造林方法。
其次,栽植造林。這一造林方法主要是將已經長成苗木的樹種在林地上直接種植,這樣能夠大幅度提升苗木成活率,且生長相對較快。但為了給苗木質量提供有力保障,要確保苗木體內擁有平衡的水分,為此要引用剪除枝葉,以及浸水等多種方式來對苗木進行保濕處理,以此來確保苗木含水量。
四、重視完善苗木的撫育管理
在做好 苗木的前期準備與培育、栽種工作之后,為了進一步提升苗木質量,還要做好灌溉工作,以確保其成長過程能夠獲得充足水分。尤其是對于一些夏季氣溫較高、全年降水量較少,比較干旱的地方,一定要重視、落實好灌溉工作。同時,還要注重對灌溉時機的準確把握,避免過早或者是過晚。且對于不同苗齡的苗木,實施的灌溉次數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針對一些新育的扦插苗或播種苗,通常都是在五月份到八月份之間進行灌溉,且要確保每月的灌溉次數合理控制在四次左右。
五、落實好施肥工作提升苗木質量
在確保灌溉工作的同時,還要結合苗木不同生長時期的具體需求來開展相應的施肥工作,以此來確保苗木生長過程中可以獲得足夠養分,特別是在苗木生長旺盛期間,為了確保其養分足夠,一定要做好施肥工作,尤其是對于一些本身有機質含量難以滿足苗木生長需求的土壤,要實施追施速效性追肥。而針對一些弱苗則要注重速效性氨肥的恰當引用等等。此外,還要對苗木變化做出經常性觀察,結合其不同階段的實際生長情況來對施肥方法、種類做出恰當調整。
六、結語
綜上所述,苗木質量能否得到顯著提升,對城市綠化發展有著關鍵影響,也只有適當拓展城市綠化面積才能夠使得城市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就目前來看,能夠給苗木質量帶來影響的因素有很多種,要想大幅度提升林業生產中的苗木質量,就必須要從不同層面來增強重視程度,通過新穎、先進培育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的科學引用來促進苗木質量的全面提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未來林業生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352.htm